早早“allin中国”的那家新加坡机构,我们最近又去深聊了……

书竹聊商业 2024-10-18 15:05:07

4月底那篇《当一家老牌新加坡投资机构坚持all in中国……》文章发出来时,很多投资机构的朋友来问,“毕盛”这名字不太熟悉~~

这家源自新加坡的机构进驻中国的时间其实早在2002年。

当年巴菲特开始买入中石油,国内才开始流传这个来自美国亿万富翁的名字。

2004年,QFII业务开闸1年后,成立9年的毕盛开始帮助海外资金投资中国A股,在那个时候就买入了贵州茅台,一拿十几年。

王康宁就是这一年加入毕盛投资。20年后,他成为毕盛联席集团投资总监。

在今年大多数时间市场煎熬、产品销售停滞时,王康宁是渠道中凤毛麟角被选出来愿意推荐给客户的私募投资管理人。

原因无他,就是在如此难挣钱的市场中,一个始终满仓,其中有90%以上仓位投资港股的投资经理,还是连续赚钱的。

来自渠道产品的数据显示,王康宁管理的毕盛狮远,自2019年7月9日成立以来,截至最新净值日期9月30日,累计回报**%,最大回撤**%。过去5年只有2023年业绩略亏,其他年年正收益。

在开年海外市场高歌猛进,A股和港股却大跌时,王康宁给客户的月报中写道:

尽管市场会在一定时间段内走出极致的高估或低估行情,但用线性外推的方式来预测未来一直都是危险的。树再高也不会长到天上去,同样,沉入泥沙也不能埋没金子的价值。我们看到组合所投资的公司中,绝大多数的利润和现金流都还在稳健地增长。

虽然市场磨底的过程注定是难熬的,我们相信价格最终会向内在价值回归。本月组合变动不大,继续小幅加仓拥有优质品牌价值的消费品公司。

王康宁毕业于上海交大本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拿到工学硕士,做过一年量化分析师,然后被毕盛投资创始人王国辉相中,从研究员做起,2013年开始实盘管理组合。

在渠道客户经理眼里,王康宁对安全边际要求“极高”,而且持股有些“非主流”。比如2020年以来港股仓位一直很高,且医疗保健是重仓行业之一。

在同事口中,王康宁是个标准I人,内向话不多。有着老派的学习方式,比如一丝不苟地做笔记。出差调研习惯背几十上百页、厚厚一沓的报告路上看,方便随时标注。据说,“公司的打印机都被他打坏了一个。”

8月下旬,市场还在跌跌不休,我们跟王康宁约了交流,一聊3个多小时。

有些认知加固,也有一些新的印象。

王康宁身上有很鲜明的毕盛的烙印。

比如严格的基本面分析,按照4“Alpha-视角”投资框架进行选股。

王康宁没有价值股和成长股的困扰,用他的话说,“对Alpha来源进行分类,是最核心的第一步。”毕盛投资的投研框架 4“Alpha-视角” 来源:毕盛投资很看重估值。“算清楚这个公司值多少钱”、“不成长的公司也是可以买的,足够便宜都可以买”;

但也不是只追求便宜和安全边际,“基本上未来三年有个30%的复合回报才会纳入考虑范围”。

毕盛强调的三种视角挖掘企业价值,包括有严格财务和估值分析的格雷厄姆视角,用商业眼光看待生意的企业家视角,以及调研都要有“侦探”嗅觉和抽丝剥茧方法的福尔摩斯视角,在王康宁身上是自然而然的习惯。

以及来自于管理长线客户资金形成的纪律,“我们是永远满仓的,不会通过仓位调整去创造阿尔法”;

以及因为深度的基本面分析,当买入股票时,“一般都是直接买到位”,而且“关注很长期”。

在王康宁看来,“你不确定你为什么要买一个点,0.1个点都不应该买。”

跟王康宁交流很有意思,你会发现:

1、关注行业面极广,但落实到投资上也就十多二十只股票,他说,看懂和能投资是两码事;

2、充满好奇心,对新业态新技术各种跟进,但投资上换手率很低,很典型的多看少动;

3、喜欢回到商业本源思考问题,看不懂就选择不买。“我能看懂的,每年赚20%,我觉得也够了。其实想想,长期你每年赚20%回报也是很高的。”

4、投资上没有什么禁忌和偏见。

9月24日以来的一波市场高歌猛进,虽然高仓位吃到了水涨船高,但王康宁平淡得很,没什么动作。

我们把这次部分交流内容整理分享给大家,保留了王康宁比较原汁原味的、直率的说话方式。

关于最初的投资

聪投 人生当中第一笔投资?

王康宁 就是在上海交大读大三还是大四的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找各种书看,翻到一本讲有效市场曲线、高风险高回报的书,就叫《Investment》。

我当时的概念投资就是买卖股票,然后等看了这本书以后,发现跟我想象中是完全不一样。

后来到新加坡读研究生,大概23岁的样子,我在新加坡交易所开户了。当时买的股票是一只“仙股”,印象中好像价格就才2分5。

新加坡市场很多这种仙股。当时正好是911的背景,整个市场跌的一塌糊涂的,我就买便宜嘛(那会也没什么钱),结果当天这只股票涨到3分5,我就卖掉了。

聪投 所以,第一笔投资市场就给了超级正反馈。

王康宁 当时新加坡交易所有一个规则,就是买一个股票,可以三天之后再打款。如果三天内卖掉的话,其实就可以不打款。

相当于加杠杆。我很快就把自己的账户打满了。

(像所有意料之中的情节)过几天股价就跌了,加上杠杆的作用,很快之前赚的钱就赔进去。当时的奖学金亏掉了一半。

我觉得一开始的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还挺深的,就发现用杠杆这个东西会给人额外的心理压力,让你的动作变形。

所以一开始我就知道了,以后再也不用杠杆。

关于擅长的行业

聪投 这么多年

0 阅读:0

书竹聊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