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随着粟裕指挥黄桥战役获得胜利,陈粟军队终于在苏北扎根,也让老蒋认识到:陈粟如水中鱼,稍纵即逝。
毛主席在看了1938年到1940年这两年多时间里,粟裕和陈毅的发展路线,认为陈粟二人的战略路线,非常正确,执行的也非常到位,并以陈粟从皖南到苏南,再到苏北为例子,警醒项英和叶挺二人要灵活机动,要如水中鱼一般游走。
从1938年说起,随着国共合作抗日进行,粟裕从浙闽边界走出,结束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接受了新任务:北上皖南、苏南边界,进行抗日战争。
此时陈毅也从赣粤边界的梅岭走出来,参与到北上抗日的战场上,和粟裕一道,两大将军联合作战,建立了茅山一带的抗日根据地。
在这里粟裕打出了韦岗伏击战、水阳镇伏击战等等战役,对日伪军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威慑,日伪军向粟裕的横山驻地发起扫荡,也被粟裕使用迂回战术,纷纷击退。
与此同时,叶项带领新四军在云岭一带和日伪军作战反扫荡,也在皖南云岭一带建立了新四军总部。
看似形势一片大好的皖南,其实暗藏杀机。
国民党安排了顾祝同为首的第三战区,有些将领和日军签订了互不侵犯条款,对新四军反倒展开了围追堵截。
粟裕就率先被顽军盯上,以冷欣为首的国军,一直监视和尾随新四军,时不时对新四军进行骚扰。
面对艰难局势,1939年陈粟二人决定以茅山为根据地,向东发展,进入苏南腹地,打出了官陡门大捷等胜利。
这一决定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但国民党顽军依然不依不饶,冷欣更是派出部队紧盯粟裕。
面对冷欣这种咄咄逼人的架势,聪明的粟裕派出两个团直勾勾的盯着冷欣的指挥部,只要冷欣这边敢动手,粟裕的两个团就直接冲着冷欣的指挥部就去。
这一招犹如核武器一般,冷欣只敢尾随,不敢动手,面对国军高层不停地催促,冷欣朝着空地放了几个冷枪冷炮,粟裕也默契的朝天放了几枪。
冷欣可不是什么慈善家,后面1941年的事情就有冷欣的身影。
他早就想对粟裕动手了,但是没办法,自己的指挥部被粟裕两团鬼魅般的盯着,自己不敢啊。
这种平衡也不是粟裕计划的,陈粟二人是想发展一片抗日根据地,持续的对日伪军进行抗击。
现在光应付顽军就要派出两个团,对付日军使不出全力,况且身后走到哪里都跟着一队国军,还没开打,就让日军发现了。
怎么办呢?陈粟二人向中央军区和新四军军部建议,跨过长江,往苏北发展,但新四军军部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陈粟应该南下,往浙闽边界发展。
因为他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中总结:国军两股势力的边界,就是两不管地带,正是我军发展的机会。于是他认为浙闽是两个战区的交界,是新四军发展的最佳位置。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在南方这一片土地上,最强的武装是日伪军,已经不是国军了,所以他的边界理论,也不再适用。
毛主席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做出指示,第一,命令叶项不得动陈粟的一兵一卒;第二,劝告叶项应该离开皖南这个是非之地,向苏南、苏北发展;第三,让山东的罗荣桓派遣部队进入苏北,接应陈粟军队。
纵使这样,陈粟在渡江北上途中,还是被顽军盯上了,叶飞带领的新四军在李家村和顽军展开了战斗,这一仗打完,陈粟二人更加坚定了跨江北上的决定,江南的顽军已经不可救药了。
到达了苏北的陈粟二人,又打了惊险的黄桥战役,山东的罗荣桓也一再警告顾祝同,如果还对新四军进行追击,山东八路军将派遣更多部队南下支援。
顾祝同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在第三战区的新四军他都想赶走,更别说再进入个八路军了。
就这样1940年进入苏北的陈粟大军,更是如鱼得水,老蒋和顾祝同不得不感叹:陈粟如水中鱼,稍纵即逝,而叶项如瓮中之鳖!
粟裕这份随机应变,可不是叶项能比的。
粟大将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