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战国青铜壶的“重生”

考古研史赏人物 2024-07-03 09:52:42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委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馆的一批金属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其中,战国青铜壶残缺破损情况尤为严重。我们在仅存残片中未能找到整体复原的连接点,按照文物科学修复原则而无法对其进行复原修复。鉴于这件文物的珍贵性,加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需要,我们决定对战国青铜壶进行仿制。

1 文物保存现状

战国青铜壶存有残片数十块,大小不等,残片表面纹饰图案清晰,有少量绿色铜锈。通过对器物的观察,结合仪器分析,可确定该器物通身纹饰图案系古代镂刻工艺制作,但由于破损十分严重,残留信息量不足以判断其具体的铸造工艺。通过初步拼对,仅能确定其造型为束颈、圈足带盖、鼓腹、铺首衔环。另外,该器物还存有黏结和拼对记号的痕迹,证明曾经有过修复,尝试未果。由此,我们对其造型保存状况和制作工艺都有了初步认识。

拼对黏结前

拼对黏结后

2 仿制技术方案及工艺过程

战国青铜壶仿制选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即环氧玻璃钢。环氧玻璃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及可塑性,有利于青铜壶表面纹饰图案雕刻和装饰附件(壶环)的制作。根据仿制件材料的选用,我们拟定了仿制青铜壶的制作技术方案。首先,采用塑造泥模的方法将器物进行复原;其次,用石膏翻制模具;再次,用环氧玻璃钢材料将仿制件成型;最后,对原件上的纹饰图案进行复制,描绘至仿制件表面,实施雕刻(镂刻)。

1. 建立技术档案

为留取原始资料,在战国青铜壶仿制之前,先对器物残片逐一进行了测量、记录和照相。

2. 数据测算

根据器物残片表面纹饰的走向及对称性,通过查阅同类器物的相关资料,对残片(口沿、纹饰、圈足)的尺寸进行测量和计算,最终得到该器物整体的原大尺寸数据。

3. 泥模塑型

按照器物残片测算出来的数据,采用塑造泥模的方法恢复青铜壶的原型。为了确保仿制件形状的准确性,在泥模塑造过程中,使用木制壶形样板进行修正校形,直至青铜壶泥模标准成型。

4. 制作模具(石膏)

由于青铜壶仿制时间紧迫,塑造成型的泥模湿软而不便及时进行精细纹饰的雕刻,因此采用石膏对泥模翻制模具。先将肥皂水喷洒在泥模表面,形成隔离,然后将经调配的石膏浆浇覆在泥模表面,形成模壳,待石膏模具形成后,再将泥模去除。

5. 玻璃钢成型

先在模具内表面涂刷一层脂类脱模剂,然后将经调配的环氧树脂胶液均匀地涂刷至模具表面。为了使青铜壶仿制件更具质感,且达到其重量要求,在调配环氧树脂胶液时,添加适量矿物颜料、铅粉及滑石粉等填料。最后,在环氧树脂胶液尚未固化之前,再铺覆一层玻璃纤维布,以增加仿制件的强度。

6. 纹饰描绘

玻璃钢青铜壶仿制件成型后,根据原件残片上的纹饰图形,采用拓印的方法将纹饰进行复制,再按原件纹饰在器物上分布的部位,用铅笔准确地把纹饰描绘至仿制件表面。

翻印纹样

绘制纹样

7. 纹饰雕刻

纹饰描绘完成之后,采用雕刻刀、牙科电动工具,以手工与机械结合的方法,对纹饰实施精雕细刻。在雕刻过程中,需要认真把握纹饰刻度的深浅与线条的宽窄,以及纹饰图案线条的流畅和完整性。同时还要不断与原件纹饰图样进行比对和修正,以保证纹饰图案具有原有的风格。如果出现错刻或崩裂的情况,可用环氧树脂胶泥进行修补后,再刻。雕刻整个工序完成之后,用锉刀和砂纸将雕刻后线条留下的毛刺进行修磨。

雕刻纹样

8. 上色做旧

按照文物复制的要求,对青铜壶仿制件需进行上色做旧处理,方能逼真地反映战国青铜壶原有的风貌。上色采用矿物颜料和丙烯颜料,做锈层时,需要在颜料中添加滑石粉或立德粉,在大效果基础上做出花纹细部的颜色层次与质感,直至仿制件整体的色质效果自然协调。

复制完成

本文由孙莉、王光明摘编自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 编著《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报告》之“ 附录A 馆藏金属文物的仿制和修复”。内容略有删节、调整。

0 阅读:1

考古研史赏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