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剧说正史:科考题目来自清末,剧名源自西晋典故

博故 2019-11-24 10:00:11

2019年11月12日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古装电视剧《鹤唳华亭》,在优酷视频首播,质地精良,剧中满满的历史彩蛋。

剧名典故

鹤唳华亭一词出自《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陆平原指的是陆机,他是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后入仕晋朝,受到时任丞相的成都王司马颖的赏识,司马颖让陆机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后世遂称其为“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yóng] 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yì],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二十万大军出战。长沙王司马乂挟持晋惠帝与陆机对战,陆机大败,二十万大军死伤惨重,此时司马颖听信谗言,认为是陆机怀有二心,才致使大败,要将其处死。在刑场之上陆机感叹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死时四十三岁,之后其子、其弟皆遇害,人皆冤之。

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兄弟云游于华亭墅中。自此之后,鹤唳华亭便成为了人们表现思念、怀旧之意,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中书令:比丞相还有权势的官职

中书令起自汉武帝时期,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文书档案,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太史公司马迁就曾经担任过中书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自隋唐时期开始,中书令开始掌握实权,不但成为诸臣之首,有时还位在丞相之上。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谋反案,废除丞相制度,中书省、中书令等一并裁撤,之后这才有了内阁首辅、大学士等制度的建立。

女官

鹤唳华亭剧中已经露脸的宫女有尚宫、尚服、内人之称谓,其中内人为一般宫女的代称,尚宫、尚服则为宫中女官的职称。隋文帝时期在内廷中设女官六尚,以掌管后宫掖廷事物。分别为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工局,各三人后减为二人,相当于从九品。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赏赐等事。尚仪,掌礼仪教学。尚服,掌帝王衣冠。尚食,掌进膳先尝。尚寝,掌帷帐床褥。尚工,掌营造百役。在此之后,“六尚”官阶品级不断迁升,唐朝时已为正五品,历代相承。明永乐年间将其职责多交于宦官之手,女官制度开始势微。

叉手礼

鹤唳华亭剧中的“叉手礼”对于初次接触的观众而言,可谓别具一格,但其并非今人独创,而是古代历史事实的还原。

叉手礼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行礼方式,多用于地位低者向高者的一种礼节,以示尊敬。它始于西晋,兴于唐宋元明,其行礼的方式不断变化。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到了南宋,叉手礼的姿势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南宋人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对当时的叉手礼行法做了详细描述:两手交握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

试题来自清末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是本剧春闱科考一案中的试题,而这个题目则取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1904年7月4日(光绪三十年),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开始,共有273名贡士参加了最后一场殿试。有三场考试,第一场为史论,共有5个选题,排在首位的便是“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其中内指的是中央政府,外指的是诸侯藩镇,涉及周朝、唐朝、秦朝、北魏等四个王朝,辩析其各自制度的优缺性。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0 阅读:35

博故

简介:记录历史,发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