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15日,上汽大众首辆帕萨特轿车下线
“今年又赚了多少辆帕萨特?”在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你常常能在街上听到几道洪亮的声音,连带着踌躇满志的底气,向身边人问出这样一句话。当时,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飞速提升的消费水平、异常火热的市场经济、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欲望,充斥着中国市场。作为新世纪初的中高级车标杆,帕萨特三个字,承载了无数中国商人的欲望、野心与激昂。
时间回到1999年12月15日,上汽大众首辆帕萨特轿车下线。次年,帕萨特正式登陆中国市场。这昭示着上汽大众在桑塔纳之后打出了第二张王牌,这张王牌为上汽大众牢牢占稳了合资第一的地位,同时为其研发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帕萨特的引入,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艰难引入国内市场,接力桑塔纳风靡全国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走私汽车。在当时的海南等地,多得是走私中高级轿车的商人。这是因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消费欲望被疯狂释放。中高端轿车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国人对其的需求愈发旺盛。
尤其是在上汽大众将桑塔纳引入市场后,“桑塔纳热”火遍全国,后续上汽大众对桑塔纳的改款潮,仍是点燃了国人的汽车消费热情。不过,单一车型只能打基础,真正要在市场稳稳站住第一的位置,还需要更多产品的引入。
彼时,桑塔纳已经在中国卖了十年,上汽大众累计生产了近50万辆桑塔纳。国产化有了,规模有了,市场需求有了,是时候要扩充产品矩阵了!上汽大众逐渐有了推出一款中高端定位轿车的想法。
可与之相对应的,是当时车型审批的困难。在90年代,一款新车型要进入市场,并非是企业可以自己做主决定的事,而是必须要经过层层上报审批才能进行。当时,中央对新车引进项目卡得很严,上汽大众已经有了桑塔纳2000,再批准一个新车型,会造成其他厂家心理失衡。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帕萨特要如何引入市场呢?面对吸引力巨大的中高端轿车市场,上汽大众没有放弃,将帕萨特申报为桑塔纳B5,经上海市政府协调为桑塔纳的“技改项目”,最终成功推动车型引入项目。
1999年12月15日,首辆帕萨特轿车下线,次年正式登陆中国市场。在推出后的5年时间内,帕萨特取得了超40万辆的销量成绩,不仅延续了桑塔纳的辉煌,还使得上汽大众在国内车市中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走向自主创新,帕萨特领衔突破
帕萨特对上汽大众的意义,不只是桑塔纳“神车”销量的延续而已,还承担着更为深远的谋划。帕萨特的推出,标志着上汽大众的产品技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正式开启了上汽大众突破创新、引领中国汽车技术的全新时代。
在一开始帕萨特车型的技术含量就有极大的提升。首先,帕萨特摒弃了之前拉长A级车的平台,转而使用奥迪A4的PL45平台。其次,上汽大众不光引进了车型,还将最先进的生产线带到了中国,诸如空腔注蜡、激光焊接、涡轮增压等前沿造车科技,在国内汽车制造业中引起了轰动效应,这是这些前沿技术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人熟知。帕萨特也就此成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技术、产品标杆。
帕萨特所包揽的技术成果背后,是上汽大众数十年如一日对技术的钻研和突破。和当时的一些论调所宣称的“走合资道路与自主产品开发能力相互排斥”不同,上汽大众未忽视对汽车产品开发能力的培养。
首先,桑塔纳用十年时间实现90%的国产化率,随后,上汽大众又继续推动自主技术储备,在1992年3月派出九人小组远赴巴西圣保罗,参与大众、巴西拉美汽车公司的联合开发团队,最终成就了桑塔纳2000。
1997年7月,上汽大众投资三十多亿元的,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第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大楼落成。其中的专业轿车试车场耗时四年落成,国内唯一、亚洲最大。上汽大众借此实现了与德国大众同等标准的,开展车身开发、电器、底盘、驱动传动系统与整车匹配开发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才有了帕萨特强大的产品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帕萨特的成功,是上汽大众耐住寂寞进行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十余年间不懈提升生产制造体系能力、深度洞察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趋势的表征。上汽大众既具备高瞻远瞩的产品判断能力,又极其注重严谨踏实的企业精神,称得上“有勇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