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地湾文化、陕西白家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先进性有考古学根据?

朴木说过去 2024-07-12 15:16:47

鼎是早期中国的第一礼器,首先出现于定鼎中原腹心的河南漯河舞阳贾湖遗址的裴李岗文化,距今五千多年在中东部各地已经初步形成以陶鼎为核心的礼器组合,距今四千年以后的夏代晚期在河南二里头遗址出现铜鼎,在河南郑州、安阳的商代、洛阳的周代不同级别的贵族墓葬中,随葬鼎、簋等礼器的数量有明确规定。

距今九千年左右,在属于裴李岗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较大的成年男性墓葬中,就随葬骨规形器、骨律管(骨笛)等被认为可能用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工具,中国天文学已初步产生。随葬装有石子的龟甲,龟甲上刻有字符,当与用龟占卜和八卦象数有关。龟背甲圆圜而腹甲方平,或许“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已有雏形。

在距今9000年的贾湖文化裴李岗时代形成的雏形的文化上早期中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共有的“一元”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诞生了“敬天法祖”信仰,孕育了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追求秩序、稳定内敛等文化基因。共有的“一元”伦理观和历史观,是指重视亲情、崇拜祖先、牢记历史的观念,集中体现在“入土为安”的“族葬”习俗中。

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郏县水泉、舞阳贾湖等许多裴李岗文化遗址,居住区附近都有公共墓地,应该是同一群人“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结果,体现了可能有血缘关系的同族同宗之人生死相依的亲属关系,将《周礼》记载的“族葬”“族坟墓”习俗提前到距今九千年前。

裴李岗时代的亲情人伦观念,发展到周代前后形成“仁”“孝”观念,以及“民本”思想。由爱自己的家人,到国人,到人类,是为大仁;由敬养父母,到传承发展祖宗基业道统,是为大孝。

中国史前墓葬强调“入土为安”,有专门墓地,土葬深埋,装殓齐整,随葬物品,体现出对死者特别的关爱和敬重,应该也是现实社会中十分重视亲情人伦的体现,最早在裴李岗文化中就有体现。

黄河上游的白家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族葬墓地,主要发现于陕西临潼白家、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处。

根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郎树德透露,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文化,依据地层关系及出土物,距今7800—4800年。

大地湾文化早于半坡文化1000年。

复旦大学的李辉教授在一个纪录片《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中透露,大地湾文化的居民父系单倍体100%都是D系。

青藏高原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人类就是由D系人群构成的。这项分析显示,西藏藏族现代的D单倍群基因比例高达48%。

D系,也被称为单倍群D的民族,因为身材相对矮小,肤色较深,被称为“小矮黑人”。

矮黑人的体貌特征,如身材矮小、宽而塌鼻子、卷发和深色皮肤,是通过趋同进化和正向选择,“由适应热带雨林的生活塑造的”。

携带D的人群则沿着东非沿海—阿拉伯半岛—伊朗沿海一线前进抵达印度、东南亚,东亚地区。中国西南地区藏族、彝族等其父系都有较高的D 单倍群比率。尼格利陀人中印度安达曼群岛土著的 D 单倍群比率达 100%,苏门答腊岛土著达 91%,此外在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缅甸等也有少数矮黑人零星分布,过着原始游猎和采集生活,如马来西亚的塞芒人、菲律宾的阿埃塔人、泰国的俄克人等。

D集中在南亚、青藏高原以及中国一带。还有一些D系人群到达了日本群岛。这个D3血统现在已经被正式更名为D1a2-M533,它与古老的羌氏族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距今8200多年后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加速,裴李岗文化出现泥质陶,裴李岗文化人群的西进催生了渭水和汉水上游地区白家文化的诞生,裴李岗文化向北对华北的磁山文化、向南对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都有影响。

白家文化是裴李岗文化西进并与当地土著结合的产物,其族葬习俗和裴李岗文化近似很容易理解。

裴李岗文化等能够短期内有序安排族人墓葬,并长期(数百年之久)坚持在一个墓地(祖坟墓)埋葬,体现出对祖先的顽强历史记忆,可能也为后世子孙在这块地方长期耕种生活提供了正当理由和“合法性”。

河南贾湖遗址多次发掘,已经发现500多座墓葬,人骨保存相对较好,年代延续最长,可分三期,其中早期墓葬和房址没有截然分开,中、晚期有五六片相对独立的公共墓地。

公元前6200~前5000年之间,中国新石器文化中,以黄河中游和淮河流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中晚期的公共墓地年代最早、数量最多。

中国族葬习俗的源头实际可追溯至公元前6200年左右的河南裴李岗时代,当为祖先崇拜观念加强的反映。

正如年轻有为的文科准院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甘肃籍韩建业先生指出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奠定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考古学家韩建业认为,裴李岗时代中国主体区域所表现出的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以及较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将中国文明起源提前到距今8200年以前。

考古学家韩建业也认为,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萌芽于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形成于河南仰韶文化河南庙底沟时期,政治上早期中国的形成标志则是河南夏王朝的建立。

裴李岗文化的一支东向迁徙,将其文化因素深深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文化当中。

裴李岗文化一支西迁时,裴李岗文化处于强盛时期,沿汉水流域促进了仰韶文化的产生。

根据豫西三门峡、新安以及陕西临潼零口等遗址发掘的裴李岗文化新材料,裴李岗文化向西发展,将渭河流域和黄河中游的考古学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仰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认识。

9000年前的贾湖(裴李岗文化)中的陶壶是模拟自然界中的葫芦形态而形成的。

裴李岗文化广布于河南境内,西至三门峡卢氏,北到安阳林州,东抵周口项城,南达信阳潢川。其中,新郑唐户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

裴李岗文化河南裴李岗遗址最新考古研究确认,该遗址面积可达6万平方米,距今8200-7700年。

同时,裴李岗遗址西边新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晚期遗存,其堆积厚度达225厘米,分布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0 阅读:1

朴木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