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石宇锋:田野里的梦想家

大秦直道wn 2024-07-31 17:09:42

田野里的梦想家

——记渭南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石宇锋

    石宇锋(右)查看粮食生长情况(资料照片)  “未来,我想为100万亩麦田服务。”6月12日,在临渭区官底镇庙王村的一处示范田里,31岁的石宇锋抚摸着麦茬,对着大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他的梦想正借着农业现代化的东风逐步变为现实。  一片热土  玉米什么时候需要浇水?这个问题几乎成了石宇锋最近的口头禅,“过去农民种玉米,只要渠里来水就浇地,这种方法,既不利于作物生长,还浪费了水资源。其实,种子刚种到地里,只需要湿度,扎根和顶芽之后,才需要浇水。”他用设问的方式,说明了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的重要性。  “我的农业知识,一方面来自家庭的耳濡目染,一方面是在农业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乡镇农技员,父亲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石宇锋2012年退伍后,选择回乡成为一名“新农人”,开启了自己的农业创业生涯。  “我们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有45名工作人员,要为大约27000亩的土地提供托管服务,相当于一个人管600亩,以前想都不敢想。”石宇锋介绍,目前,他们不仅为流转和托管的土地开展“菜单式”与“保姆式”现代化服务,同时,每年还要开展总计65万亩次的专业化精准病虫害防治工作,为1800余户的农业种植者保驾护航。  “‘新农人’的新办法就是农业科技。现在,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掌握所有农田的基本情况。”石宇锋拿出手机,在专业APP上点击页面几次,一块耕地的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大气压力、雨量、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就全部标注了出来,“地里的传感器会告诉你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  让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石宇锋依靠的是科技的力量,而这力量的背后,则是一支植保“突击队”。    一支队伍  玉米粘虫,也被称为行军虫,啃食完一片作物后又成群迁移到周围的地块取食,对玉米生产构成致命威胁。2016年8月,临渭区、华阴市、潼关县爆发玉米粘虫灾害,大片农田面临绝收风险。“灾情前所未有,如果采用手动喷药的方式,基本没有效果,即便用上机械化农药喷洒设备,时间也来不及,这个时候,只能靠飞行器力挽狂澜了。”当时,石宇锋的合作社接到了防治任务,迅速出动植保直升机2架、植保无人机38架,连续高强度飞行6900余架次,作业面积10余万亩,最终有效遏制了虫害,确保了当年玉米丰产丰收。绿盛农服的无人机作业团队“一飞成名”。  实际上,这一次被病虫害“逼出来”的名气不是偶然,早在2014年,石宇锋就承担起陕西省植保总站的航化作业设备推广任务,2015年,他创建了陕西省首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伍,陆续购入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在一次次的农服作业中,锻炼出一支素质过硬的植保队伍。  2016年以后,卫星定位系统大大提升了植保无人机的高精度定位和导航能力,使其能够进行更精准的喷洒和播撒工作。“农机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客观上要求更多年轻人加入。”石宇锋表示,召唤年轻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并不容易,但只要融入时代大潮,挑战也会变成机遇。  一种模式  广阔的田野需要人才,需要年轻劳动力。2017年初,临渭区5个乡镇贫困家庭的27名年轻人,分5批来到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免费参加植保无人机的操作培训学习,顺利拿到无人机操作证,成功迈入“职业飞手”的大门,其中3人还成了绿盛病虫害防治专业队的飞手。  “留下的人挣了钱,他们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迅速突破2万元,当年即实现脱贫。”石宇锋说,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乡亲们的关心和支持。他除了多次向周边村庄贫困家庭无偿提供10万余元的农药、种子、化肥之外,选择回馈社会的方式还是“授人以渔”,让农户有一技之长。  2018年以来,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服务模式“千乡万站”落地开花,支持贫困家庭年轻劳动力加盟创业,零门槛为贫困户创业者提供植保无人机设备,并免费教学考证,优先推荐分发作业订单,有效调动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短短5个月,我们帮扶群众的家庭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通过产业帮带,不仅使年轻劳动力留在了农村,也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石宇锋说,“未来,这里将为农户提供粮食晾晒的场地,那边是烘干设备,后边是粮仓。”在临渭区官道镇粮食生产综合服务基地的施工现场,石宇锋畅想着基地建成后的模样,他说,像自己这样平凡的新型职业农民在中国还有很多,“我们这一代青年不怕吃苦,敢于拼搏,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用科技助力传统农业发展,用勤劳和汗水支撑起中国农业的未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