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火葬师),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 进入另一阶段。
01
影片基本信息
导演:泷田洋二郎
主演:本木雅弘 / 广末凉子 / 山崎努 / 吉行和子
上映日期:2008年
又名:礼仪师之奏鸣曲(港) / 礼仪师(台) / 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台) / 为逝者送行的人 / 纳棺师
02
影片获奖情况
第 81届奥斯卡金像奖(2009) 最佳外语片
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2010)最佳亚洲电影
第3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2009)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 最佳配乐
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2009) 最佳男主角
第33届报知映画赏(2008) 最佳影片
03
影片故事简介
由于乐团解散,失业的大提琴师小林大悟和妻子美香一起回到了故乡,一次偶然的机会,大悟在报纸上看到了NK代理商的招聘广告——“招聘旅行助理,年龄不限,高新保证”,大悟来到NK代理公司面试,社长佐佐木先生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大悟,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
在大悟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道明所谓的“旅程助理”其实就是入殓师。大悟踌躇良久接受了这份工作但是对妻子美香隐瞒了真相。在各式各样的死别中,大悟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渐渐喜欢上了入殓师这份工作。然而妻子美香知道真相后,一开始坚决反对并毅然决然得离开了,后来在亲眼目睹了丈夫为邻居阿婆入殓后深受感动 ,最终理解了他工作的意义。
04
叙事风格
法国电影理论家、当代电影理论的奠基人克里斯蒂安·麦茨准确地说明了叙事之于电影的重要意义——“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 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 它才使自己成了一种语言。”电影的叙事分析不仅仅是对影片内容的解析, 而是对整个电影所有构成部分进行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它的叙事风格是平缓而绵绵不绝的, 在一长段的抒情或沉重的情绪情调之后, 会用一段轻松诙谐的段落来过渡衔接, 使得影片张弛有度,它不像一根针突然扎进你的心里, 而是像一股涓流, 默默地流淌进你的心田。
《入殓师》影片中大量使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方式来串联故事情节,比如在电影开篇就使用倒叙的手法,画面镜头是一片白雪茫茫的景象,主人公大悟开着车行驶在乡下的小路上,回顾了如何从大提琴师变成入殓师。接着叙事时空回归当下,影片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并以插叙的形式回忆了大悟与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
05
电影配乐
电影配乐对于一部优秀的影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对影视作品的整体呈现起着重要作用。恰当的配乐不仅能够渲染气氛,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还能用听觉的方式唤醒观众的共鸣,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作品的主题。
电影《入殓师》的背景音乐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大师久石让谱写,他的作品大多旋律简单却深入人心。在该影片中,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 辅之以钢琴乐曲,让音乐参与叙事,深刻地刻画了小林大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主题音乐《Memory》,更是随着电影的情节的发展在不同时段出现,贯穿整个影片,推动着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真正融入其中。
例如在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为自己的父亲入殓,当父亲手里的石头掉落,感人的《Memory》主题曲再次响起,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小林终于明白了父亲一直都爱着自己,此时此刻, 已经不需要任何一句台词, 全部感情的释放都交给这首主题曲。
在音乐中时间仿佛静止了,又好像诉说着死去的父亲没能说出的悔意,而小林大悟对父亲的怨恨也随着乐音的退去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对往事的释怀。
06
人物形象
电影《入殓师》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细致入微,非常有深度。所有的角色都是为了叙事更紧凑地进行,正是有这些角色的存在才使这部电影自然,完整,打动人心。
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一个性情随和的人,在他的身上无不体现着一种静谧与悲伤。他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一名入殓师,为了维持家庭开支只能做着这份他不愿意做的工作,随着见证了一个个生离死别之后,他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而是对生者的尊重,是对死者的缅怀。
妻子美香可以说是典型的日本女性的代表,温柔体贴,思想传统,以家庭和丈夫为中心。不管是丈夫选择卖掉大提琴还是选择回到乡下,她都欣然接受没有一丝怨言。知道丈夫真实的工作性质后愤然离开最终又重新回到丈夫身边,并且也理解了丈夫工作的意义,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出去对丈夫的爱和包容。
社长佐佐木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稳重、严肃,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当面对一位死去两周,遗体腐朽多日的老妇时,他依旧能够不动声色、淡定且庄重地完成了换衣、擦身、美容、入殓整个仪式。在他眼里,入殓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高洁的,他能理性的面对死亡,始终对死者保持敬意。
整部影片浸染着如樱花般静谧忧伤的日式审美,导演将内敛的力量建立在有序的情感控制、舒缓的节奏、打动人心的细节和音效之上,启发着人们更用心地体会爱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