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一代中兴人君却成皇帝中的匆匆过客,韬略过人终是意难平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46
导语

汉昭帝刘弗陵,西汉第八位皇帝,公元前87年继位,年仅七岁。刘弗陵虽然年幼登基,但聪慧过人,富有韬略,十四岁时联合霍光铲除上官桀集团叛乱。

在位期间,他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屡次减免租赋,招抚流民,社会经济有所恢复,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成功扭转汉武帝末年的亡秦之祸,开启历史有名的昭宣中兴。

然而天妒英才,公元前74年,汉昭帝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岁,一个充满潜力,备受期待的英主竟成为西汉二百年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满腔抱负终究落得意难平。

少年聪慧,在宫闱血战中脱颖而出

刘弗陵出生于公元前94年,他的母亲赵婕妤,也就是钩弋夫人深受汉武帝宠爱。

传说刘弗陵和上古的尧一样都是怀胎十四月而生,于是汉武帝称其所生之门为“尧母门”。

刘弗陵幼年聪慧过人,人情练达,体格健硕,再加上是汉武帝老来得子,因此汉武帝对这个小儿子非常喜欢,经常称赞其很像自己少年时期的样子。

而此时的汉朝宫廷关系十分微妙,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嫡长子刘据已当了二十几年的太子,依靠卫子夫、卫青等母家外戚势力形成庞大的太子党。

刘据性格温和恭谨,经常劝谏汉武帝停止对外用兵,减轻苛政徭役,与支持武帝的法家及主战派大臣形成对立。

汉武帝有意抬举褒扬刘弗陵,无异于向外界传达以刘弗陵取代刘据的信号,这导致反太子派和亲太子派的斗争白热化,最终于前91年爆发震惊历史的巫蛊之乱。

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受江充等人诬陷,投诉武帝不得见,愤而起兵,之后兵败自杀,所牵连人数数万人。

刘据一死,太子的位置空下来,皇三子燕王刘旦对此垂涎三尺,他急不可耐的上书武帝,借进京担任皇宫保卫,希望得立为太子。

武帝一眼便看穿刘旦心思,盛怒之下,先杀了刘旦派来的使者,又削其三县以示惩戒,刘旦从此出局。

剩下的儿子分别是皇四子刘胥、皇五子刘髆及皇六子刘弗陵,其中,刘胥为人张狂,奢侈享乐,不符合太子标准,所以也被排除。

刘髆是武帝宠妃李夫人所生,大将军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自恃手握重兵,又有儿女亲家丞相刘屈氂为朝廷内援,遂与刘勾结,谋立刘髆为太子。

然而事情被人告发,武帝生平忌讳外戚朋党,得知后大怒,腰斩刘屈氂全家,逮捕李广利家眷,李广利本人投降匈奴。

经过一连串的政治变故,年幼懵懂的刘弗陵在这次血腥角逐中胜出,前87年,汉武帝病重,将年仅七岁的刘弗陵立为太子。

为了防止主少母壮、吕后外戚专政重演,武帝将钩弋夫人赐死。

随后他为刘弗陵精心选择四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并以“周公辅成王”的图画赐给霍光,以示其效仿周公尽心负责少帝。

不久,武帝病逝,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

洞察忠奸,粉碎叛乱

按武帝遗诏,大将军霍光为首辅,主持国政,金日磾、上官桀为其副手,桑弘羊管理财政。公元前86年,辅佐朝政一年多的金日磾病逝。

起初,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娶霍光长女为妻,生有一女上官氏,两家作为姻亲关系密切。

霍光虽为首辅,但每当他休假或沐浴时,就由上官桀代替他处理政务,因此在汉昭帝继位之初的几年里,朝廷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

不过这种平衡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前83年,汉昭帝十一岁,到了册立皇后的年龄,上官安打算让年仅六岁的女儿上官氏入主后宫,却遭到霍光反对。

因为上官氏一旦成为皇后,上官家族势力势必壮大进而削弱其权势。

但上官家族仍通过盖长公主(汉昭帝的长姐)的情人丁外人,攀附到盖长公主,从而把上官氏推到皇后的位置,上官桀则升为车骑将军,取代以前二把手金日磾的位置。

为了投桃报李,上官桀提议封丁外人为侯,结果遭到霍光以“非功不得封侯”的理由驳回。

霍光对盖长公主与上官桀勾结一事心若明镜,自然遏制上官桀集团壮大,随着利益的矛盾,双方由亲密的亲家变为政敌。

同时,桑弘羊为子弟求官也被霍光拒绝,二人的政治主张又有严重分歧。

前81年,霍光利用全国盐铁会议,煽动地方豪族儒生,制造舆论,沉重打击以桑弘羊为首的军功集团,导致桑弘羊与霍光分道扬镳。

另外,汉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因为没有被立为皇帝,也心存怨恨 。渐渐地,这几股政治势力逐渐合流,试图扳倒霍光。

公元前81年,上官桀以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汉昭帝,称霍光擅自调动禁军,意图发动政变,推翻他,希望由燕王带兵入长安宿卫。

上官桀趁霍光沐浴之机,将奏章送到昭帝手中,上官桀的打法是通过昭帝批复此事,而后再由他宣布霍光“罪状”,再由桑弘羊组织党羽胁迫霍光退位。

上官桀把宝押在汉昭帝身上,他认为汉昭帝不过黄口小儿,容易蒙骗,而且以前处理政务,昭帝亦未提过反对意见,这次借刀杀人绝非难事。

结果上官桀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奏章送到昭帝手中,竟被昭帝扣下不发。

第二天早朝,霍光已得知此事,没有上朝,而是待在了张贴武帝所赠“周公辅成王图”的画室中,以此请求昭帝表明态度。

接下来就是汉昭帝表现的高光时刻了,昭帝环顾朝堂发现未见霍光,便询问大将军身在何处。上官桀趁机站出来说,是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不敢来上朝了。

昭帝微微一笑,没有理会,当即派遣侍从召霍光上朝,霍光自然也要表一番姿态,当场脱冠谢罪。

昭帝倒也没给霍光太多表现的机会,先让他把帽子戴上,然后宣布其无罪,霍光很惊讶,问陛下是怎么知道的。

汉昭帝当场给出答案。史书记载:

“将军之广明,都郎属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是时,帝年十四,左右皆惊。

大意是将军到广明亭去,召集郎官部属而已。如果要调动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况且,将军如果真的要推翻我,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此话一出,群臣无不惊叹!

因为汉昭帝不仅揭穿了上官桀团伙的阴谋,而且也是在变相提醒霍光,勿要因位高权重而产生非分之想,年纪轻轻的刘弗陵对朝局有如此洞察力,这是让当场大臣震惊的地方。

既然霍光是被诬陷的,那就要追查上奏疏的人,但上奏的人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上官桀倒是害怕了,就劝刘弗陵,说这是小事不值得追究。

可是汉昭帝不听,仍然追查此事。汉昭帝对此心知肚明,这件事就是你和燕王搞鬼,现在揪住你的小辫子就是要狠狠的踩,同时昭帝更加亲近霍光而疏远上官桀。

公元前80年九月,上官桀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因为他深知,自己与霍光迟早有鱼死网破的一天,眼下局势对自己不利,不如先下手为强。

他计划由长公主设宴邀请霍光,趁其不备由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再废除汉昭帝。

然而阴谋被长公主手下泄露,昭帝与霍光决定以快打慢,率先出手,将上官桀、桑弘羊等统统逮捕,诛灭全族,长公主、燕王刘旦先后畏罪自杀。

而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

在霍光与上官桀的斗争中,汉昭帝的态度决定未来的走向,他坚定的站在霍光一边,事实也证明,霍光确实是一个优秀的辅政大臣。

在他的辅佐下,汉朝国力得以恢复,成就了一段君明臣贤的千古佳话,不过也造成霍光一家独大的局面。

一代明主英年早逝

上官桀集团的覆灭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霍光全面掌权。

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是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任奉车都尉侍中,霍光的两个女婿担任卫尉,霍光几乎掌管了整个皇宫的警卫。

此外,霍光的亲戚、门生及故旧更是遍布朝堂,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比上官桀更加庞大的政治集团。

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霍光开始干涉昭帝的私生活,首先,他不许后宫妃嫔同昭帝亲近。

然后命令宫女穿上一种不方便解开,且有前后裆、系带很多的内裤,目的就是让上官皇后获得专宠,增加怀孕几率,但终汉昭帝一朝,上官皇后始终未能怀孕。

公元前77年,刘弗陵已加冠,到了该亲政的年龄,但毫无疑问,未能如愿,而是继续委任霍光秉政。

史上记载是因为刘弗陵生病,无法亲自理政,这一情况真假难辨,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霍光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几乎与刘弗陵平分皇权。

那么霍光权倾朝野是否意味刘弗陵已完全沦为傀儡呢?

事实并非如此,首先,霍光是权臣,却非奸臣,早先霍光在武帝跟前为近侍长达二十年,要知道宰相都换了数任,且很多死于非命,可见武帝是多么难伺候的主。

而霍光能够屹立不倒,且从未出错,说明其能力之强,在汉昭帝十几年里,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被武帝耗空的国力得到恢复。

其次,刘弗陵在执政时期是有一定自主性的,政变后关于昭帝的记载很少,从仅有的史料看,刘弗陵仍在理政。

比如平息匈奴、西南夷、乌桓的边境骚扰,斩杀叛汉的楼兰王,以震慑西域,内政方面,多次批准减免赋税,昭帝前后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当然,面对“君弱臣强”的局势,刘弗陵是心有不甘的,但也无可奈何,他一无母家,二无妻族,武帝留下的宗室子亦所剩无几,实在没有资本与霍光抗衡,除了年龄。

也许刘弗陵自觉年轻,可以把霍光熬死再亲政,可惜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公元前74年,刘弗陵因病驾崩于未央宫,年仅二十岁。

按说昭帝自幼身体健硕,聪慧明察,英年早逝实在不该,具体是抑郁成疾还是死于他因,正史没有记载,只能留给后世些许悬念。

一个冉冉升起且可能留下浓墨重彩的英才帝王终究成了西汉历史的匆匆过客。

才智双全的他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而这一切都化为尘埃被历史洪流裹挟东去。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