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中国历史五代十国时期最璀璨的王朝之一,历经了一百六十年的风雨,但不管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然而,北宋的军力却是一片混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此时期,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北宋无名将”。
说到这里,有人要说了,从宋初立国,到后来两位皇帝被金兵俘虏,这中间,北宋名将无数,难道就没有一个好将领吗?北宋的武将,都集中在了这里,智将、猛将都有,看似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实际上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他们连燕云十六州都没能攻下来,与西夏的战争也没能取得胜利,最后,他们还被金国吞了一半,如此一来,他们就失去了一位称霸一方的大将。
所以,问题来了,北宋有钱,有社会经历,有军队,可以说是全副武装,怎么可能会输?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位北宋名将的命运吧,也许,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呼延赞,呼延宗的儿子,后周淄州铁骑统领。宋代的首位武将是什么人?在我看来,也只有呼延赞,才配得上这个称号。对于尉迟敬德,呼延赞是以他为榜样的,甚至以“小尉迟”相称。呼延赞毕生追求的就是尉迟敬德,甚至超越了他的父亲,但是平日里,他的行事风格,远超尉迟敬德。
呼延赞对辽人深恶痛绝,每天夜里都会在睡梦中幻想着如何覆灭辽,平日里动不动就说“灭辽”两个字,而且,他还将这个愿望刻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的坐骑上,自己的脸上,就差没有刻在自己的妻子脸上了。一个有野心的人,在战斗中是绝对不会掉以轻心的,呼延赞最擅长的就是艰苦的战斗。
此后,他每次出战,都是一马当先,让辽人闻之色变。按照道理来说,这么一个猛将,很容易被人打上一个“有勇无谋”的烙印,但是呼延赞在行伍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脑子还是很好使的。在北汉被攻破之后,宋太宗一时头脑发热,坚持要将燕云十六郡重新夺回来,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懂兵法者,皆知人困马乏,马乏乃兵家之大忌讳,若在这个时候出动大军,等于是以多欺少,实在是得不偿失。可是,太宗的大臣们,还是忍不住道:“如果我们能攻下幽州,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8年,石敬瑭接受了契丹人的请求,将燕云十六郡送给了契丹人,换取了自己的皇权。而这一举动,更是让辽国的地盘扩张到了长城之上,之后的几个王朝,中原都无法将其彻底地夺回来。燕云十六洲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地,对其构成了超过160年的严重威胁。
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哪有那么容易?
一心只想着覆灭辽国的呼延赞倒是很平静,他向宋太宗说:“这张大饼很难翻身。”可是宋太宗根本不理会呼延赞的劝告,坚持要继续进攻。后面的事情,我们也都听说了,正如呼延赞所说,宋军连这个馅饼都没有掀开,就被辽人打败了,宋军也是损失惨重。
亲自出马的宋太宗,狼狈不堪,乘坐毛驴马车落荒而逃,险些死在幽州。就算是呼延赞这种“有勇无谋”的人,也知道战争不是儿戏,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说出“翻饼”的话来?然而,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让宋军大败亏输。
杨业,东汉末年,麟州刺史杨弘信的儿子。杨业一世英名,就是因为这个,才被陈家所害。这是一件被后人津津乐道了不知多少次的不公之事,而杨业身亡的元凶正是潘美。当潘美成为众矢之的时,那些人甚至把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一并带进去了,于是潘妃便成为了一个在民间传说中,为祸一方的“妖后”。
我们这些喜欢历史学的人,必须要为潘美正名,事实上,杨业的死亡与潘美无关,最多也就是潘美的“不作为”,真正的元凶,是他的监军王侁。虽然,潘美在军中虽然是“一把手”,但实际上,在整个北宋的军政之中,“监军”的实权甚至还在“主帅”之上。
在战场上,主帅可以做主,但在没有监军允许的情况下,主帅也不能擅自做主。
王侁这个监军又算得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个胆小鬼。
本来,潘美等人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工作,只是负责保护平民们的安全。在杨业的计划中,他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士兵分散开来,互相保护,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潘美一开始对杨业的安排没有任何意见。但这个时候,王侁想要邀功,他有数万兵马,若是按照正常流程保护平民,那他岂不是错过了建功立业的好时机?毕竟,他也没有必要在战场上当监军。
所以,他才会出言讽刺杨业,让杨业去和辽人决一死战。而最令杨业郁闷的,则是王侁所说的:“大帅,你自诩天下无敌,现在竟然龟缩于阵内,难道杨帅另有图谋?”杨业乃是从北汉投降而来的将领,对于别人说他居心叵测,这番言论无异于将杨业架到了烈焰之上。
也因此,纵然知道与辽人战斗的胜率并不高,杨业也依然带领着自己的数千人马冲了上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业因为战争死去,倒不如说是因为一些卑鄙无耻的小人而死去。在现实中,这样的人就是最可怕的。这样的行为,放在战争中,简直就是祸国殃民。
一位大将军,三言两语,就被人逼迫上阵,那北宋的战争,岂是那么容易胜利的?
杨业阵亡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只是将潘美贬为三品,并将刘文裕从金州革职,改为登州。旌表杨业:“竭尽所能,与敌人决一死战,立节迈伦,精诚团结,气吞山河,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