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一张照片,梁思成发现世界最古老的木塔,揭开千年不倒的秘密

虫洞看文化 2024-03-20 05:37:32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一百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听到时并没在意,以为就是流传民间的民谣。

直到1932年,他看到日本建筑师写的一份报告,里面提到了应州塔。

他这才恍然大悟:“应州塔一定存在!”

而这座应州塔,就是今天的“应县木塔”。

如今,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屹立不倒,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塔,更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而它的发现,全因梁思成意外求来的一张照片。

应县木塔老照片

1.听闻木塔

1932年,梁思成看到一份日本建筑史学家写的考古报告,记录14年前在中国北方的考古经历。

报告上说:“距离大同约50公里的应县,有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为'应州塔'。”

梁思成这才想起之前民谣里说的 “应州塔”,原来真有。

他兴奋地查阅各种资料,想一睹木塔的容颜。

可谁料,梁思成翻遍历史典籍,除了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一张照片都没找到。

应县木塔

梁思成看着窗外,眉头紧蹙,心想:“如果真是11世纪建造的木塔,那年龄得近900岁了。木建筑很难保存,就算现在还在,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已经断瓦残垣、破败不堪?”

如果能找到一张木塔的照片,那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梁思成四处打听,想通过熟人找到应县本地人,希望能有张木塔的照片。

一来二去,这成了梁思成的心病。他茶饭不思,魂不守舍。

林徽因后来提起时说:

“思成早晨洗脸时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时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时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

关键,这时的梁思成根本还没有见过木塔的样子,甚至连一张模糊或翻印的相片,都没见过!

梁思成想了各种办法,去求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可始终无果,最后想了个奇招。

他写了一封信,只有抬头,没有地址,便塞进邮筒,寄了出去。

应县木塔老照片

2. 寻找木塔

日子一晃就是数日,一天早上,林徽因在收到的信件中,发现有一个纸包。

林徽因一抬眼,看到寄件人的住址是山西应县××斋照相馆。

她好奇地打开纸包,里面竟然是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

原来,梁思成之前寄出的那封信,信封上只有:“探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没有任何详细地址。

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还在信封里放了一元钱,想请收信方帮着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寄给他。

谁料不久后,山西最大的照相馆,真的寄来了照片。

多年后,林徽因把这段经历写进了书,说:“我笑着说阿弥陀佛,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这才是侦探小说有趣的一页。”

而梁思成拿着照片,又惊又喜,激动得无法言语,恨不得立马就能冲到山西应县。

原来照片上的应县木塔,雄伟高大,气势恢宏,木结构保存完好,看起来完全不像已经近900岁,简直就是惊为天人。

很快,梁思成开始做他的山西考察规划,而应县,必须要去。

应县木塔局部

3.发现木塔

1933年秋,梁思成、林徽因等四人,开始了他们的首次山西之行。

他们的路线安排为由远到近,先去大同,考察华严寺等古建筑,之后测绘云冈石窟,最后再拐到应县,测绘木塔。

对山西行,林徽因已期待已久。她热情十足,可考察完云冈石窟后,她却意外地先回了北京,与木塔失之交臂。

原来,来山西考察已经数日,每日风餐露宿、爬上爬下,异常艰苦。

出来的时间久了,家中老小都是牵挂;加上林徽因身体不好,长时间野外考察,身体也吃不消。于是,梁思成希望她先回北京。

梁思成测绘用的相机

林徽因刚到北京,便收到了梁思成的信。

“这座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

梁思成见到木塔,震惊得说不出话,只觉恍如隔世,仿佛穿越回千年。

木塔的气场实在太大,难以相信,近千年来,风吹雨打、日光暴晒,无数次地震,各种战乱,木塔神竟能一次次闯关,奇般地保存下来。

梁思成环绕木塔,走了一圈又一圈,低头看到台阶上的角兽都风化了,可抬头看应县木塔,依然完好。

应县木塔剖面

他不住地感慨,也深感遗憾林徽因没有来。

“可惜你未能与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

梁思成一连写了四封信,还拍了很多照片,准备送给林徽因,为了补上这遗憾。只可惜当时技术有限,都是黑白照片。

应县木塔50年代照片

测绘工作辛苦而危险,可却被梁思成描绘得风轻云淡。

塔共有五层,斗拱不同者三四十种,工作是意外的繁多,意外的有趣……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

林徽因知道,这都是梁思成不想让她担心。

考察结束回到北京后,同行的莫宗江,给林徽因讲起他们的测量经历,说到惊险情形,大家顿时感到后背发凉。

“最险的就是测量塔的尺寸。六十多米的高度,我们站在塔的最高层,已经感到很强的大风。而从塔顶再往上到塔尖,除了几根铁索,没有任何可抓的东西。”

古建筑测绘,其实处处充满危险。它们个个年久失修,有时一块木板,表面看上去平整完好,可一脚踏下去都是糟朽的。

而这座近九百年的古塔,木头到底怎样,铁索是否已锈蚀、断裂,大家不敢多想,想多了就不敢爬上去了。

这座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为何屹立千年不倒?

应县木塔

4. 揭秘木塔

应县木塔67.31米高,相当于今天的20层楼高。这高度放在今天,妥妥是高层建筑,更别说它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如今已经屹立了967年了。

梁思成目睹了木塔的神奇,更刷新了他的认知天花板。

在没有现代设备,没有钢筋混凝土的辽代,古人就是用一双手,一块块木头,不用一颗钉子,建起20层楼高的木塔。

当时的建造技术,可以实现1500人同时在塔顶。这放在今天,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

说到盖房子,古人不像今天,先做受力计算,再设计结构,先画好设计图、施工图,再按图纸来建造。

古时好的工匠,图纸全在心里,经验全在手上,绝对胸中有丘壑。

而让木塔千年不倒的真正黑科技,就在榫卯结构,靠的是构件互相卯榫咬合。

今天,孩子们喜欢玩乐高游戏,用积木拼装搭成各种玩具。

相比1932年丹麦创办的乐高品牌,那应县木塔,绝对就是千年前的巨型乐高玩具。而发明这种拼装技术的,就是我们的古人。

应县木塔局部

榫卯结构靠的就是工人的精湛技艺。它是柔性结构体,一个榫接点就像一个弹簧。

地震来时,木构架大幅度摇晃会有一定的变形,可能每个榫接点都能消散部分能量。

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

梁思成等人做了大量测绘、拍照、记录。他们发现,眼前这种木塔,和之前测绘调研的都不一样。卯榫形式、斗拱形式简直太丰富了。

原来,应县木塔用了62种卯榫形式,它的斗拱形式有54种。

正是它们的种类多样,被称为“卯榫之冠”“斗栱博物馆”。

它成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梁思成测绘图

5. 离开木塔

回北京后,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绘制了大量图纸,还组织专家,想对木塔做大规模修复。

当然,也正是梁思成等人的发现(主要指学术价值上的发现),应县木塔才得以名扬世界,被更多人知道;也才有当地开始重视古建筑保护。

而发现应县木塔的经历,又意外地让梁思成养成了一个新习惯。

他只要听说某个古建筑,或从报刊书籍中看到蛛丝马迹,便会给当地的邮局写信,并随信寄上费用,请对方帮忙去拍一张古建筑的照片。

收信人多会为梁思成的真诚和信任感动,拍下照片并寄给他。

这样一来二去,梁思成便得到了很多古建筑遗存的资料,这些都是宝贵财富。

应县木塔匾额

总结

如今,应县木塔依然雄伟屹立,虽已严重倾斜(有说法是倾斜了11度),但始终未倒。

现在去看木塔,虽不能登塔,但好在一楼还可以近距离参观。从脱落的壁画、掉皮的柱漆上,我们都可以一睹木塔的千年风貌。

应县木塔现状

不久前去木塔时,听讲解说,当地正在周围不远处,复制一座新塔。

等新塔建好后,原塔为了利于保护,便会封闭,不再对公众开放。

可以说,这个近千年的大国宝,真的是看一眼少一眼。好在还有很多图像、文字、Ai虚拟技术可以去了解。

梁思成林徽因之所以是中国建筑史上泰斗人物,也正是因为他们胸怀国家,发现并为后人保护了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将文化代代传承!

他们值得被后人敬仰!



资料来源:

《领跑世界的古代高科技》戴念祖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合璧:梁思成传、林徽因传》

0 阅读:0

虫洞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