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永乐宫3公里外,有个小庙,远看形单影只。
可走近一看,规模虽小,却雄壮大气。
它看着不起眼,却是座唐代建筑,有着“现存第二古老木构建筑”的身份,距今已近1200年,妥妥的国宝。
它还是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也是仅存的三个半(也有说法是四个)唐代建筑里,唯一的道教寺庙。
它就是山西运城市芮城县广仁王庙。
1. 发现1958年,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山西运城永乐宫旁3公里处,龙泉村北侧,发现了一座庙堂建筑——广仁王庙。
庙的体量不大,甚至说很小,结构也很简洁,古朴雄浑。
虽然建筑看着残破,可它屋檐出挑很深,斗拱硕大,屋顶平缓,这些都透着唐代建筑的特征。
会不会真是座唐代建筑?工作人员一阵激动。
要说小庙所在的运城市,位置在晋南,名气不大,可古建筑数量超过北京、西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地级市里排名第一,共有102处。
永乐宫、古魏城遗址、五龙泉、万仙泉都在这里。
虽然古迹扎堆,发现古建筑不奇怪,可若能发现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那也是极大的发现。
毕竟,木构建筑很难保存,虽然历朝历代都有修缮,可不破坏主构架,流传千年,实属罕见。
而当时全国发现的唐代建筑,不过才两个: 五台山大佛光寺和南禅寺。
工作人员推测容易,可真正给它断代,那必须得拿出佐证!
2. 身份揭秘在广仁王庙正殿,工作人员在墙上发现了两处内嵌的石碑。
一块碑上写着《广仁王龙泉记》。
碑上详细记录了建广仁王庙的经过。
这竟是一项唐代中期的水利工程,类似都江堰工程的引水灌溉,只不过规模小很多。
原来,唐元和三年,这里修筑了五龙泉池。
五龙泉水量充足,百姓饮水用不完,于是县令命人兴修水利工程,将泉水引入农田灌溉。
后来在旁边建了个庙,庙内有龙王形象的壁画。可惜寺庙始建时间,并没有详细记录。
另一块碑上写着《龙泉记》,唐文宗大和六年(831)立。
碑上记的也与水有关,可不再是修水利,而是求雨。
当年秋天和第二年春天大旱,当地人去庙里求雨,发现灵验,于是便修缮和扩建此庙。
这两块碑上的文字,让广仁王庙的身份尘埃落地,虽没有记录始建时间,但记录的修缮时间,已经可以证明,它确实是座唐代建筑。
而且它在现存的唐代木构建筑,排名第二,比名气很大的五台山佛光寺还要早26年。
可很遗憾,证明寺庙身份的两块碑,后来被盗,虽然追回,但《广仁王龙泉记》一碑,已经七零八落,碎成了四块。
但不管怎样,它已帮助古庙揭开身份。
广仁王庙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仅次于南禅寺,是我国现存第二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
大唐盛世的辉煌,不仅在诗人笔下的诗歌里,也藏在这座小庙里。
3. 来历“大水冲了龙王庙”,这不是个传说。
广仁王庙也叫五龙庙,在芮城县城北4000米处。当地一直流传着:
先有五龙泉,后有五龙庙。
殿内两块验证身份的石碑,已经可以看出它的不同。
不是大兴佛教时建的,而是与水有关,是民间用于求雨建的。
据记载,泉水从五龙庙底下冒出,曾经浇灌百里,可后来泉水枯竭,遇到天灾少雨时,这里求雨的香火就很旺。
对于山西这样的黄土高原,雨简直就是生命。
如今,庙前的龙泉水早已干涸,但为了祈福求雨用的古庙,却保存了下来。
而之所以叫“广仁王”,是因它是古代青龙神的名字,也是龙王之一,只不过名气没有四海龙王大。
广仁王庙保留千年,离不开历朝历代的修缮,可还能保持明显的唐代特征,实属不易。
如今,殿内还保留着两处后代维修的记录。
殿内扶梁签上分别记着两次修缮时间:
清“乾隆十年(1745)岁次三月初六”“光绪三十二年(1906)岁次丙午六月”。
木建筑时间越久,修缮难度也越大,修缮时间也越要频繁。
1958年,广仁王庙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确认身份后再次“落架大修”。
这是古建筑修缮的一种方法,将木构建筑中破损的主要承重构件,一一拆下替换,破损的次要装饰构件也要拆掉替换。
可惜当时的条件有限,财力不足,对唐代建筑的详细认识也不够,修缮中也出现了些错误。
比如,正脊的花纹、鸱尾,都不是唐代的样子,台基和檐墙,也用的是现在长条砖的材料,不够“整旧如旧”,但好在斗拱和梁架仍然还是唐代木建筑的特点。
几十年过去,广仁王庙再次破损严重,大殿瓦顶漏雨、破损,很多木构件已经开始腐朽,墙身也不少开裂。
到了2014年,国家再次大修,共投资了200万元。
木建筑都是有寿命的,无数次的修缮,其实和最初的样子,都会有偏差,不过好的是,大殿木构主体,还是保留下了唐风。
4.值得一看处和五台山的两座唐代建筑比,广仁王庙实在是知道的人太少,太低调了。
正殿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征,它不仅是山西晋南一带仅有的一座唐代建筑,更是我国唐代道教建筑的唯一一座。
1)屋顶
广仁王庙坐北朝南,面阔只有五间,这是唐五代小型殿宇常见的做法。
从规模上看,它远不如年代排在后面的五台山大佛光寺。
室内没有立柱,四周共16根檐柱,这和五台山大佛光寺的36根檐柱相比,像是一居室与豪华别墅,体量的确差别不小。
庙小用材也小,用材是20×11厘米,高20厘米,相当于《营造法式》中的五等材。
《营造法式》里最高是一等材,最低是八等材。用五等材,的确说明是小庙。
可体量再小,也掩盖不住它的唐代国宝身份。
它的单檐歇山顶,十分古朴,是唐代建筑屋顶的特征。
它的屋顶平缓,这是唐代建筑的特征。
屋顶巨大,起翘却不大,出檐深远,屋顶剖面折线缓和,让屋顶看起来大气稳重。
2)拱枋
它的柱头扶壁拱的做法是“拱枋重复式”,这在整个北方建筑中都是独一份。
这种做法在唐早期建筑中出现后,后来便消失了,只在南方建筑中还有保留。
3)斗拱
正殿的斗拱与南禅寺大殿的一样,都是五铺作,但是做法却不同。
广仁王庙斗拱为双抄两跳五铺作,这是唐代、五代到宋早期建筑的常见做法。
可它只有两跳华拱,是三瓣卷杀,而南禅寺的华拱为五瓣卷杀,有明显有内凹。
这种特别的做法,是早期斗拱的一种样式,也可以看出广仁王庙正殿的唐代特征。
总结有人说:“这么一个小庙,也是国宝,这不是显得我们泱泱大国,没东西嘛?”
可换一个角度,小庙都是国宝,那不更显得我们宝贝很多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唐风很浓,大气稳重,近1200年的木建筑,怎能不是国宝?
要说从唐代木建筑佛光寺、南禅寺、广仁王庙,到宋辽时代的华严寺、独乐寺、应县木塔……
在保存不多的佛教建筑里,这座中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更加罕见。
从交通上看,去芮城龙泉村,也比去五台山,要方便得多。
您去过这里吗?感觉得这座小庙值得一去吗?
参考资料:
连达《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
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道庙开始“落架大修”,新华网,2013年11月12日.
马晓《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