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爱吃猪肉?背后的文化密码,竟然全藏在博物馆里

虫洞看文化 2024-03-20 05:37:22

2015年,德国人逛中国一博物馆,见不少文物都有猪,一脸不屑:“我们那从来不吃猪肉!”谁料,逛完博物馆后,他态度大变,彻底改变了对猪的看法,还明白了为何中国能养活那么多人!”

陶猪·汉代 大信厨房博物馆

很多欧洲国家都不吃猪肉,而那些“乱七八糟”的五脏六腑,所谓的“下水”,他们更是直接扔掉,碰都不碰。

他们视自己为先进,觉得猪又蠢又笨,还脏乎乎的,怎么中国人会吃?

2015年,德国人汉斯逛河南大信厨房博物馆,看到好多“猪”的文物: 一个母猪,周围有一圈正在吃奶的小猪仔,个个嗷嗷待哺。

陶猪·汉代 大信厨房博物馆

汉斯盯着左看右看,在详细了解后,彻底改变了对猪肉的看法,还大呼佩服!

其实,西方人从肉的优质蛋白质含量上看,牛、羊肉是要比猪肉高。

每100克瘦猪肉的优质蛋白质含量为17克,而牛肉为18克,羊肉为20克。猪肉是略逊色。

可从吃猪肉这件事上来看,汉斯发现,不看不知道,原来这背后竟藏着中国人的大智慧。

家的陶器·汉代 大信厨房博物馆

说到吃猪肉,首先是要驯服猪。

在古代,猪远不是今天的性格温和,它们是一种凶猛动物。

古代巨猪,也就是今天家猪的祖先,个头长,四肢发达,身体强壮。

不过,它们大脑容量很小,思维能力较弱,行动基本靠本能。

如今森林里的野猪,还有很多巨猪的影子。个个凶猛,横冲直撞,攻击性很强。

野猪

可我们的古人,早早就成功驯服了猪,驯化了猪。

相比,牛、羊性格温顺,更容易捕获。

可我们的古人还是选择了不好驯服的猪,当成主要食用的肉。

原来,古人早就发现: 养猪、吃猪肉,才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正道。

第一,猪个头大,能提供的肉多,全身都是宝。

从头到脚,猪头肉、五花肉、里脊肉、五脏六腑,全都能吃。

第二,猪生得多。

一头母猪一次平均能生10个小猪仔,而牛一次只生一个,羊一次生两个。

牛、羊简直就是计划生育的典范。这样一比,养一只猪,等于养10只牛、5只羊。

第三,猪是杂食动物,好养活。

它们啥都吃,草也吃,肉也吃,甚至人的屎粑粑它们也吃。

人们完全不用考虑要给它们特殊供应,只让它们当成生态环保的“废物处理器”就行。

陶质厕所猪圈·汉代 大信博物馆

从经济角度,从投入比与回报率上看,简直没有什么其他动物,比猪更适合家养了。

就这样,中国人家家户户都养猪。

古代农村的房子,常是上面厕所,下面猪圈,直接就自循环了。

灰陶厕所猪圈·汉代 大信博物馆

人吃的剩菜剩饭都给猪吃,便便也给猪吃。

而猪也很给力,吃啥都长肉,吃草长肉,吃肉长肉,吃粑粑还是还长肉。

它们活着的时候,能帮助人们消化垃圾,死了后,还成了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它对人类简直就是“全是奉献,没有索取”。

而养猪意味着,能养更人的多。

每家养一头猪,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搞定了。

农村猪圈

大信博物馆馆长庞学元,看到汉斯一直对着几头猪,看来看去,更是和他说起猪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人是对事物的认知,藏在文字里。

“家”是一种会意字,上面是宀” (房屋的象形),下面“豕”指的就是猪。

在商代甲骨文中,“家”中的“豕”大多是画出猪体的轮廓。直到金文,发展成今天见到的样子。

“家”字的发展

这说明,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将猪看成家里的必需品,和房子一样。

有房有猪,有住有吃就是家。

而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这才将猪做成陪葬品带到墓里,希望在地下也不用为吃发愁。

汉斯盯着小猪仔的陶土雕塑,发现个个雕得活灵活现。

那种神态的逼真,一定是雕刻者内心带着情感,才能做出来。

没想到猪的背后,竟然有那么多文化秘密。

想到这,汉斯伸出了大拇指: “中国古代就能养活这么多人,这简直就是先进的标志!

陶猪·汉代 国家博物馆

其实,中国和欧洲的土地面积差不多,工业革命前,欧洲总人口约1.4亿,而中国已经超过了3亿人。

食物原料差不多,而中国养活的人能比欧洲多一倍多。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围着土地定居,家家户户养猪,解决了吃饭问题。

而欧洲古代是游牧文明,吃饭主要靠捕猎,打到什么吃什么,而牛、羊肉数量又有限,经常没得吃,自然也养不了那么多人。

欧洲古人没有征服猪、驯化猪,自然也不会吃猪,对猪肉没有肠胃记忆,所以现在也不喜欢吃,也说猪肉不好。

家尊·商代晚期 湖南博物馆

类似的食物资源,中国古人却靠征服猪、驯化猪,养活了比欧洲多一倍的人口,这就是实力。

就像现在,多生孩子,得有实力养得起。

博物馆里的小猪陶器,背后透着的是中国人对家的理解。

还有搞定吃饭问题的大智慧!

关注我,分享博物馆里的秘密,看看古人的衣食住行。

​​

0 阅读:0

虫洞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