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位90岁的法国老人,在广州街头一路追着美女拍照。周围人投来异样目光: “这个老外老不正经!”
可大家知道他的背景后,竟肃然起敬。
原来,他叫马克·吕布,法国著名摄影师,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被允许进入中国的西方摄影师。
他镜头下的中国曾引起世界轰动,他镜头下的画面,如今都已是留给中国的珍贵影像资料!
马克·吕布
1 萌生想法马克·吕布1923年出生在法国里昂,32岁之前,他已经当了10多年的工程师,工作稳定又多金,是典型的社会精英。
可1955年的一天,他在家收拾屋子,无意中发现父亲的一个日记本。从此,他的人生改变了。
原来,他的父亲1910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环游世界。日记本里记录了大量父亲在中国的见闻,还有照片。
马克·吕布瞪大了眼睛: “这简直和法国完全不一样,他被神秘的中国深深吸引。”就在那一刻,他突然冒出一个大胆想法: “我要去中国!”
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匠,马克·吕布早期作
可他工作稳定,天天要上班,业余时间还是摄影师,兼职给一家法国图片社供稿。怎么去?
这时,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他辞去了工程师的高薪工作。
从工作稳定的工程师,到自由却居无定所的独立摄影师,周围反对的声音很多。
可他却很坚决: “我想要一种与西方思维不同的人生体验。”
就这样,他带着一部相机,来到了中国,从此拉开了与中国60多年的情缘。
马克·吕布作品
开始行动1955年,马克·吕布来中国时,签证还很难,他历经困难,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他先到香港,又到广州,然后一路北上。在香港,当地警察不愿意开车送他过边界,冷冷地撂下一句: “要去,你自己走过去。”
马克·吕布看了一眼傲慢警察,大步走过了边界。
他一路边走边拍,咔咔按下快门,记录下在中国的见闻。
马克·吕布作品
一路结缘1957年,他回到法国后,在法国媒体上发表了一张中国照片。
这张照片瞬间在国外引爆了,他成为那一特殊历史时期,在国外报道中国的第一人!
马克·吕布作品
马克·吕布拍了很多黑白的新闻报道照片,用镜头记录下中国当时的社会状态。
北京的长城、故宫,武汉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都出现在他的镜头里。
故宫,北京,1957
街头卖艺,北京,1957
捕捉细节马克·吕布最擅长的,其实更是捕捉人物。
他的人物作品不但构图精彩,而且画面细腻。关键以小见大,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历史大背景。
大雪中的黄包车,北京,1957
后来周总理还感谢他,并多次邀请他来中国。
就这样,马克·吕布先后到中国20多次,90年代开始,更是几乎年年都来中国。
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这里!
故宫外结冰的护城河上,北京,1957
雍和宫外,北京,1957
虽然五六十年代,外国人还不允许随便和中国人说话。
而且他也不会说中文,可他非常喜欢用镜头的角度来观察和记录。
他给总理拍的那张照片,堪称世纪经典。
还拍了胡同里、工厂里、大街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烟火气。
经典照
工厂的食堂,鞍山,1957
一次采访中,马克·吕布笑着说: “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
有时他就是静静待在一角,等着人来人往,用镜头记录下瞬间。
工厂,鞍山,1957
700万人口的上海,1957
在马克·吕布的眼里,“摄影”就是用光。他也喜欢云、雾、阴影来烘托氛围。
北京,1957
而他也把自己对摄影的理解,教给很多中国学生。
在学生眼里: “马克·吕布精力充沛,几乎每年都在路上,从不坐电梯,总是坚持爬楼梯锻炼身体。
90岁的他,还能在广州街头大步流星地追着美女拍照。”
和他的摄影技术相比,他对做事的投入,更让学生敬佩。
马克·吕布拍照中
镜头下的中国变迁2010年,上海美术馆里人头攒动,一个大型摄影展吸引来很多人。
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
展览是马克·吕布的中国摄影回顾展,在这里,大家惊呼,中国的变迁全藏在他的镜头下。
长江大桥建筑工地,武汉,1957
工厂出口,鞍山,1957
2016年,马克·吕布在法国去世,这位摄影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将与中国的情缘,都留着了他拍的照片里。
如今再看这些照片,虽然他拍的多是黑白照片,可褪去了色彩后,空间氛围感和气场又是彩色照片无法比的。
上海,1957
传统农耕,1957
可在影像匮乏的近70年前,这些照片早已成了珍贵记忆,成了中国巨变中的历史影像档案。
马克·吕布作为那个时代第一个被允许进入中国摄影的西方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中国的历史时刻,留给我们了珍贵的影像财富。
北京,1965
他是中法友谊的见证!值得被我们记忆!
部分图片来源:《马克·吕布东方印象——中国》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