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才子吕蒙正的2副对联写尽世间炎凉

历史有小狼 2024-08-05 16:26:59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太平兴国二年的一个清晨,吕蒙正站在刚刚修葺的书房前,手中拿着一幅刚写完的对联,目光淡然地望着前院。院门外,一辆辆马车停靠,车上下来的人群热闹非凡,有的身着官袍,有的披着绸缎。这些人,曾在吕蒙正最困难的时候视而不见,如今却因他新获状元之名,纷纷前来攀附。不远处,仆人们忙着接待这些突然而至的贵客,笑脸迎人,热络异常。就在这繁忙与喧嚣中,吕蒙正轻轻挂起那副新对联,字里行间,是对这世间冷暖的深刻剖析。

家门之外的艰难历程

刘氏本是正妻,婚后日子却并不如意。她的丈夫,吕龟图,日渐沉迷于其他女人的怀抱,家中事务尽废,对儿子吕蒙正的关心也是名存实亡。每当刘氏见到吕龟图与其宠妾浓情蜜意,便怒火中烧,常在他们甜言蜜语之际冲入房间,与吕龟图大声争吵,试图挽回丈夫的心。

这样的场景一次又一次上演。刘氏每每怒斥丈夫的不是,而吕龟图则在争执中逐渐积累了对刘氏的厌烦与冷漠。冲突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达到了顶点,吕龟图在愤怒之下竟然做出了赶走刘氏及其儿子吕蒙正的决定。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刘氏虽然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但她并没有选择软弱退让。她坚定地收拾了行李,带着吕蒙正走出了家门,决心要在外面寻找新的生活。

当刘氏带着儿子走出豪门大宅,面对的是人生的另一种荒凉。在那个时代,女子一旦出嫁,便很难再回到娘家,尤其是在她们家族看来,刘氏的离家出走等同于家族荣誉的损失。因此,刘氏并未选择回到娘家,而是开始了她与儿子的流浪生涯。

刘氏与吕蒙正漂泊在外,先是投靠亲戚朋友,但在那个重视血缘与家庭荣誉的时代,他们得到的帮助有限,很快便被婉拒或敷衍了事。无奈之下,刘氏只好带着儿子四处流浪,寻找能够容身之处。经过长时间的辗转与努力,他们终于在龙门山找到了一处废弃的道观——利涉院。

坚持学问的少年吕蒙正

尽管身处困境,吕蒙正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的生活虽然简陋,却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自从与母亲刘氏搬入龙门山的利涉院后,吕蒙正便开始了他的学术之路,不仅是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更是为了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

白天,吕蒙正帮助母亲打理院子和进行简单的耕作,夜晚则是他学习的时间。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点燃油灯,孜孜不倦地研读那些他能找到的书籍。在这漆黑的夜晚,只有油灯的微弱光芒和吕蒙正专注的身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知识渐渐积累,甚至开始超出了刘氏的教诲范围。

有一次,面对吕蒙正提出的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刘氏感到无力回答,这让吕蒙正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已经需要更专业的指导。于是他开始频繁前往附近的村学,寻求那里的先生解答。村学的先生最初只是出于好奇,偶尔回答他的问题,但很快就被吕蒙正的勤奋和渴望学习的精神所打动。在确认了吕蒙正的家境之后,先生决定收他为徒,不仅晚上免费授课,还赠给他一些基本的学习用品,如笔墨纸砚。

这些年来,尽管物质极其匮乏,吕蒙正和刘氏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外界的关注和帮助。每到除夕和春节,他们的小屋总是显得格外冷清,没有访客,也没有节日的美食。在一个寒冷的除夕夜,吕蒙正坐在书桌前,外面的烟花虽然热闹,但他的心却感到格外的孤独和凄凉。他沉思良久,突然灵感涌现,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来表达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感受。

他写的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则是“六七八九”,横批简单却意味深长地写着“南北”。这副对联巧妙地用数字表达了他们的贫困生活,其中“缺衣(一)少食(十)”,暗示了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需求也难以满足,而没有“东西”则体现了他们缺少一切物资的困境。

状元吕蒙正的礼部试及其余波

太平兴国二年,礼部省试如期举行,此次考试分为三场,一场帖经,一场诗赋,一场试策。在这三场考试中,吕蒙正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每一场的试卷都名列前茅。

随着考试的进行,吕蒙正的名字开始在考官之间传开,他在帖经中的精准抄写,诗赋中的才情横溢,以及试策中的深思熟虑,都使他成为了众多考官讨论的焦点。终于到了考试的最后阶段,由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在御殿进行复试,这是对所有进士候选人最终的考核。

在御殿复试中,吕蒙正依旧保持了他的优异表现,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见识和应对能力。最终,在这次礼部考试中,共录取进士109人,而三十一岁的吕蒙正赫然高举榜首,成为了丁丑科的状元。

消息传出后,吕蒙正的名声迅速在朝廷和民间传播开来。不仅朝廷中的大官们对他刮目相看,就连地方上的小官员和富有的商贾也纷纷注意到了这位新晋状元的非凡前途。人们都认为,吕蒙正未来定能在朝中大有作为,于是许多人开始想方设法与他结交,希望能借此机会为自己谋取利益。

各地的官员和富商开始争先恐后地拜访吕蒙正,他们纷纷送上礼物,写下贺信,希望能在这位状元面前留下好印象。吕蒙正的家门口经常可以看到车马络绎,访客众多。这些来访者中,有的带来了珍贵的书籍,有的送来了地方特产,他们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希望在吕蒙正的权力圈中占据一席之地。

吕蒙正的讽刺对联

曾经那些冷清的夜晚,当家中连基本的粮食都难以维持时,这些今日热络的亲朋好友们都不见踪影。现在,由于他的状元之名,这些人却纷纷上门,希望能通过结交他来获得未来的好处。

在这种巨大的反差面前,吕蒙正感受到了一种讽刺。于是,他决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写对联,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他拿起笔,沉思片刻后,迅速而坚定地书写下一副对联。

上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外亲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这一联详细描述了他以前的困境,当时无论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寻求亲戚的帮助,都无人理睬,他和母亲只能孤军奋战。

下联:“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这联则揭示了他夺魁后的变化,突出了那些原本无视他的人现在如何热情地庆祝他的成功,不分身份地纷纷来访,带来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礼遇。

横批简洁有力:“南北。” 这横批进一步强化了对联的讽刺意味,象征着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哪个角落的人,都显示出了同样的面孔和行为。

奇珍异宝与吕蒙正

朝廷内,不乏以财物交换权势的事例,诸多朝臣频频以珍奇异宝献上,以求官职升迁。其中一位朝臣,手持一面古老的铜镜,声称此镜神奇非凡,能够映照出二百里之外的风景。他怀着深厚的目的,带着这面镜子来到了吕蒙正的府邸,期望通过这件不凡的宝物引起吕蒙正的兴趣,以此为跳板,获取一个仕途上的青睐。

面对这位朝臣的热切期待,吕蒙正却没有表现出惊异或是贪婪,反而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回应道:“我的面部不过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上照二百里的镜子呢?”此言一出,场中的氛围顿时轻松了不少,众人也都被吕蒙正的机智与淡泊名利的态度所折服。这位朝臣原本以为能以此镜搏得一官半职,却未想到反被吕蒙正的回答噎回,只能苦笑着收回了自己的镜子,心中对吕蒙正的为人更是刮目相看。

不久后,又有一位朝臣携带一方古砚来访。这方砚石乃是上等之物,质地光滑细腻,更有一说,此砚一呵即润,根本无需往砚台内注水。朝臣将砚台恭敬地呈递至吕蒙正面前,希望通过这件稀世之宝获得吕蒙正的青睐。

吕蒙正接过砚台,细细观察了一番,然后笑着摇头说道:“即使一天呵出一担水,也只值十文钱而已。”这番话虽是轻描淡写,却深含哲理,暗示了即使这古砚再奇特,其实用价值亦极为有限。听到这样的评价,送砚的朝臣原本期待的神情逐渐黯淡,但也无法反驳,因为吕蒙正的话语中已经表明了他对这种物质交易的不屑一顾。

这些事迹很快在朝内外传为佳话,许多原本打算用财物换取官职的朝臣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对吕蒙正的人品与为政理念抱有更高的敬意,也为他赢得了“清正廉洁”的美誉,使他在处理政务和人际关系时更显得游刃有余。

参考资料:[1]晏建怀.吕蒙正的用人之道:如何处理亲疏关系[J].决策探索,2017(1):67-68

0 阅读:109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