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早年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去投奔刘邦,为何差点被刘邦杀掉?

妖火历史观 2023-03-18 19:10:38

从正史记载的角度来看,韩信的真实身份,极有可能是一个韩国的落魄贵族。

因为这层身份,韩信在整个秦朝期间,活的都比较落魄。直到秦末起义开始之后,这才逐渐参军,建功立业。后来,韩信先是在项家那边打工。发现项羽不行之后,这才改投了刘邦。

至于说韩信刚投奔刘邦的时候,为何差点被杀掉,这就只能说是他自己的问题了。

韩信的故事,还得从著名的漂母乞食,以及胯下之辱开始说起。不过,虽然这两个故事很有名,但在正史上,除了这两个故事之外,有关韩信早年经历的记载其实很少。

根据正史记载,韩信早年生活在淮阴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区。对于韩信的家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是从韩信的姓氏来看,他应该就是韩国王族的后裔。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姓氏这个东西,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在先秦时期,姓氏这个东西,是绝对不能乱改的!在当时那个年代,姓氏往往是自己家族身份的一种标志,没有人会随便给自己改姓。

至于说后世那种为了攀附权贵,所以更改自己姓氏,妄图给自己找一个厉害的祖宗。这种事情,在先秦时期几乎是不会发生的。除非是被人追杀,不改名换姓活不了,才会偶尔出现这种极端案例。但就算这样,大家往往也会把自己的家世记载清楚。

而在先秦时期,有资格姓韩的,就只有韩国王族这一家了。

考虑到当年韩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韩信早年的经历,极有可能是这样的:韩信出身韩国王族偏支,早年受教育程度很高,所以懂兵法。但是后来,秦灭六国的时候,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而且韩国被灭之后,韩国的很多高层贵族,还直接叛乱了,最后被秦始皇直接斩草除根,杀了一大批人。

因为这场叛乱,后来韩信他们家长辈,或者说韩信本人,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到江苏那边生活。因为是逃过去的,所以家里的那些祖产,肯定都没了,直接家道中落。同时,因为他们家是贵族,根本就不懂怎么赚钱。所以韩信年轻的时候,就特别穷。

另外,秦朝开国之后,因为有这层身份在,韩信也没办法去应聘做官。

当然,这些东西,都只是后世的猜测。因为正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如今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秦朝时期的韩信,日子过得很惨,而且经常连饭都吃不起。

正是因为家里比较穷,所以后来,韩信身上才会发生了‘漂母乞食’,以及‘胯下之辱’这两个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之前韩信比较穷,一直在当地的亭长家里蹭饭。后来亭长的媳妇,觉得养这么一个人白吃饭,也不是个事,干脆就不给韩信准备饭。韩信也不傻,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后来就再也没去过亭长家里蹭饭。

但是这样一来,韩信就彻底没饭吃了。此后,韩信就只能去河边钓鱼。大概是韩信钓鱼的技术不太过关,一天也钓不上来几条鱼,还是得饿肚子。所以在这期间,旁边有个洗衣服的老太太,见到韩信饿肚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一份。

得到这个老太太的恩惠之后,韩信发誓以后要厚报老太太。老太太倒是也不图什么,只是自己比较善良。见到韩信这么说之后,老太太反倒生气了。老太太说:我只是看你可怜,所以才给你饭吃。你觉得我是图你以后报答我吗?

这就是漂母乞食的故事。

这里我们得多说一句,按照《史记》当中记载来看,这个老太太当时说的原话是: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老太太的话里面,王孙这两个字就很有意思了。如果《史记》当中记载没错的话,那老太太的这番话,其实也可以从侧面,证明韩信王族后裔的身份。

至于说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同样比较熟悉。简单来说,就是当地有个年轻的屠夫,看到韩信整天带着剑,但是又很落魄之后,所以就想取笑韩信。于是,屠夫某天就找到韩信,扬言要么让韩信一剑砍了他,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去。

最后,韩信没有选择冲冠一怒,而是真的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胯下之辱这个故事,同样也很有名,中国人基本上都听说过。但这个故事当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那就是当时的韩信,身上是背着剑的!

在秦朝的时候,剑其实是一种很贵的东西,一般人肯定买不起。而且,秦朝开国之后,秦始皇曾经从整个中原的范围内,收缴各地的兵器,铸成了十二铜人,不再允许私人持有武器。所以在秦朝的时候,能够带着剑在街上随便走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般人!

这也从侧面再次正面,韩信大概率是贵族之后。

就凭韩信这种性格,如果秦朝可以支撑几十年的话,韩信其实大概率会一直默默无闻,然后老死在市井当中。要是那样的话,后来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兵仙韩信了。

真正改变韩信命运的,其实就是那场秦末起义。

在那场秦末起义当中,韩信的家乡,自然也受到了波及。当时在韩信家乡这边,正好属于项梁的势力范围。所以,韩信当时就直接去投奔了项梁,成了项家军当中的一员。

但是接下来,对于韩信在项家军这段时间的记载,史书上又是基本一片空白。这倒不是说有人刻意想要抹去这段历史,而是因为这期间确实没啥可说的。

在项家军的这段时间里,韩信一直都没怎么受到重用。项梁掌权的时候,韩信基本上就是一个无名小卒。后来项梁战死之后,韩信虽然有了一点军功,逐渐升迁到了郎中的位置,有了见项羽的资格。但是接下来,韩信给项羽提了不少意见,项羽却一件都没有采纳。

郎中这个官职,在秦汉时期,并不是太高。简单来说,其实就是给项羽看大门的。

这样的韩信,想要建功立业,影响历史走向,显然是不太可能。

不过,从秦末历史的走向来看,韩信应该是项家军当中的老人。这也就意味着,韩信不但经历了项梁战死,亲眼目睹了项羽接管项家军。而且接下来,韩信应该也跟随项羽,一起参加了巨鹿之战,后来又跟着项羽,一起杀进了关中。

而接下来,随着项羽在咸阳大封十八路诸侯,项羽的表现,就让韩信越来越失望了。如果说,之前项羽不重用韩信,只是让韩信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或者让韩信觉得项羽识人不明。那么分封十八路诸侯这件事,就让韩信彻底看清了项羽。

这里我们得多说一句:从后世的角度来看,项羽分封诸侯,其实是很高明的一招。因为在分封的过程当中,他确实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且还成功把战国七雄都给肢解了。按照项羽的想法,接下来,不管哪一个国家想要完整复国,都得先内战。这样一来,他就有机会以霸主的身份,插手这些战争,然后不断扩大自己。

这个分封计划,确实很高明。

但并不是最完美的方案。

至少,从韩信的角度来看,这个方案的槽点实在是太多了。以韩信的能力,完全可以轻易看出,接下来项羽可能遇到的麻烦。可以说,只要项羽用了这个方案,接下来最好的结果,他也就是能做一个霸主。想要统一天下,其实是很难的。

所以,这个时候的韩信,就有了离开项羽,转投其他人的念头。

按照正史记载来看,韩信转投刘邦,应该就是在戏亭分封之后,诸侯各自率军就藩期间。当时分封刚刚结束,韩信有了脱离项羽的想法。但这样一来,接下来选择去追随哪一位诸侯,这就成了很关键的事情了!

如果我们把视角转换到韩信这边,我们就会发现,此时的刘邦,几乎是韩信唯一的选择。

因为当时被项羽分封的诸侯,虽然多达十八位,但是这十几位诸侯当中,真正有实力的,其实寥寥无几。

在之前的秦末战争当中,陈胜吴广倒下之后,接下来反抗秦国的主力,就变成了六国旧贵族。此后,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纷纷复国。而接下来,秦朝就开始镇压这些诸侯国。最后,在镇压赵国的时候,秦朝选了一种围点打援的方法。先是把赵国围起来,然后等着其他国家来救赵国。

就是因为秦朝的这种作战思路,当时各国就纷纷派遣军队,前去救援赵国。但是请注意,当时去救赵国的,都是各国的将军,而不是各国的诸侯王本人,或者各国真正的实权派。再之后,因为项羽打了巨鹿之战,直接带着这帮人杀进关中。而入主咸阳之后,项羽为了搅乱各地的局面,直接就把这些跟着他一起来咸阳的人,直接封王了!

也就是说,当时身在咸阳,而且还被项羽分封的人,大多数都是各国的将军,而不是各国真正的实权派,或者各国的国君。

从韩信的角度来说,他就算离开了项羽,肯定也得投奔一方势力的主人。至少这个人自己得是老大,自己在自己的地盘得能说了算,而且实力还得够强,未来有资格和项羽对抗。只有这样的人,韩信才愿意去辅佐。

要不然,选一个没有根基的领兵大将,或者某一个国家的实权人物,未来变数太大。很有可能这个大将就藩之后,还没等扎根,就直接被人家打散了。要是那样的话,韩信的投奔,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类似的例子,在秦末历史上其实还真有。比如说后来韩信遇到了一个叫李左车的人,这个人是战国名将李牧的孙子,个人才能极高!甚至就连韩信,事后都承认差点败在他手里。而这个人之所以输给了韩信,就是因为他投奔的是赵国那边的实权派人物陈余。然后陈余后来和韩信打仗的时候,也没采纳李左车的建议。

所以,韩信看了一圈之后,觉得这十多位诸侯里面,似乎也就只有刘邦还凑合,值得自己去投奔了。刘邦不光是一方势力的主人,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实际地盘,自己说了算。虽然汉中这块地盘很闭塞,但是韩信自信,只要自己能辅佐他,还是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再之后,随着分封结束,诸侯各自就藩,韩信当时就找了个机会,脱离了项羽的阵营,跟着刘邦集团一起去了汉中。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韩信因为没人引荐他,依然还是没被重用,只是被分配去管仓库了。

韩信打仗确实是奇才,但是管仓库就不太擅长了。所以接下来,没过多久,韩信就犯事了。对于当时韩信到底犯了什么罪,史书上没有写。但是后世史学家猜测,应该是韩信看管的仓库丢了东西,依律当斩。或者汉朝高层认为,他是项羽派来的奸细,所以就想直接砍了他。

反正总之,韩信投奔刘邦之后,直接被推到了刑场上。

就在韩信即将被杀之前,韩信大概是绝望到了极点,所以就高呼了一句:“汉王不是想争夺天下吗?那为什么要杀掉我这样的人呢?杀了我谁帮他夺天下呢?”

这一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很关键的一瞬间。如果当时韩信没喊这句话,估计他就直接被砍了。但正是因为他喊得这句话,救了他的性命。

因为在刑场上,有一个人叫夏侯婴。这个夏侯婴是刘邦的老朋友,当年刘邦还未发迹的时候,他就已经和刘邦关系不错了。后来刘邦起兵之后,他又跟着刘邦一路打了过来,一直在贴身保护刘邦。

最关键的是,这个夏侯婴的眼力不错。

所以,当夏侯婴听到这话之后,马上就对韩信产生了兴趣。两人交谈了一下之后,夏侯婴很快发现,韩信确实是个人才,于是就找到刘邦,让刘邦赦免了他,而且还帮韩信要了一个官职。

但是当时的刘邦,也没太在意这事。毕竟,当时刘邦刚刚就藩,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是碍于夏侯婴老朋友的面子,刘邦也没有拒绝,只是随后赦免了韩信,然后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让他去管运粮。

这里我们必须得多说一下:能给韩信安排一个治粟都尉的工作,这说明刘邦还是很给夏侯婴面子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粮草对军队而言,绝对是重中之重。而且,管粮草的工作,也绝对是真正的肥缺。

估计当时在刘邦看来,可能只是觉得这个人和夏侯婴有交情,所以夏侯婴才来帮这个人求情。碍于老朋友的身份,刘邦自然也不能不给夏侯婴面子,所以才会把这么一个很有油水的岗位给了韩信。

但是对于韩信来说,这个岗位,显然依旧不能发挥他的才能。韩信想要的,是带兵平定天下,绝对不是管理粮草的那点油水。

所以接下来,没过几天,韩信就跑了。

韩信此时逃跑,其实理所当然。因为他真正想要的,本来就是带着军队去打仗。如今刘邦给不了他,他自然要去其他人那边试试运气。但问题是,离开刘邦之后,接下来要去投奔谁呢?

这个问题,韩信自己也没想好。

不过,还没等韩信自己彻底离开汉中,身后就有一个人追了过来。这个人,就是刘邦麾下的得力助手萧何。当时在刘邦麾下,萧何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之前管仓库的时候,韩信曾经和萧何聊过几次。而韩信聊得这些东西,也让萧何认定,韩信绝对是最顶尖的人才。

只可惜,之前萧何比较忙,还没来得及举荐韩信而已。等到韩信跑了之后,萧何得知韩信离开了,这才第一时间过来追韩信。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见到萧何来追自己,而且萧何又给了韩信承诺,说自己一定会举荐韩信。韩信这才半信半疑,跟着萧何再次回到了刘邦那边。再之后,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总算是腾出了一点时间,见了韩信一次。

也就是在这次见面当中,韩信用自己的才华,彻底征服了刘邦。后来,刘邦开始重用韩信,任命韩信为大将。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很快就给刘邦制定了‘东征夺天下’的战略思路。

这就是韩信崛起的故事。

韩信能够被刘邦重用,确实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比如说如果他在法场上没喊出那句话,或者夏侯婴当时没多做什么,亦或者萧何没去追他,后来都不会有那些传奇的战绩。

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韩信本人。

如果韩信本人没有才能,就算是夏侯婴和萧何极力推荐他,他最后也不可能成为一代兵仙,最多也就只能成为一个管后勤的运粮官而已。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妖火历史观

简介:趣谈五千年中国文化,戏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