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款自研国产的微声冲锋枪,64式微声冲锋枪在中国冲锋枪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设计上有很多缺陷,但64式微冲依然在对越自卫反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开发经验也对后来的79式丛林冲锋枪,还有85式微冲,起到了奠基作用,本文就带大家回顾下64式微冲的历史。
微声冲锋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相比一战时期堂堂正正的堑壕战,二战时期特种作战已经开始雏形,为了避免在敌后作战的士兵,暴露自己,微声枪械的研发,开始得到重视。比如美英对M3和司登冲锋枪进行改进,使其可以使用消声器,后续使用证明,消声器不仅能够降低发射声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枪口火焰的亮度。二战结束后,改进比较成功的M3微声冲锋枪,被大量提供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爱尔兰边境战争,还有越南战争,都能看到M3微冲的身影。
这里之所以提一嘴M3微声冲锋枪,是因为新中国最早接触的微冲,就是M3。越南战争中,我国曾仿制过相当数量的M3微声冲锋枪,支援北越军队。尽管,M3微冲的设计在进入60年代后已经非常落后,但对于新中国来说,这个仿制经历,使中国军工对微声冲锋枪的设计思路,有了一定认识,而不是闭门造车。伴随着美国正式提出特种作战概念,还有越南战时的加剧,中国决定上马一揽子微声枪械项目,64式冲锋枪就在其中。
虽然有仿制M3消声版的经验,但当时世界枪械发展日新月异,更不要说中国连冲锋枪,都未研制后,而M3也不是专业的消声冲锋枪,这导致64式微声冲锋枪的研发工作,起初并不顺利。中国选择基于1954年定型的仿苏联波波斯冲锋枪进行开发,但就像二战德国重新造舰,结果各种超重浪费吨位一样,64式微声冲锋枪在设计制造中,零件数量和复杂度,史无前例的多,整枪由100多个零件组成,远超同时期其他国家设计的微冲。而过于复杂的零件结构,自然就引出了64式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制造成本高,可靠性较低。
而且,除了零件多带来的可靠性低,64式糟糕的消声器和瞄准器设计,也进一步影响该枪的实际性能。64式的瞄准器置于消声器枪管之上,结果就是由于消声器枪管需要经常维护,瞄准器被连带拆下,再加上更糟糕的零件制造工艺,还有组装契合度问题,日积月累下来,就导致64式微声冲锋枪的瞄准精度,从长期来看,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前线官兵,每次保养完消声器过后,都需要重新进行射击校准,才能保证射击精度。
而且,64式的维护,也是个大难题。64式拆卸后,需要浸泡在汽油和煤油中,你没听错是浸泡而不是擦拭,才能将消声结构洗净,而后擦干后再抹油,才能重新形成作战能力。64式微冲的本身体积和重量就不小,哪怕折叠枪托,也超过60厘米,自重更是高达3.5千克,射手还得额外自带煤油/汽油,时不时给娇贵的消声器洗一洗,这也难道一线部队对64式微声冲锋枪的性能一言难尽。
不过,在其他方面,64式微冲的性能,还是中规中矩的。64式微冲发射7.62毫米弹时,拥有200米的有效射程,相比当时已经开始出现射程缩水趋势的下一代冲锋枪,64式微冲明显更符合越南地区,复杂的丛林和山地环境。而且,作为一款微声冲锋枪,64式的射击隐蔽水平,也是非常合格的,在150米的距离上,敌军基本听不到枪声噪音,50米的距离上,甚至连枪口火焰也很难发现。此外,64式微冲的射速非常高,高达1300发/分,因此,有相当多的前线士兵,拆掉难伺候的消声器枪管,将64式当成高射速的短冲锋枪使用。
而尽管综合性能很勉强的中规中矩,64式微声冲锋枪依然在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中,发挥了应有作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解放军侦察兵部队先行出发,深入越境执行特种作战。侦查大队的许多指挥官,都选择携带64式微冲加入战斗。事实证明,64式微冲在战斗中的隐蔽性和突然性,相当合格。
在随后的战时中,解放军也经常凭借64式的隐蔽性和高射速突然袭击越军,由于火力过于凶猛,许多越军还未反应过来,便成为64式的枪下亡魂。但64式微声冲锋枪的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了,随着80年代更先进冲锋枪的服役,并不完美的64式,最终还是退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