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兴汉室到自立为帝,刘备“倒戈”到底经历怎样的矛盾与斗争

小瑀说史吧 2024-08-26 14:09:16
序言

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这一年刘备已经年过六旬。

自公元184年讨伐黄巾以来,刘备打着复兴汉室的口号,征战四方,戎马倥偬三十年才打拼下今天的基业。

作为刘姓皇族的后裔,他希望大汉四百年国祚能够延续下去,他也愤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最后他选择自己称帝,而不是迎立汉献帝。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政治考量和权谋算计?下面让我们一探究竟。

从五霸之业到《隆中对》三足鼎立,复兴汉室背后的形势变化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刘备大概是一副仁者爱人、惟贤惟德的印象,因为作者罗贯中秉持的就是尊刘抑曹的思想。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与孙权、曹操一样都是野心家和乱世枭雄,在群雄逐鹿、大浪淘沙的乱世,他们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从群雄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

而刘备从响应东汉政府号召,参与扫平黄巾之乱到自立为帝,也是经历形势的变化以及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的结果。

相传刘备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后来家道中落,刘备父亲早逝,导致刘备在少年时只能和母亲织席贩履维持生活。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东汉政府下诏各地郡县自行募兵镇压起义,刘备自来胸怀报国之志。

当看到朝廷的榜文毅然决然投身行伍,他在当地豪杰和富商的资助下募得民兵乡勇参战,这一年刘备年仅二十三岁。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刘备辗转于河北、中原各地镇压义军和山贼。

191年,刘备因为累次建功而升为平原国相,在任期间,他对外抵御贼寇,对内乐善好施,上至士人下至百姓,均能一视同仁,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深得人心。

刘备的名声也逐渐在诸侯中传播开来,194年,曹操举大兵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请刘备南下协防,不久曹操的根据点兖州被吕布攻陷,曹操不得不领军回援,徐州危险暂时解除。

而此时的陶谦年过花甲,病入膏肓,徐州士族集团急需寻找新的靠山,刘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陶谦死后,麋竺、陈登带头劝刘备领徐州地盘。

长期以来,刘备由于兵力太寡,朝中势力根基太薄,没有一个可靠的根据地,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平原国相也是多亏了老同学公孙瓒的帮助。

徐州兵精粮足,物资充裕,刘备再乐意不过了,当然,心里想嘴里不能直接说,还需要故作谦让一番。

这时候典农校尉陈登的一席话打动了刘备,他说:“现在我们愿意为使君提供步骑十万,上可以匡君济民,建立五霸之业,下可以割据守境,在竹帛上留下功名。”

刘备遂领徐州牧。其实这个时候不难看出,刘备的内心是想做春秋五霸一样的人物,即尊王攘夷,号令诸侯。

作为皇族后裔,刘备有着强烈的匡扶汉室的意愿,汉室兴,刘备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反之,刘汉皇族的血统就会成为他前进的阻碍。

而黄巾之乱以来,汉室衰微,诸侯割据,刘备只有获得更强大的实力和更广阔的地盘才能重振刘姓皇权之威。

然而在这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转变了他的想法。

196年,曹操奉迎汉献帝于许昌,从此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征伐诸侯,而徐州先被吕布偷袭,后吕布又被曹操击败杀死,刘备跟随曹操回许昌。

在许昌的这段时间,刘备亲眼看到了曹操实力的雄壮,威逼天子更是日甚一日,而汉献帝早已成为傀儡,任人摆布。

此时的刘备意识到曹操已完全掌握了朝廷,代行天子发号施令。

天下诸侯忠于的是丛林法则,比的是谁的军队强,谁的拳头硬,因此刘备借机逃离许昌,寻找新的根据地。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刘备辗转先后投奔冀州袁绍,后南下投奔荆州刘表。刘表命其屯驻新野,提防曹操南下。

刘备驻守新野接近七年,207年,他成功将诸葛亮请出山。

在襄阳隆中卧龙岗,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隆中对》。

在这篇伟大宏图中,诸葛亮提出“先取荆州为根基,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构想。

从此跨取荆益,三足鼎立,复兴汉室就成了刘备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行动指南。

而《隆中对》背后反映出的就是群雄逐鹿,大浪淘沙到势力整合的天下局势。

所谓的五霸之业已经彻底胎死腹中,刘备要做的是二百年前东汉光武帝刘秀做的事情。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扫除各地诸侯割据势力,成功把刘姓宗室的香火延续下去,刘备需要复制这一过程,只不过对手和形势稍有不同。

当然,如果用几十年的打拼和十数万将士的鲜血换来汉献帝重振朝纲,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刘备坐上九五之尊的宝座。

刘备称帝,迫于形势对曹魏的政治反击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刘备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之后刘备趁势夺取长沙、桂阳、武陵、零陵等四郡。

210年,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得江陵(南郡),至此刘备据有荆州七郡中的五郡,初步实现了《隆中对》第一步战略规划。

211年,刘备在蜀中名士张松、法正的支持下,打着助守益州进入蜀中。

益州牧刘璋同为汉室宗亲,性格向来柔弱,难以约束下属,益州本土士族把持主要权力,各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法正、张松长期受排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才被以防卫汉中张鲁偷袭为名被请进西川。

在这之后的两三年里,刘备起兵攻打刘璋,214年夏,刘备攻入成都,从此益州归属刘备。

217年,刘备倾全蜀兵力出动,与曹魏集团大战于汉中,经过两年多的奋战,成功将曹操势力驱逐出去,219年七月,刘备晋位汉中王,三足鼎立之势正式形成。

此时的刘备势力达到极盛,不仅掌控荆州,还手握两川之地,整个长江中上游流域皆收入囊中。

随着地盘和资源的急剧扩大,刘备需要有更高阶的名义号令诸侯,对抗曹操。

当然,除了政治宣传需要,那些长期跟随他打天下的手下也需要更多的权力和地位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从紧随刘备颠沛流离的徐州集团到投资刘备的竞争集团再到人心浮躁的益州集团,无不望眼欲穿,等待政治蛋糕的划分。

同时,四百年前汉高祖刘邦就是在这里,以汉王的名义东进灭楚,建立大汉王朝。

如今刘备的发展轨迹与刘邦相似,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自刘邦、刘秀后第三个伟大事业的开端,所以刘备称王既是顺应天时,也是形势逼人。

刘备称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隆中对》第二步措施付诸于实践。

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很快镇守荆州的关羽就开始北上讨伐襄樊,然而这次刘备错误估计了形势,虽然在几个月前赢得汉中之战,但曹魏北方基本盘尚在,汉中失利并非伤元气。

而孙刘联盟也并非固若金汤,几个月后,曹操、孙权秘密联合夹击关羽。

正面战场,曹仁顽强抵挡关羽进攻,而吴军则在吕蒙率领下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最终落得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同时,关羽战败对刘备集团产生非常糟糕的影响,它不仅打断了刘备实力上升的势头,而且打乱了《隆中对》的节奏。

刘备从三分天下,角逐中原的主角沦为屈居两川,地盘人口最薄弱的地方割据势力。

不过更糟糕的是曹丕于公元220年十二月篡汉称帝,大汉四百年江山寿终正寝。

在这之前,曹操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口号,名正言顺的讨伐各地诸侯,不过这一口号给曹操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约束。

实力再强也只能是汉朝臣子,即便是成为魏王,也只能望皇位兴叹。

到了三国后期和三足鼎立时期,这一口号已没有太大作用,甚至成为曹操的政治负担,导致曹操到死也没能称帝。

而曹丕为了巩固权势,拉拢支持自己的士族集团,迅速摆脱这一政治枷锁,通过逼献帝禅位,使士族们成为从龙之臣。

曹魏大臣无不加官进爵,恩赐封赏,极大的抵消了曹魏近几年局势不利以及曹操逝世的不利影响。

同样,对于刘备来说也是如此,刘备一直以来以复兴汉室为口号,虽然看上去比曹操更加高大上,但都是为了政治利益。

如今大汉没了,而且是汉献帝主动让出去的,这对于刘备来说完全是釜底抽薪,大汉公司的老板都不干了,你何来复兴。

而曹魏取代汉朝成为正统,刘备反倒成了造反的割据政权,如同本文开篇说的刘备与汉室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更麻烦的是随着荆州战败,曹魏代汉,益州内部本土士族蠢蠢欲动,因为人家跟你干是为了利益,可不是什么情怀。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看的很清楚,现在的益州是荆州集团外来派做主,如果益州本土派造反,刘备这些上层元老顷刻就会卷铺盖滚蛋。

所以诸葛亮以“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为由,劝谏刘备称帝。在这一问题上,徐州集团和荆州集团罕见的达成完全一致。

除了政治利益因素外,刘备需要为抗击曹魏找到正统理由,复兴汉室作为刘备起兵的底层逻辑是不能变的,既然汉献帝不在了,刘就要自己扛起大汉的旗帜。

所以只有称帝才能让自己名正言顺的与曹丕对抗,才能让大汉的香火在政治上存续下去,才能驱使益州本土集团为己效力。

至于汉献帝本人生存与否对刘备来说已无意义,况且汉献帝已接受曹丕赐予山阳公的称号,从此献帝已死,刘协只是以魏国人的身份残喘余年。

而刘备已坐到这个位置,头破血流也要走下去,你不走背后的势力也得推着你往前走,这就是政治的宿命。

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的五个月后,于成都登基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0 阅读:47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