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说》连载四十一

宁静致凡 2024-04-16 08:22:51

第四十一章

大象无形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现代汉语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大加嘲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空旷;刚健的德好似软弱;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形成时间最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新说

《道德经》中的“上士”即高明的人,“中士”即平庸的人,“下士”即浅薄的人。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能被称为“道”。

很多时候,我不能理解网上一些人对国家政策的极端言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反对意见为什么如此激烈。读罢这一章,我似乎明白了一点。在大道面前,我自己有时做上士,经常做中士,偶尔做下士。仔细想来,若上士为主流,这个社会才能进步;中士在摇摆之余若能跟得上上士,才能发挥其正面作用;但不论在哪个朝代,下士常常不在少数。下士闻道,大笑之,那是因为下士根本不能理解大道啊!因此,正面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说到“下士”,我想到了愤青。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愤青”之名的由来,至今众说纷纭。有的说,中国“愤青”是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左翼工人运动;有的认为起自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些说法皆难以考证。不过,英文“Angry Young Man”这个专有词组,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就已经出现,指的是一班思想激进的作家,其较著名的作品有John Osbourne 1965 年的剧作《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er)。

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大陆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现在的愤青,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接下来举例说明“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含义。

明道若昧:因为不大计较得失,所以揣着明白装糊涂;

进道若退:有机会提拔做官但谦让,反而给上层以好感从而得到更好机会;

夷道若纇,上德若谷:毛泽东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千难万险,而且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

广德若不足:在毛泽东时代,人们生活好像很缺乏物资,但大家都不担心自己的生活;

建德若偷:琴棋书画、德性教育等需要逐渐教育积累起来,不能一蹴而就;

质真若渝:纯净水变蓝、猫眼石变色;

大白若辱:光线很白,但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物体上就有不同的色谱;

大方无隅:如天安门、故宫;

大器晚成:如青铜鼎、姜子牙;

大音希声:如地震的声音;

大象无形:如大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0 阅读:2

宁静致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