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3日,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启动,百万三峡居民离开了他们的家园。
但有一位特殊的女子,死活就是不搬,成为了三峡“钉子户”。
即便是三峡大坝竣工,她依旧留在故土。
到底是什么样的执念,让她坚决不搬走?如今的她,又在哪里生活呢?
世纪工程2007年,一部名为《秉爱》的纪录片上映,让无数人得以了解三峡工程搬迁的真实样貌。纪录片导演冯艳,第一次来到这片广袤的大山深处时,内心既兴奋又忐忑。
对于冯艳来说,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百姓搬迁,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纪录片题材。她原以为,这里必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变故。
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当地政府的搬迁工作竟然如此高效,百姓们对此并没有感到丝毫的难过,反而更多的是喜悦与期待。
这让冯艳不禁感到有些失落,因为她原本预想中的“剧情”似乎并没有出现。
就在她觉得这次拍摄计划可能要彻底泡汤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人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这个人就是张秉爱。
对于张秉爱来说,她并非是不愿意搬迁,她的一切都在这片土地上。
在这里,虽然生活艰辛,但至少她还有这片土地依靠。
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到城市中谋生,她担心自己将无法适应新的生活,连一门手艺都没有,搬出去也将无法谋生。
张秉爱从小命运多舛,她生长在大山深处,从小到大,张秉爱是在长满庄稼的薄田和茂密的山林中度过童年时光的。
长大之后,她的父亲为了让女儿的生活变得更好,给她包办了婚姻,因为对方的家境更好,但是对方是个残疾人。
当时,张秉爱百般不情愿,但终究还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
虽然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对张秉爱来说,身上的担子并没有减轻多少。
她照顾着残疾的丈夫和一双幼年儿女,承担了家里里里外外的事,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忙得不可开交。
家里还种着一片脐橙林,而这片林子,就是他们一家的经济来源。
就这样,岁月如梭,张秉爱成为了家庭主妇。她安心地生活在这里,一如既往地在田间耕作、在山林间采摘,过着平静的生活。
然而没过多久,张秉爱的平静生活再次被打破。20世纪90年代初,三峡工程启动,这意味着大量沿江的城镇和村落都将永远消失在流水之中。
为了顺利推进,当地政府要求所有沿江村落的村民集体搬迁,当时也有很多村民担心搬迁之后的生活会不适应,但是政府承诺,所有搬迁的村民会有新房子住,生活会比在村里更好。
就这样,村民在政府的安排下,有序进行搬迁,而此时的张秉爱却不舍得离开。
三峡钉子户她已经习惯了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家人,农田都在这,现在又要搬走,自己还要重新适应。
就这样,张秉爱一开始没有跟着村民搬走,而那些已经搬走的村民得知张秉爱留在了村里,以为她是想多要点搬迁费,可实际上张秉爱对搬迁费从始至终都没提过。
眼看着搬走的村民越来越多,张秉爱却不为所动,虽然她也想过搬走之后的生活,但一想到城市生活,她就格外抗拒。
张秉爱虽然并没有去过城市,但她听说城市里的女人会用一些不干净的手段挣钱,这让她嗤之以鼻。
“我觉得农村生活只要刻点苦,过得也不会比城市人差多少。”张秉爱说。
况且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丈夫肯定也会不适应。
眼看着村里人都搬的差不多了,就剩下张秉爱,工作人员开始轮番上门做思想工作。
可她只有一句话:我不搬走。
于是,等到邻居和亲朋好友们相继离开,最终整个村庄只剩下张秉爱一家。而比孤独更扎心的,是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张秉爱的家开始发生巨变。
她辛勤耕作的几亩田地一点点被淹没在江水之中,饲养的牲畜也无处可觅食,只能卖掉。她眼睁睁地看着过去的一切如今已躺在了湖底,心中百感交集。
此时政府和村干部又来上门了:地也没有了,牲口也没有了,这还怎么活?不如赶紧搬走,之后再想办法。
但张秉爱始终不为所动。她执着地认为,只要还能留在这里,就一定能渡过难关。然而,残酷的现实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因为村里所有设施都要搬走,张秉爱的两个孩子不得不走几公里的崎岖山路去上学,而这时水位不断上涨,房子很快就要被淹了,她不得不搬到了海拔更高的地区居住。
白天,张秉爱仍会在仅存的田地里种地,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晚上回到家中,她又得操持家务,照顾行动不便的丈夫。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她依旧不搬走。
孩子们自然也看出了母亲的艰辛,但他们从未向张秉爱提起这些,只是默默承受着。这让他们的性情更加沉默,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之后,村干部再次上门,他告诉张秉爱,虽然继续住在这里没事儿,但是很快她所居住的位置就会断水断电,而且随着工程的推进,这个位置之后也会被江水吞没。
张秉爱一家只好选择迁移到更远的一块山坡上,张秉爱和丈夫也勾思了他们的美好未来。
张秉爱说,她可以在那片小坡上,种植一些桃树,桃树生长快,每年大概能拿到100斤,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能赚到30多块钱的收益。
但事不遂人愿,专家估算那片山坡,在三峡工程持续推进的情况下,那块小山坡很快就有塌方和滑坡的危险。
村干部给出了两个选择:要么外迁,要么搬到附近的烂草坪。
张秉爱知道那块烂草坪,那里没有没有水电,根本住不了人,而外迁,完全不切实际。
根据政策,搬迁费一人是600块,张秉爱一家四口能拿到2400元,但算上整理土地请工人的1000块,1000块钱什么也干不了,别说盖一栋新的房子了。
无奈之下,张秉爱一家人只好待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钉子户”,尽管政府也给了他们迁往其他城镇的建议,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张秉爱拒绝了。
虽然家里困苦,但是在农忙时节,娘家兄弟和父亲会伸出援手,能够减轻她的负担,到了新的城镇,她无法想象没有认识的人,自己该会多么的举步维艰。
而就当旧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儿子升入高中,女儿也面临中考,高中的费用成了当时张秉爱家最大的经济压力。
“你什么都不用管,只管用心读书,妈无论怎样都能供你上大学。”张秉爱对儿子说。
留在故土日子一天天过去,张秉爱必须要做出决定了,因为2003年时,长江的水位线已经直线逼近张家的小屋。
就在张秉爱和家人艰难应对这一切时,村干部再次上门,张秉爱终于下定决心,在村干部的鼓励下签署了搬迁文件。
靠着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助,一家人搬到了公路边上的简陋窝棚居住,直到今天。
生活依然艰苦,但总算有了政府的补助。虽然这些补助远远不足以改善整个家庭的处境,却也减轻了一些负担。张秉爱开始为自己和家人寻找新的出路。
得知张秉爱已经搬离了村子,但生活还是很艰苦,有人建议张秉爱的儿子参军。儿子虽然对此犹豫不决,但考虑到可以获得一些补贴,最终还是决定前往新疆当兵。
儿子远赴军营,每个月寄回一笔丰厚的津贴,这对于这个窘迫的家庭来说,确实缓解了张秉爱很大的压力。
就在这时,张秉爱外出打工的女儿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与一位大巴车司机相恋并结婚。
而这一路的艰辛,都被导演冯艳记录了下来,2007年,纪录片《秉爱》纪录片上映。影片的女主角张秉爱,凭借她对故土的执着与坚韧,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而影片上映的时候,张秉爱还在窝棚里生活,好在后来儿子退伍,前往广东打工,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攒下了一些积蓄。
他用这些钱为母亲申请到了一块安全的宅基地,并盖起了几间瓦房,让饱经沧桑的父母终于有了一处安身之所。
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儿子的帮助,张秉爱终于能够安心地生活。
尽管仍然需要靠种地维持生计,但她的生活已经不再那么艰难。
如今,张秉爱依旧生活在大坝旁边,她无论怎样都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
她眼睁睁看着自己住的那一片村子被大水夷为平地,也眼睁睁看着自己所住的房屋被大水淹没。
望着那座每天发出轰鸣的巨大建筑,张秉爱时常会看得出神,奔流不息的江水,涌动的是她的过去,是她曾经的一切。
2400元赔偿[点赞]
丰厚的津贴?
百年大计 让百年以后的人来评价 但是在历史洪水中老百姓是什么 什么也不是
历史性错误。战争迟早都会发生,到时候就知道错。
赔的太少太少了,别人生存的根本都没了
犟头!
有个一个县的同事就是父辈搬出来的,可能那个时候的人都比较能吃苦,对补偿这方面没什么要求,最好的一波人是迁到了崇明岛
木头疙瘩脑袋,没苦硬吃。
这就是榆木脑袋
三峡,迁走的人,各个地方安排,有的去了上海,有的去了贵州,又的去了湖北。其实早一点有也好,有些人舍不得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也害怕新环境不被接受容纳。
钉子户这个词哪来的?
没关系补偿款就那点,有关系的可以补偿上亿
执着,守旧,念旧…思想不改变!
愚昧的思想害了她
听叔叔说,05年回村听村里老人说存2000元要好几年,这还是年节有亲人给红包的情况下。
水军走狗多
三峡移民,迁到外面去的,有几个搞得好的?我们那,三峡移民,是低保户,
中国就应该建三峡还要建个四侠
不知道现在的气候异常,和这有没有关系
搬迁村民没有难过,反而更多的是喜悦与期待。导演为什么要失落呢?这个导演是一肚子坏水儿!
当年说建成大坝每度电8分钱的那张嘴下地狱了吃?埋了个惊天大雷,一但溃坝下游什么样无法想像。
都不应该建这个鬼玩意儿。
好狗不挡道
一个名为故土的地方,是思念最后的归宿
活该
是宣传这样的人吗?如果每个人三峡人都这样,三峡工程怎么办?
这样的人绝对不能可怜,没有任何道德底线。
落叶归根,你知道个锤子
一家人搬到了公路边上的简陋窝棚居住,直到今天。 记得,我们镇上都有一排排新修的两层楼房,叫移民新村,专门给三峡移民住的。她们这是因为不想去外地生活吗?
故土难离啊
我就想说2400多么,90后超生罚多少没人会忘记吧
生态环境呢?各个水系呢?
赢家 [点赞]
傻逼自媒体,这个并不是什么钉子户,该挪地方的时间点都挪了的,只是不愿意搬到新城区去
节日生活在农村,最起码食物各方面都可以自己种植。买点鸡鸭养殖,在山坡上都可以。就是没有农村那么消费大!
肯定不行,有点知识还算好点,基本上都是农民能有什么好?你以为守村人不想外出打工…?
难舍是故乡土
搬迁又不是拆迁,房子给盖好土地给分好补偿款没有多少
无知
搬迁到海拔更高的地方?更高的地方有房子?自己早盖好的?这成本得多高啊!这自媒体啊,瞎话得编全了,还专门黑体加粗。
说好的给搬迁盖房子 房子在哪?
没有一个进城的,去了别的省的农村完事
这是逼死你,不搬就用水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