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补阳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11 02:44:51

壁虎科动物蛤蚧(民间又名为娃娃蛇)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穴居的洞隙不大,身躯刚好能在洞内自由行动;遇敌即能甩尾逃脱,于事后长回,甚至其遇敌或捕获猎物时会对之紧咬不放。洞隙形状各异,一般洞宽15~30cm,高3~6cm,深度不等,有的可达数米之深。在野外常单独或几条栖息一处。蛤蚧喜欢干燥,在低洼或石山下部很难看到蛤蚧的踪迹。野生或人工饲养。

蛤蚧为有尾目蝾螈科两栖动物,书名红瘰疣螈,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法猎捕、出售、运输是违法的,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而且还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

李时珍谓:“蛤蚧因声而名”。其异名有蛤蟹,仙蟾,大壁虎,石牙、蚧蛇、德多等。

中医

中药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主产于广西、广东,进口蛤蚧主产于越南。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本品气腥,味微咸。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用时除去鳞片及头足,切成小块,黄酒浸后烘干备用。

本品性味咸,平。归肺、肾经。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效。

注意:咳喘实证不宜使用。

蛤蚧入药首见于《雷公炮炙论》。其功用所载首见于《海药本草》,谓其“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其主治至今仍被习用。

《证类本草》

蛤蚧。味咸,平,有小毒。主久肺痨传尸,杀鬼物邪气,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形如大守宫,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最护惜其尾,或见人欲取之,多自啮断其尾,人即不取之。凡采之者,须存其尾,则用之力全故也。《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谓蛤蚧。盖相似也。

臣禹锡等谨按岭表录异云∶蛤蚧,首如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

多巢于榕树中,端州子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旦暮则鸣,自呼蛤蚧。或云鸣一声是一年者。俚人采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尾不具者无功。日华子云∶无毒。

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又名蛤蟹,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图经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木间,今岭外亦有之。首若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色黄如土,长四、五寸,尾与身等,盖守宫、 蜓之类也。故扬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言其鸣自呼其名也。药力全在尾,人捕之,则自啮断其尾,因得释去。巢穴多根据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楼间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长柄两股铁叉,如粘黍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脑,一股着尾,故不能啮也。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药亦须两用之。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海药云∶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投一获二.《岭外录》云∶首如虾蟆,背有细鳞,身短尾长。旦暮自鸣蛤蚧。俚人采之,割腹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一般。无毒。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凡用,炙令黄熟,熟捣,口舍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雷公云凡使,须认雄雌。若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男服雌,女服雄。凡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毒在眼。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干,用纸两重,于火上缓隔焙纸炙,待两重纸干,焦透后,去纸,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东舍角畔悬一宿,取用,力可十倍。勿伤尾,效在尾也。

衍义曰蛤蚧,补肺虚痨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积虚热,久则成疮,故嗽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鬲噎痛,蛤蚧、阿胶、生犀角、鹿角胶、羚羊角一两;除胶外,皆为屑,次入胶,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于银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滤去滓,临卧微温细细呷,其滓候服尽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若病患久虚不喜水,当递减水。张刑部子皋病极,田枢密况送此方,遂愈。

《本草求真》

蛤蚧。(龙)补命门相火温肺气喘乏

蛤蚧(专入命门。兼入肺)。绝与蛤蜊不类。生于广南。身长七八寸。首如蟾蜍。背绿色斑。头圆肉满。鳞小而浓。鸣则上下相呼。雌雄相应。情洽乃交。两相抱负。自坠于地。往捕劈之。至死不开。大助命门相火。故书载为房术要药。且色白入肺。功兼人参羊肉之用。故用能治虚损痿弱。消渴喘嗽。肺痿吐沫等症。专取交合肺肾诸气。入药去头留尾。酥炙。口含少许。虽疾走而气不喘。则知益气之功为莫大焉!但市多以龙子混冒。举世亦不深辨。如龙子则剖开而身多赤斑。皮专助阳火。虽治阳痿。性少止涩。蛤蚧则缠束多对。通身白鳞。兼温肺气。故肺虚喘乏最宜。(外感喘嗽勿用。)其药不论牝牡皆可。即非相抱时捕之。功用亦同。但其药力在尾。(见人捕之。辄自断尾。)尾不全者不效。去头足。(因毒在眼。须去其头。)洗去鳞内不净。乃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蛤蚧毒性

《开宝本草》载其“有小毒”,《雷公炮炙论》谓其毒在尾,且《本经逢原》亦认为该品有小毒。然从临床应用该品来看,很少有中毒的报道(《毒剧中药古今用》)。但若给男女儿童使用,可能会引起性早熟[广西中医药,1983,(2):37]。根据毒性试验研究,蛤蚧毒性很小(《现代应用药学》):含眼之前头部与尾部均未见毒性反应[辽宁中医杂志,1989,(4):36]。综上表明,蛤蚧的应用在其适应范围内及一定剂量下使用较为安全。但由于该品有类似于性激素样的作用,故对于儿童则不太适宜。若儿童患有肺痨咳血之证,亦不能长期应用该品,应考虑用其他滋养肺阴、止劳咳之品,如冬虫夏草、阿胶之类。

现代药理

中药蛤蚧主要含磷脂类成分:溶血磷脂酰胆碱,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脂肪酸类成分:月桂酸,豆蔻酸,花生酸,亚油酸,硬脂酸,油酸,花生四烯酸,棕榈酸,棕榈油酸,亚麻酸。还含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中药蛤蚧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乙醇提取物均可促进幼年大鼠的胸腺菱缩,还能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水溶性的部分则只能使雄性小鼠的舉丸增重,表现为雄激素样作用;脂溶性的部分则对唯性小鼠的子官及雄性小鼠的睾丸都有增重作用。提取物对小鼠遭受低温、高温、缺氧等应激刺激有明显保护作用。此外,还具有平喘、抗炎、降低血糖、抗肿瘤及延缓衰老等作用。

时间:2024

0 阅读:9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