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根据她生前遗嘱,没有讣告,没有花圈,也不办遗体告别。但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上,自此又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曾志。
按照她生前所交代的,她的骨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被葬在了广州与爱人陶铸相守,另一部分则被安葬在井冈山,墓碑上只写着简单的几个字“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短短几个字便写完了她与井冈山的缘分。
曾志出生在宜章的一个旧官僚地主家庭,家庭环境不错,她从小就被送到学校读书。在校期间,曾志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启蒙,树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并决心投身革命。
1927年,曾志参与了郴州湘南起义,并在11月来到宜章召集地下党组织开会,传达关于暴动的指示精神。
占领郴州后,曾志在这里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并参与建设了苏维埃政权。期间,她经历了失去伴侣的痛苦,但很快便将痛苦埋藏于心底,继续投入到了革命运动中。
1928年,曾志随丈夫蔡协民一起上了井冈山,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她鲜明的个性令毛主席印象深刻。
在井冈山上,曾志虽然已经怀有身孕,但她依旧坚持革命工作,做起了支前工作。后因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毛主席便将她安排到了留守处休养。11月,曾志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但因为革命的需要,她忍痛将刚刚出生的儿子托付给了当地一个名叫石礼保的副连长。而曾志则全身心投入到了红四军后方总医院的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曾志展现出了优秀的领导才能。
1929年1月,曾志随红四军进军赣南。自此,她彻底与儿子失去了联系。幸运的是,毛主席像兄长一样关心着她,而曾志性格刚烈,敢说敢做,工作能力强,在党内深受大家认可。
当时,红军在进军赣南时,由于受到敌人围追堵截,有同志提出精简队伍,让女同志留下来。曾志听后,当即反对,并找毛主席“要说法”。毛主席赞同曾志的意见,没有让女同志留下来。
1930年,曾志被派往白区开展工作,此后多年,曾志小心翼翼,谨慎参与党交代的各种任务。直到1939年,她才来到了延安,进入了马列学院学习,结束了在白区的工作。
延安的学习经历和过去的战斗实践,让曾志成长为了一个有着坚定信仰、政治上日渐成熟的女革命家和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终于开始寻找自己的孩子们。一次,她得知中央革命老区慰问团即将北上,且还会经过井冈山时,曾志请慰问团里的一位同志帮忙能够寻找石礼保,希望能够打听到儿子的一点消息。
但访问团行程紧张,并未在井冈山停留多久,因此,也没有打听到关于儿子的任何音讯。
不过,后来一位来广州办事的井冈山的领导意外听说了曾志在找石礼保后,他当即向曾志汇报说:“石礼保我认识,他早就牺牲了,不过,他的儿子石来发还在,现在就在井冈山种地呢。”
通过这位同志,曾志终于找到了儿子。
1952年,曾志终于在广州见到了当年留在井冈山上的长子石来发。聊天时,曾志才得知了儿子这些年的经历。
原来,石来发8岁的时候,养父母便去世了,留下他一个人艰难求生,为此,他曾靠着乞讨活了下来。1949年解放后,石来发分到了地,也娶了媳妇,成为了井冈山上一个普通的农民。
当时,石来发到广州找母亲的事情也当地的老百姓得知后,大家都说:“石来发受苦了,以后不用当农民了。”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石来发在广州住了一段时间后,便回到了井冈山,继续当起了勤勤恳恳的农民。原来,这是曾志的意思。
曾志虽然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亏欠了儿子太多,她也萌生过给儿子安排一个工作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刚一出现,很快便被她否定了。她知道自己是一个母亲,但同时自己也是一个共产党员。于是,她对儿子说道:
“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了,你为什么不能继续在井冈山种地呢?”
就这样,石来发带着母亲的教诲和叮嘱,回到了井冈山。此后几十年来,石来发再没向母亲提出过要工作或来城里生活的要求,他不辞辛苦、勤恳地在田间地头劳作。
曾志得知儿子的情况后,十分欣慰。
改革开放后,曾志的孙子石金龙因生活困难,找到她求助,希望奶奶能够帮助解决商品粮户口的问题。
曾志听后,毫不犹豫地再次拒绝,但同时,她也耐心地教育并鼓励孙子继续扎根农村。与此同时,曾志又找到当地政府,反复强调不能对自己的亲属给予任何优待:
“不能以老革命亲属的名义向党和政府提出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千万千万,否则,就可能对我们党的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
除了对亲属要求严格外,曾志对自己更是如此。1983年,退休后的曾志被组织安排住在位于南长街的四合院里,这里交通便利,跟中南海仅一墙之隔。
然而,曾志却搬离了四合院,交还给组织,自己则住进了位于偏远郊区的单元楼里。跟之前的居住环境比,差距可谓天上地下,但曾志却对这些看得相当淡泊。
虽然曾志已经退休,但她的身份特殊,前来登门拜访、看望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有些是纯粹出于关心来看望她身体的,也有一些是出于想求她帮忙办事的。
对于上门的人,曾志几乎不曾拒客,且热情地款待他们。但每次送别客人时,她总是会提着客人送来的礼品追到门外,并坚决要求他们带回去。不论对方怎么推拒,她从不退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志再次回到了井冈山,并看望了儿子。石来发为母亲准备了一桌子佳肴,母子间温情的这一幕还被拍了下来。不过,照片中的曾志看着一桌子的菜肴,面色却有些凝重,似乎并没有什么胃口。或许是亲眼看到儿子的生活情况,心中更感愧疚了。
1998年,曾志逝世后,儿子石来发将她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井冈山上。她以这种方式回到了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也以这种方式陪伴着儿子。
在外人看来,曾志的生活清苦得让人难以理解,她对儿孙的苛刻也有些“过分”。但如果你以为这位老人“抠”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她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捐给了社会,著作版权则赠送给了老干部局,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
在她七十多年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中,走时却如此低调安静、清白干净。
参考资料:大江南北2016年4期、人民公仆2014年3期、湘潮2017年7期、中华魂202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