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汤和主动上交兵权,朱元璋问他要何赏赐,汤和的回答震惊全朝

楚风文史 2024-10-28 18:19:2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明朝初期,63岁的汤和做出了一个让全朝震惊的决定:他主动上交了手中的兵权。

面对权力与荣耀,他却显得异常淡然。朱元璋这位果断的皇帝,见状便询问汤和想要什么赏赐。

而汤和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竟让在场的官员们哑口无言。这一刻,权力与忠诚的较量,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深意?

少年情谊,命运使然

朱元璋与汤和的故事要从他们的少年时代说起。两个出身贫寒的少年,在动荡不安的元末时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汤和虽出身平民,却胸怀大志。年少的朱元璋也曾是个放牛娃,两人志同道合,常常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谁也没想到这两个少年日后会成就一番事业。

彼时的汤和家中经营着一间小酒肆,每当朱元璋赶着牛群经过,都会在店前驻足。两人最初是因为一场意外相识,那天朱元璋放牛时不慎让牛闯入了汤家的菜园,汤和非但没有责怪,反而热情地请他喝茶。

在交谈中,他们发现彼此都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思考。汤和曾经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常常绘声绘色地讲给朱元璋听。

两人时而谈论农事,时而议论古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精神上的共鸣让他们的友谊日益深厚。

特别是在朱元璋短暂出家为僧的那段时期,汤和经常去寺庙探望,带去自家酿的米酒和一些简单的饭食,在寺庙后的小园子里,两人常常畅谈到月上柳梢。

这段经历让他们的友情超越了普通的交情,形成了一种莫逆之交的默契。

用兵如神,战功赫赫

随着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壮大,汤和的军事才能也逐渐显露。在北伐蒙古的战役中,汤和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

他善于运用地形优势,经常出其不意地打败实力强大的敌军。特别在淮西之战中,汤和率领的部队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陈友谅的主力军,为朱元璋统一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些战功让朱元璋对汤和更加倚重。而鲜为人知的是,汤和在行军打仗时还特别注重民生。他创造性地在军中设立了"耕战制",让部分士兵在非战时期参与农耕,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减轻了百姓负担。

在进攻敌占区时,他总是特别关注百姓的安危,常常提前派人散发告示,让平民躲避战火。在一次围城战中,他发现城中百姓粮食将尽,主动建议暂缓进攻,放出一条路让平民撤离。

这种既重战略又恤民生的将领作风,在当时的群雄割据中实属罕见。他还善于因地制宜,在水战中创造了"联舟之阵",把小船连成大船的优势,又保持小船的灵活性,这个战术在后来的长江水战中屡试不爽。

谦逊为怀,不争不抢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许多将领为了封爵争得面红耳赤。汤和却始终保持着难能可贵的谦逊品格。

他不争不抢,默默无闻地站在一旁,这份淡泊名利的品格在权力争夺激烈的朝堂上显得格外珍贵。朱元璋也因此对汤和另眼相看,认定他是可以托付重任的忠臣。

在当时的朝廷上,不少功臣都在积极经营自己的势力,有的广置田产,有的网罗人才,有的结交权贵。而汤和却过着近乎简朴的生活,他的府邸规模适中,器物朴实,从不炫耀富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待下属极为宽厚,有功必赏,有过必教,从不把功劳归于己身。在一次军功评定时,有个小将立了大功,本应记在汤和名下的功劳,他却坚持要让给那个小将。

朱元璋知道后,不禁感叹:"汤和真乃难得之将才。"在朝会上,每当有人恭维他的功绩时,他总是淡然一笑,说:"此乃陛下圣明,将士用命,与我何功之有?"这种难得的谦逊品格,在当时锋芒毕露的功臣群中,犹如清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

洞察先机,明智抉择

洪武二十一年,已经63岁的汤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朝廷内许多功臣因贪恋权势而落得悲惨下场的背景下,他主动请求交出兵权。

这个决定震惊了整个朝廷。汤和深知朱元璋对功臣的戒备之心日益加重,持续掌握兵权只会带来危险。

他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功成身退,既保全了自己,也让朱元璋卸下了心防。在交出兵权的那天,他特意选在了一个吉日,穿着便服入宫,从容不迫地向朱元璋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臣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恐误国事。"这番话既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又给了皇帝一个台阶下。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在交权之前,就已经开始培养接班人,细心安排了军中事务的交接。

他将多年积累的军事经验编成册子,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确保新任将领能够平稳接手。这种未雨绸缪的智慧,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为朝廷避免了可能的动荡。

在当时的大明朝廷中,能够如此清醒地认识时局,并做出明智抉择的功臣实在不多。

功成身退,善终有道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年迈的汤和病重。朱元璋亲自派人用车将他接入皇宫照料。这位威震天下的皇帝在面对老友时,展现出罕见的柔情。

汤和离世后,朱元璋痛哭失声,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充分展现了朱元璋对这位老友的信任和敬重。

在汤和病重期间,朱元璋几乎每天都会派太医来看诊,还特意命人在御花园辟出一片地方,种植汤和喜欢的花草。

有一次,汤和神志清醒时,朱元璋亲自来探望,两人回忆起少年时代的种种往事,竟相对落泪。

朱元璋感慨道:"你我相识数十载,共历患难,今日之局面,实赖卿之力也。"汤和虽已病重,却仍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微笑着说:"臣不过随陛下左右,尽些绵力罢了。"这种君臣之间的真挚情谊,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当汤和离世的消息传来时,朱元璋放下了所有朝务,亲自为老友操办丧事。他命人用上等材料为汤和打造棺椁,又派重臣护送灵柩回乡安葬。这种待遇,甚至超过了一般的亲王待遇。

《——【·结语·】——》

汤和在那个功高震主往往难逃杀身之祸的年代,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难得的淡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

这不仅是一个善终的故事,更是一段难得的君臣知己情谊的见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明史》

0 阅读:1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