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金寿山:擅长治疗温热病,他总结的学习中医的方法可借鉴

艳子的笔记 2024-06-19 15:18:54

金寿山(1921—1983年),浙江省绍兴市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金寿山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40多年,理论水平极高,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擅长治疗温热病和多种疑难杂症。

晚年致力于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多篇医学专著,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主持参加的《阴虚火旺证的研究》,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曾任《上海中医药杂志》和《中医年鉴》主编。

金寿山教授出生于一个医学之家,父亲是当地的名医。他从小跟随父亲学医。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要背四书五经,而且还要背诵《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虽然理解不了,但是倒也极为纯熟。

但是,17岁时,父亲病逝,只能靠自己自学。那么,金寿山教授是如何最终成为一代名医的呢?晚年时,他总结了学好中医的方法:

口勤:是指一定要多背诵中医经典,特别是在年轻时,记忆力好,一旦记牢了,以后也不会忘记,到需要时可以在大脑中随时调用。此外,一定要多向名师请教。为了学得名家的绝招,金寿教授在年轻时经常在药店的柜台上反复描摹别人的处方,甚至半天的时间混在病人中间去偷学。

手勤:是指要勤翻书,勤查文献。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去查工具书。金老年轻时,没有老师可问,只能去查字典,一部《康熙字典》,几乎把它翻破。在临床中,有治不好的病,就要去查查文献,里面的方子虽然不能照抄照搬,但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笔勤:笔勤就是要写。见到资料一定要摘卡片,读书一定要写眉批,教书一定要自己写讲稿。还要多写文章,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临床体会,整理成篇章。

博:就是要博学。知识面要广,要多读古书。因为医学从来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只有了解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真正通晓其义理。

思:就是要多思考。学习了多种知识之后,一定要结合临床,认真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消化这些知识,才能真正用到治疗中去。

正是因为独特的学习方法,金寿山教授才能成为一代名医,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金教授认为,无论健康人还是有病的人,都要特别注意保护阳气。

保护阳气在于“动”,而不在吃药。只有在生病时,才能用药保护阳气,特别是治疗重危病症时首先就要考虑保护阳气。他认为,升阳药应该与补脾胃药一起结合运用,单用升阳不补脾胃效果肯定不佳。

金寿山教授先后著有《温热论新编》《金寿山温病学讲稿》《金匮诠释》《金寿山医论选集》等书,并且主编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温病学讲义》(第二版)。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 你写那么多。我只想问你 中医如何确定药量的 。第一 如果是根据症状。那么违反基本常识 吃的越多效果越大 那么就是中医没有追求最大效果。中医所希望的是明明一天可以治愈。非要十天半月治愈 这也就是中医所标榜的有良心有医德.这就是中医所謂的医者父母心吗。第二 如果中医的药量是因为毒副反应。那么中医几千年从没有毒副硏究。没有所谓安全有量。那么你吃多少会出现什么毒症状去那里看 第三中医还最爱说因人而异。体质不一样所以不一样 结果留下的几千年的方子一句和体质相关的话都没有。第四。药量是來自满啦。讲满字有最大量和现有量以及药转化率。现有量我们可以认为就是0。不需要知道多少 但最大量和转化率出自那里。第五。一说中医就说治好某某某。一说西医就是某某某没治好。一说治愈率就是中医不需要西医标准。最喜欢拿八杆子打不着的西医来证明中医是对的 第六。拿吃一碗就饱和杯水解渴。但忘记啦饱和解渴是在吃后才知道不是你吃之前就知道。你药量是在你吃之前定的。不是你吃后才定的。还有吃饱和解渴是一次性的等于的是你吃一次药就治好啦。问题是中医做到一吃而愈啦吗。最后。一个写几千年药量还说不出药量如何來的中医。那來脸皮说中医能治病

艳子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