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军区有3个副司令员,2个是中将,为何另1个仅授大校?

追梦的年 2024-01-23 22:56:10

1946年9月1日,中原军区突围的左路第一纵队、第二纵队15旅、汉江部队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湖北房县。

为将部队凝聚成一个拳头,他们合并组成鄂西北军区,司令员由王树声担任,副司令员则有三位:刘昌毅、罗厚福、张才千。

到1955年大授衔时,第一和第三副司令员刘昌毅、张才千都是中将,可罗厚福却是大校。

这就非常奇怪,明明罗厚福排名在张才千之前,军区内的部下罗世安、闵学生等人也是少将,为何罗厚福却连将军都不是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我们现在看来是情有可原,但在建国初期却属于违反组织纪律。

其实罗厚福1955年没能佩戴将星非常可惜,他出自鄂豫皖苏区,虽然不如那些红四方面军名将耀眼,但他也非常有代表性。

因为他有一项非常伟大的事迹——让大别山革命老区红旗不倒。只是,他后来“犯错”,也跟在大别山战斗生存期间的经历有关。

1909年,罗厚福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1930年参加红军。他被组织五次委以重任留守,让大别山地区始终有革命的呐喊。

第一次是在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川陕转移,罗厚福则被留了下来战斗。

反动派趁苏区空虚,大举调动兵力来“剿”,众多村庄化为焦土,红军生存环境日益恶劣。黄安县委为改善处境,就在华家河召开会议,数十名干部聚在一起商讨对策。

可还没讨论出结果,叛徒就带着人杀过来了。一时间枪声大作,四面八方都是敌人,红军势单力孤,只能选择突围。

这一战,有70多名指战员牺牲,仅罗厚福跟少数几人成功突至黄麻交界处。

罗厚福想尽办法找到了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希望能得到支援,然而郑位三这边也快揭不开锅了,他如实告知罗厚福鄂东北的整体情况:

根据地近乎全部丧失,党组织遭毁灭性破坏,仅少数赤卫队员钻进深山继续战斗,一些不坚定的人叛变了...

一听这副惨状,罗厚福不再抱怨,他握了握郑位三的手表示,自己马上回黄安,一定把队伍再拉起来。郑位三很感动,掏了掏口袋想找出点东西来鼓舞,可最后只掏出13颗子弹。

交到罗厚福手里后,郑位三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手上就这些了,你们省着点用,我等你的好消息。这件小事,可看出当初苏区的困难,太令人心酸。

罗厚福带着那份信任回去,用实际成果给出答卷: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以不到十人的原黄安赤卫队成员为基干,重新拉起鄂东道委挺进军,次年春天发展至近两百人。

黄安搞得如火如荼,另一支留守部队红25军听说了消息,就派人过来联络,两部顺利会师于七里坪。

只是,红25军的发展,又惹来了国民党的忌惮。自1933年秋开始,国军就多次对鄂豫皖苏区发起进攻,敌众我寡之下,红军打得特别艰难。

一年后,整个苏区被分割成鄂东北、皖西两块小游击区,红25军也锐减至3000人,不得已之下只得再次出走。

红25军出征前,老首长郑位三特意找到罗厚福说:黄麻是革命老区,不能没有种子啊。你对这一带最熟悉,我留下20名精干战士给你,这一切都拜托你了。

主力接连出走两回,对群众基础也是个很大的打击。所以罗厚福这第二次留守,形势远比第一次危急。

罗厚福也知道眼下的情况,但他没有任何抱怨,带着20多人就钻入深山老林中,依靠地势与敌人周旋。

这时蒋介石给豫鄂陕边区绥靖督办刘镇华下达严肃军令,要求务必清除大别山地区的红色力量。刘镇华不敢怠慢,即便面对罗厚福几十人,他也抽调一个旅,最终将红军困在老君山上。

红军为了生存也是出于信仰,多恶劣的环境都能忍受,但国军没这样的精神,进山剿了几次一无所获后,就不再愿意去。

刘镇华随即改变策略,联合附近反动民团在老君山一带修筑防御网,三里一碉,五里一堡,企图困死罗厚福等人。

那段时间,罗厚福他们渴了只能等下雨,饿了吃树根、生吃野味,如同原始人一般。

幸好国民党“手里有兵、说话才响”那一套,让刘镇华感觉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在此不划算,最终在1935年3月撤去包围。这才让罗厚福他们逃过一劫。

同年夏天,罗厚福见到红28军领导高敬亭时,激动得留下泪来,这是重获新生、重归组织的喜悦。接下来的几年,罗厚福随高敬亭在大别山战斗,虽然艰辛,好在是生存了下来。

1938年3月,红28军奉中央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随后东进。罗厚福则又一次留了下来,担任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副主任兼干部连连长。

这时的大别山地区,国民党桂系也开始往此发展,经常会有小摩擦,所以留守的新四军压力很大。

罗厚福知道只有发展出一定的实力,才能确保部队的安全,因此在日寇大举入侵中国腹地后,他积极联络溃败的散兵、早前失散的红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聚拢了千余人。

新四军军部对于这个结果喜出望外,给了他们抗日游击第六大队番号。

往后的抗战时期,罗厚福就一边发展,一边跟日寇、伪军战斗,历任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团长、新四军第五师14旅旅长等职。

解放战争之初,罗厚福担任江汉军区副司令员兼独立一旅旅长,参与中原突围。他那时本已率部冲破防线,度过襄河到达安全地带,按原计划,接下来就挥师入川开辟川鄂根据地。

然而中原局急电,要求他们折返去接应左路纵队,并划归该纵队指挥,罗厚福二话不说行动,随后跟左路军突至房山建立鄂西北军区。

可惜的是,鄂西北军区的生存环境太差,战斗了数月后,王树声最终决定撤出,而罗厚福依然率部留守打游击,这是第四次。

往后的几个月里,罗厚福等人艰苦奋战,幸好这十多年来他已经很适应这种战争形态,在避免被敌人歼灭的情况下,还建立起几块小根据地,牵制住敌人几个师。

1947年5月,张才千率江南纵队赶来与罗厚福会师,随即共同北上豫皖苏。同年秋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新组建很多军区,罗厚福被任命为鄂豫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刘邓大军没能在大别山打开局面,主力于1948年3月转出。罗厚福再次留下来打游击,这是第五次。

庆幸的是,此时整体战局已经发生变化,国军主力大部分调往其他战场,罗厚福他们处境就好了很多,直到解放军南下配合着反攻。后来他历任湖北军区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从罗厚福这些经历能看得出来,他长期都是脱离主力作战的,获得战功的机会相应少了很多,这是后来军衔不高的一个原因。

另外1948年陂孝礼地区解放后,罗厚福见麾下很多指战员仍在忍饥挨饿,内心不忍之下就号召干部们拿出自己的钱做垫资,外加军区出了一部分钱,合力办了个卷烟加工厂。

后来这个加工厂效益不错,改善了大家的生活条件,还安置不少烈属工作。放在如今是一件好事,但建国初期可是有“走资”之嫌,属于路线错误。

还有罗厚福也曾保护过一位地主。他长期在大别山战斗,无可避免要结识形形色色的人,有一位保长在战争年代曾给过罗厚福部很多帮助,因此建国后罗厚福就推荐该保长到卷烟厂工作。

然而镇反时期,那人被查出土地革命时期是反革命,残害过红军。罗厚福也因为举荐受到牵连,大会小会检讨了十多次,最后从副军职降为准师职。

几件事加起来,上级本来准备给他授上校,还是鄂豫皖的老领导李先念帮忙才改成大校。

对于这些不太公平的待遇,罗厚福倒是看得很开,他带着乡音安慰那些为自己鸣不平的人:算个么事哟,衔子又值几个钱?长江后浪推前浪,革命新人胜旧人,这真是大好事啊!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虽然罗厚福只是大校,但他有三个一级勋章,这一点比部分上将还强。并且在1961年,他仍获得少将军衔,这是组织对他的肯定!

0 阅读: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