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扔、抢...他怎么总这样......”
为人父母这件事,没有人天生拿手。养育普通孩子,很多爸妈们都是在鸡飞狗跳和跌跌撞撞中成长。家有特需孩子,更别提养娃当中那些让人焦头烂额、束手无策的时刻了。
小编常常听到爸妈的抱怨和困惑:
孩子玩滑滑梯总是推别的小朋友
儿子总是乱扔东西
孩子总是重复问相同的问题
孩子总是爱抢别人东西
孩子总是不跟别人玩
......
总结评判,生气无奈,陷在情绪里
诸如此类的现象让爸妈们倍感困惑,深陷于苦恼之中。其实很多时候,爸妈认为的“总是抢、扔....”是爸妈们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了综合评判,这样的评判使得爸爸妈妈们在孩子的行为现象上打转。当我们“先入为主”给孩子的行为下结论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做父母的我们,因为这样的评判是负面的,导致我们产生忧愁、烦恼、焦虑等情绪。在情绪里的我们,除了生气,就是无奈了。
放下评判,心平气和,看见不会
特需孩子没有办法像我们一样,在与环境和人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常态的互动经验。孩子这些我们不喜欢,让大多数人不舒服的行为,是他在过去的生活里,解决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时用起来比较有效的行为。因此,孩子并不是我们眼中的总是“抢、扔、闹”,他只是在这个时候不会用常态(大多数人用)的方式来解决他遇到的问题。当我们心平气和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智慧就会带着我们看见孩子不会的是什么,他不会的就是我们要教的。
爸妈需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孩子要解决的问题,教会孩子使用合适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发现孩子的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安安妈妈很苦恼:孩子总是敲头发脾气该怎么办?
当妈妈认为安安敲头的行为不好的时候,关注到的只有敲头发脾气,这使妈妈陷在了情绪里。在这里,我们引导妈妈的第一步,就是不用总结评判的视角看孩子的行为,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孩子要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只是不会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
当我们能够转变观念,换一个角度,想要了解孩子当下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就会静下心来观察事情的经过和细节。这时妈妈就会发现,不陷在情绪里的时候,自己是有能力记录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行为的,在用不带评判、客观记录事件发生的“行为记录”中,可以找到孩子不会的内容和需要学习的点。
那么,妈妈静下心来看到的事情经过是怎样的呢?
晚饭后安安的妈妈拿出卡片,想让安安多认识一些物品名称,在妈妈拿出第8张卡片的时候,安安哼哼唧唧开始哭起来。妈妈没有理睬,坚持要安安继续学习。在妈妈拿出第10张卡片让安安指认时,安安开始敲自己的头,并逐渐加大了打头的频率,妈妈看到又心疼安安,怕他把自己打坏了,只好停下了让安安认卡片的教学,让安安自己玩去了。
从妈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安安用敲头的行为停止了读卡片的互动。在这里,敲头就是安安解决不继续和妈妈读卡片的一种方法。这时候 ,安安需要学习的是,当他想停下来时合适的做法,他可以跟妈妈说,“妈,休息一下。”
因此,爸爸妈妈们,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视角,不用总结、评判性的视角看孩子;其次同理孩子,理解他因障碍带来的困难;然后,在生活中观察孩子与自己互动的过程,做出客观的行为记录,就能从中找到孩子当下真正需要学习的内容。
来源:公众号 然和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