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聊一聊中国新能源出海与国产汽车顶峰相见的历史变局

电子开箱不简单 2024-07-18 17:04:50

中国新能源汽车表现出色,这句话放在十年前的2014年,那是在自己给自己打气;但是放在十年后的现在,它只是个描述现状的陈述句而已,用一句话说就是中国汽车品牌实力尽显。

自从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正式超过油车之后,我就有一点冲动去盘一盘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前前后后,顺带聊一下现在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能打得油车溃不成军。

过去油车时代,我们总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了那么多年都发展不起来,有无数人思考为什么,归因从技术到人种,从体制到智商,越是资深的汽车从业者,越能从行业本身去描述一个中国汽车产业避不开的前景,断言中国汽车登上顶峰还得好几代人的努力。

在我看来,越是行业内部的人越悲观的核心因素就是:他们从来都是在别人制定的规则标准中思考问题,一个你都没有话语权的路上,你无论怎么努力都会被限定死上限。

汽车核心的零部件: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个部件大部分的技术壁垒和专利已经被国外发展了一百多年技术的企业完全把控了,你如果只是走同样的油车路线,那当然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就像是当年英国垄断了蒸汽机技术之后,美国再怎么思考改进蒸汽机,它都绕不过英国的专利墙,美国后来选择的路是做内燃机。现在内燃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成熟,中国想要突破它的限制,那唯一能选的就是做电机路线。这样也符合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源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源是内燃机和电机。

2014年之前,国内汽车从业者思考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用内燃机去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

这个思考路线最大的BUG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不一定一定要内燃机。而首次提出这个思路的比亚迪,甚至一直到2019年之前都被认为是妄言。

内燃机时代,最典型的完全体发动机,就是BMW X5搭载的那台。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油路与线路,你会感受到什么叫复杂,而复杂意味着不稳定。一个复杂的系统,又要稳定又要高效,那就只能设计得更复杂来提供冗余。

而如果你要造一辆乘坐体验舒适的车,你需要关注的是什么呢?首先内燃机运行要稳定无故障,所以你要综合考虑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材料的组合与膨胀收缩,保证内燃机不会因为材料本身的性能产生缝隙而导致漏油。

而要兼顾安静的话,那么就是八缸发动机比六缸发动机好,六缸发动机比四缸发动机好。

其次你要关注的是扭矩与转速,而这个东西也高度匹配变速箱科技。你要根据发动机设计变速箱,再根据变速箱的工作状况去选择材料。这一点上,有先发优势的BMW是最优的,有句笑话说:BMW,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你不买它的发动机你买什么?

在解决了核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前提下,你再去思考发动机在转速多少的时候应该爆发多少的扭矩,因为乘用汽车在起步工况和巡航工况下需要的扭矩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转速上去了油耗就上去了,转速不上去扭矩就上不去,起步扭矩越大的车加速感就越强。

2014年之前国内大部分汽车从业者都在尝试在有限的成本下平衡补偿内燃机带来的各种缺陷:噪音很高,耗油很多,运行时候异味很重,运行时候震动很强。

但是当你的眼光放宽一点,把注意力从内燃机放到电机身上的话,你就会发现电机几乎就是天生为汽车设计的:

内燃机需要转速起来之后才能输出最大扭矩,而电机起步就是最大扭矩,所以新能源电车在10万级档次上就能提供顶级内燃机产品的扭矩输出。

内燃机运行时候噪音与异味都很重,所以需要额外的隔音隔热材料维持车舱内的安静与清洁,而电机天生运行就是低噪音与无异味,所以10万块的新能源电车就能有内燃机奔驰S级的静音性能与无异味体验。

内燃机最高能量利用率也就44%,不同工况下它的利用率从5%到44%不等,而电机无论在哪个工况下它的能量利用率都能维持在90%以上。

相对于复杂到像是蒸汽机的内燃机,电机的构造就相当简单了,甚至简单到只要给你材料,你能在家自己手搓一台跟工厂里性能一样的电机出来。

对比一下内燃机巅峰的BMW X5的发动机和驱动电机,就像是拿电报机对比智能手机一样。

因为驱动电机直接就能输出最大扭矩,所以变速箱这个存在就可以从汽车里面去除掉了,而因为驱动电机无论在哪个工况下都能稳定运行,能在保证安静稳定的前提下提供最高的输出,所以发动机也就可以直接去掉了。

而之前一辆车的研发成本里面,至少有一半的钱是拿来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所以之前一辆10万的国产车,交5万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钱给老外,然后剩下的3万买车子框架内饰线材组装起来,2万是上下游的利润,那时候你就会觉得国产车真的不行。

现在同样是10万的汽车,省下了5万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钱,一辆车的制造成本预算就能拉到8万,其中一万块买顶级电机,省下的钱就给你升级真皮座椅,优化外观设计,给你加车载大屏幕,配L2辅助驾驶等等等等。

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是10万块,之前能买的车是开起来破破烂烂,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换机油大保养一次,到手之后没有雷达没有无钥匙进入,没有音响,甚至连皮质座椅都没有,外观也是丑得不行。

而现在手握10万块的消费者,能买的车包括但不限于定速巡航、前后雷达、360影像和透明底盘、全车6安全气囊、6扬声器、全景天窗、8英寸的液晶仪表和12.8英寸中控、双区空调、前排座椅电动调节。

并且因为电机天生的优势,无论是什么等级的电车都是开起来比奔驰S级还安静,加速体验感比野马这样的跑车还猛,使用成本比飞度还低。

战报会骗人,但是战线不会。

以往只能花三四十万才能买到的体验,现在10万不到就能买到,并且维护成本更低,所以才有了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的局面。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简称“乘联会”)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榜单里,排名第一的是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绝对霸主比亚迪,随后的奇瑞,吉利,长安,长城等汽车品牌的销量也把传统的油车企业压到七八名开外了。

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战线往前推的信号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亚迪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墨西哥工厂完工;比亚迪泰国工厂竣工。

为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之后那些传统的油车品牌没有继续维持之前的优势呢?

我大概猜测了一下,总结一句话就是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油车企业没办法。

像BMW这样的油车领域的霸主,整个供应链全都是围绕汽油车产业设计的,比如采埃孚变速箱就是BMW深度介入的,而爱信变速箱也是丰田深度介入的,再加上他们自家的发动机设计制造产业链,可以说他们所有的研发预算都只能倾斜到尾大不掉的油车供应链上。

你不能指望一个蒸汽机时代养了一辈子血汗宝马的家族去研发内燃机,同样的,你也不能指望内燃机时代一个研发了几代人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工程师突然去研究电机。

所以,那些曾经有绝对领先优势的宝马、丰田、本田等企业,在面临更新一代技术的变革时候,只能在犹豫中错失机会。

而更深入一层的是,就算是这些油车企业决策者想要推行电车化,也完全没办法推下去。

举个例子,BBA之类的油车车企旗下的各个价位的产品线都已经相当成熟了,10到20万档次的宝马1系,奥迪A3,奔驰A级;20到30万档次的宝马3系,奥迪A4,奔驰C级;30万到50万档次的宝马5系,奥迪A6,奔驰E级。轿车到SUV,他们都已经完全交叉覆盖了。

如果这时候BBA铁了心做一款相当有竞争力电车或者油电混动的车出来,那么结局是什么呢?结局就是他们的油车彻底卖不动了。

所以现在BBA的电车产品线都是有点问题的,比如宝马i3就是油改电,用碳刷电机导致10万公里必须拆开维护;奔驰的EQC就是设计特别丑;奥迪e-tron系列的电车问题也是设计很丑。

那么如果BBA出一款完全没有BUG的电车呢?比如BBA把比亚迪的技术拿过来,自己贴个标上去,能挽救它吗?我的结论是它无论定价到哪个档次,他们家别的车都卖不出去。BBA多少钱买多少等级的静音舒适性都是定死的,20万的车就是四缸机,开起来有点吵,加速7.8s,40万的车就是安静一点的四缸机,加速6.9s,80万的车就是非常安静的六缸机,加速6.8s,如果你要越级加速的话那就请选:宝马M系列,奔驰AMG系列,奥迪S系列。

这时候一辆比奔驰S级还安静,加速比AMG还猛的奔驰的电车,你是标价多少合适呢?标20万,那么E级以上的奔驰就卖不动了,标80万,那么你迈巴赫和AMG就卖不动了。

与那些有包袱的油车企业不同,国内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都不用顾虑油车产业链的问题。在面临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蓝海的时候,他们可以完全把大部分预算都投入到新的技术领域中。比如比亚迪2023年报营收6023亿,研发投入近400亿,对应的是人数,2023年,比亚迪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研发人员突破10万人,仅次于华为的11.4万,研发人员占比从2022年的27.3%增长到2023年的29.3%。

强大的研发团队反哺了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又加强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优势。

而其余的企业:长安 销量255万辆 研发90亿元,吉利 销量169万辆 研发 78亿元,长城汽车 销量38万辆 研发110亿元,理想 销量38万辆 研发106亿元,蔚来销量16万辆 研发134亿元,小鹏 销量14万辆 研发53亿元。。

国内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预算都转化成了强大的产业优势,俗称卷起来。

十万块买一辆比亚迪秦L,能有油车产品线30万的驾乘体验。

20万买一辆比亚迪汉,能有油车50万的驾乘体验。

30万买一辆方程豹豹5,能有油车60万的驾乘体验。

而一百万买一辆仰望U8,200万买一辆仰望U9,能有油车500万甚至1000万的驾乘体验。

而比亚迪的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这一块看得非常清晰:中国汽车就是越卷越强,越卷越好。

从卷技术这一点说,中国现在主流的汽车品牌都有了相当大的认识,他们的研发投入基本都是四年前的2.5倍。而与之相匹配的,品质卷上去了,服务也卷上去了。现在国内汽车展都是老外拿着皮尺趴在地上测量,也都是老外的各种机构买国产新能源车回去拆解测试比较。

我觉得国内汽车就应该是这样,在一起就是中国汽车,相互比技术,一起打造让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体现国内汽车产业的格局。

无论你是真的相信油车,还是只是被油车企业的宣传唬住了,只要你去坐过一次国产新能源车,你就会知道油车的没落是必然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占领全世界是必然的。

0 阅读:0

电子开箱不简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