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建八年(576年)十月,周武帝派三路大军进攻北齐,一番血战后,逼近晋阳,后主高纬得知后,打算投奔突厥,但在逃亡途中,随从纷纷离他而去,不得已,又退回都城邺城。
君主逃亡,晋阳也无心守城,很快就被攻破。
晋阳是北齐重要的军事中心,晋阳城破,意味着北齐再也无力抵抗北周的进攻。
眼看就要亡国,高纬不愿当亡国之君,匆忙禅位给太子高恒,改元隆化,而后从邺城出逃,相当于直接放弃了都城。就这样,邺城轻松被北周占据,北齐事实上已经灭亡,余下的时间,不过是搜寻逃亡的高纬罢了。
太建九年(577年)正月二十五日,高纬在青州被俘,至此,立国二十八年的北齐正式灭亡。
北齐算是后三国时代国力最强的政权,也是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政权。但可惜,却是最先出局的政权。有人说,北齐昏君迭出,给了北周机会,这只是客观原因,事实上,北齐亡国的根源在于其立国之初的崇胡抑汉、二元二都之策。
诚然,崇胡抑汉,二元二都确实让北齐得以建立,并且以此兴盛起来,但这种明显落后的政策在后期严重拖垮了北齐的发展,最终被政策更先进的北周所灭。可以说,北齐兴于崇胡抑汉和二元二都,但最后也是亡于崇胡抑汉和二元二都。
南北朝形势图
崇胡抑汉大家其实可以理解,那什么是二元二都呢?
所谓的“二元二都”,即北齐采取的两都制,即邺城和晋阳都是北齐的都城,其中晋阳的地位更重要,而在两都制下,北齐的皇帝们经常在晋阳和邺城之间往返,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双中心,也必然导致两都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
当然,之所以采取两都制,也是北齐立国之初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北齐所处的南北朝时代虽然距离十六国时期已经很远了,但自十六国时期的胡汉矛盾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最先建立的汉赵,采取的胡汉分治、胡胡分治制度,即汉人和胡人分别管理,汉赵的主体屠各部和其他胡人分开管理。很显然,这种全面分治的尝试很快就是失败了,汉赵最终亡于后赵。而后赵这次学乖了,胡汉可以分治,但五胡都是胡人,算是一家人,团结五胡,这次算是避免了内讧,但却引起激烈的胡汉矛盾,最终还是分崩离析,亡于冉闵手上。而冉闵则是仇视所有胡人,再一次引起胡汉大战,直到前秦苻坚时期,才短暂一统北方。
前秦之所以能够一统北方,就是采取胡汉并重的政策,不管什么民族,都是一视同仁,将北方各族都安抚了下来。然后,苻坚就飘飘然了,打算灭了东晋,一统华夏,却在淝水之战战败,前秦四分五裂,再度回到前秦一统之前。
南北朝形势图
而前秦之后,再度一统北方的就是鲜卑族的北魏。
当然,北魏能够崛起,得感谢慕容鲜卑,参合陂一战,后燕惨败,而后在北魏的蚕食下,整个河北精华地盘都被北魏夺取,成为了北魏的经济基本盘。
说实话,北魏的拓跋鲜卑长期生活在草原,和这些汉化很深的五胡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五胡们也无力阻挡势头正盛的北魏,最终北魏得以一统北方。
而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也面临十六国时期面临的胡汉问题,这一次,北魏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不搞十六国混乱的胡汉分治和胡汉并重了,搞地缘隔离。生活在草原的民族,就让他们继续待在草原,而生活在中原的民族,就让他们继续生活在中原,互不干扰,各自发展,其中草原民族提供军事力量,中原各族提供经济支持,互补起来。这样一来,大家和之前一样生活,也就避免了各族之间的互相内讧了。
而为了方便统治,北魏前期选择在平城定都,这里处于草原和中原的中心,方便控制两边。
除此之外,北魏还学中原,在草原上搞了“八部大人制”,打破原先的部落制,相当于对草原民族进行编户齐民,而为了防备兴起的柔然部,北魏还在北方设立军镇,征战可以换取军功,而且北魏皇帝时不时亲征,不少人将北方的军镇当作升迁的好地方,一时间,北方军镇成为了北魏最为重要的军事基地。
然而北魏一统毕竟靠的还是武力压制,可以压制一时,但不能压制一世,加上北魏统治简单粗暴,官员都没俸禄,全靠搜刮为生,关中百姓苦不堪言,起义动乱时常爆发。因而到了冯太后时期,开始进行改制,最终在孝文帝手上完成了汉化。
说实话,孝文帝汉化的本质,其实是顺应汉人掌权的需要,本质上就是将北魏权贵变为了汉人门阀士族。而在汉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迁都洛阳。
对于孝文帝来说,平城太偏北了,而且汉地的离心力一直都在,待在平城,难以掌控汉地,而且平城缺水,堂堂都城,动不动就饥荒,实在影响统治了。就这样,孝文帝选择迁都洛阳,而后在洛阳进行了全盘汉化,彻底拥抱整个汉人士族。
洛阳是东汉、魏、晋的都城,是汉都的象征,定都洛阳,就是为了拉拢汉人士族群体。
只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了,但北方军镇可就惨了,地位一落千丈,且汉化和他们无关,政治、资源、地位待遇降低的同时,还要世代为军户,彻底被孤立起来,这日子一天比一天难受。对于北方军镇来说,孝文帝迁都,就是背叛了二元帝国,彻底放弃草原,铁了心要当汉人王朝了。于是趁着柔然入侵,北方六镇宣布起义,而在平定六镇大起义中,尔朱荣崛起了,尽管六镇起义没让北魏伤筋动骨,但胡太后没有吸取教训,在处置叛军遗留问题中没有妥善处理,强将他们安置在河北地区。最终这帮人在河北发动起义,河北起义又带动了关陇起义,让高欢和宇文泰得以崛起。
至于尔朱荣,趁着胡太后鸩杀儿子孝明帝元诩之际,打着报仇的旗号进入洛阳,扶持孝庄帝,在河阴之变屠戮一帮北魏权贵,“及度河,太后乃下发入道,内外百官皆向河桥迎驾。荣惑武卫将军费穆之言,谓天下乘机可取,乃谲朝士共为盟誓,将向河阴西北三里。至南北长堤,悉命下马西度,即遣胡骑四面围之。妄言丞相高阳王欲反,杀百官王公卿士二千余人,皆敛手就戮。”“荣以兵权,遂有异志,乃害灵太后及幼主,次害无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高阳王雍、司空公元钦、仪同三司东平王略、广平王悌、常山王、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赵郡王毓、中山王叔仁、齐郡王温,公卿以下二千余人。”自己成为了权臣。
尔朱荣
尔朱荣本质上是北方军镇势力的代表,而孝庄帝身为北魏皇帝,本质上代表了汉人士族门阀,这让尔朱荣有些两难。想要篡位,这帮汉人士族必然不会听命的,强行篡位,势必引起大乱,但如果不篡位,自己必然要待在洛阳,岂不是抛弃了北方的军镇势力?
思来想去,尔朱荣决定学曹操,也搞个霸府,尔朱荣坐镇晋阳,靠近北方,孝庄帝待在洛阳,充当凝聚汉人士族的吉祥物,相当于重启了二元帝国模式。这样一来,不管是北方军镇还是汉人士族,都能掌握权力,皆大欢喜。
只是尔朱荣愿意,孝庄帝可不愿意,自己是皇帝,凭什么要将权力分出去,因而谎报尔朱皇后生子,将其骗入宫内刺死了。
然而孝庄帝本身势力太弱,刺杀尔朱荣后没法安抚尔朱氏余部,最终在尔朱氏势力反扑下身死,北方再度乱了起来。在这个期间,宇文泰和高欢纷纷趁机拜托尔朱氏的控制,作为河北势力代表的高欢击败尔朱氏掌控了傀儡皇帝节闵帝,但节闵帝不怎么听话,高欢又废了他,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至于宇文泰,则成为关陇势力的代表。
从本质上来说,高欢现在和尔朱荣时期没什么两样,为了维系统治,他也学尔朱荣,以晋阳为根基,将其作为遥控洛阳的霸府,而洛阳,则留着继续安抚汉人。
高欢
为了安抚两拨人,高欢不得不两头跑。然而在古代,晋阳和洛阳交通可不怎么便利,而且还隔着太岳、太行两道大山,来回奔波,简直就是折磨。而孝武帝不甘当高欢的傀儡,在宇文泰谋臣于瑾的劝说下,直接投奔了宇文泰。
这就要了高欢老命了,高欢能够掌权,就是靠孝武帝这个傀儡天子的,如今傀儡跑了,自己还没追上,差点气死。不过北魏宗室还在,大不了再立一个罢了,只是这个洛阳,实在太远了,必须得选择一个近的地方当都城。选来选去,就选择了邺城。
邺城地处河北,也是汉末魏晋时期士族的发源地之一,汉末的顶级门阀五姓七望,有四家郡望在河北,可以说是士族的核心地带。而河北的邺城,不仅距离晋阳近,又和河南交界,这样一来,迁都这里,不仅不会得罪汉人士族,也能继续维持二元帝国玩法,更方便高欢坐镇晋阳遥控。就这样,高欢立宗室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而后迁都邺城,期间大拆洛阳宫殿,彻底让洛阳成为一片废墟。
至于逃亡关中的孝武帝呢?本以为宇文泰是大魏忠臣,没想到还是另一个高欢,又暗地里搞小动作,气得宇文泰直接鸩杀了孝武帝,立宗室元宝炬为帝,至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高欢去世后,高澄掌权,高澄是文武全才的人,军事能力优秀,得到晋阳勋贵的认可和支持,而高澄又征召士大夫,充当自己班底,提拔他们,借此掌握东魏军政大权。
高澄
说实话,高澄其实知道,二元帝国是不会长久的,终究要回归一元帝国的。而他也是整个高氏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奈何被刺杀了。
而继高澄之后掌权的是高洋,和哥哥不同,高洋长期在邺城,无法得到晋阳勋贵的认可,想要登基,却遭到母亲娄昭君为代表的晋阳勋贵的反对。最终高洋靠强行登基和妥协完成改朝换代的,如此一来,这就注定了他建立的北齐无法凝聚一条心。
晋阳代表了鲜卑军事贵族的利益,邺城代表了中原汉地士族门阀的利益,这两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团和统治基本盘。
从本质来说,北齐玩的还是胡汉分治那一套,尽管高氏是汉人,但却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且发迹就是靠鲜卑军事贵族,必然从上到下就以鲜卑为尊。而汉地士族门阀又不满鲜卑长期掌握大权,双方矛盾和政治斗争相当激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高洋的太子高殷,高殷的母亲是赵郡李氏的李祖娥,自幼学习汉文化,有很强的汉化倾向,得到士族门阀的支持。
而高洋也知道,自己儿子必然不会为鲜卑贵族所容,所以在位后期假装疯病,大肆屠戮,就是为了确保儿子可以顺利登基。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高洋驾崩后,高殷得不到鲜卑贵族的支持,在娄昭君的支持下,被废杀了。至此,北齐的皇帝的心始终都在鲜卑贵族那边,自然让汉人士族离心离德。
宇文泰
至于西魏,其实一开始也和北齐一样的,但随着和北齐之间的交战失利,大量鲜卑士兵战死沙场,搞得宇文泰不得不改革补充兵员,即靠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府兵制。当然,这其实就是鲜卑人八部大人制的汉化应用,而在这个基础上,又加入了军功和入仕体系,本质上就是将鲜卑贵族利益和地位让渡给汉人,最终形成了汉人为主、鲜卑为辅的全新政权。除此之外,北魏还借着恢复周制为名,拉拢了不少汉人士族的心。
这么一来,西魏和日后的北周实际上是进行深层次的胡汉融合政策,属于顺应时代的变革。
说实话,关陇地区经过前秦、后秦长期的胡汉混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西魏这套制度下,彻底向民族融合的大方向上演化。至于北齐那边,依旧还采取传统的胡汉隔离、崇胡抑汉玩法,本质上算是动摇了北齐长久发展的根基。
而且为了安抚鲜卑贵族和汉人,北齐又不得不搞双都制,然而即便是双都,北齐的核心统治其实在晋阳,要知道,高洋在位期间,在晋阳的时间可比邺城长多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晋阳才是北齐真正的都城,邺城只不过是为了安抚汉人士族罢了。
南北朝形势图
这么一来,大家就知道晋阳的重要性了吧,这也是为何北周进攻北齐都是选择晋阳,一旦晋阳拿下,后面就顺利多了,毕竟邺城只是文官们的势力范围,抵抗力是远远不如军事重镇晋阳的。所以说,大家明白为何北齐势力最强,但却是最先灭亡的原因了吧。
北齐依靠晋阳崛起,为了统治,搞出了二元二都,虽然成功崛起,但也埋下了灭亡的祸根,可以说,北齐的灭亡,从建立那天起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