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曾国藩传》,我终于明白,一个普通人是怎样变强的

雁芙说历史 2023-02-22 16:12:03

(长文预警:全文52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经常能在网上看到热门话题,人是怎么变强的?人的努力有多可怕?要怎样努力才能变成很厉害的人?…………

看完《曾国藩传》,才找到了答案,终于明白,一个普通人是怎么变强的!一个资质平庸近乎笨拙之人,凭借后天努力,终于脱胎换骨,位极人臣,曾国藩的人生轨迹以及奋斗历程,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曾国藩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都是普通人,没有天赋异禀,资质普通、相貌普通,没有家世背景,考科举考了七次才中了秀才而已,他自称是笨人,但我觉得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笨也笨不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离我们很近的人,他的奋斗历程对我们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曾国藩到底是如何实现脱胎换骨,完成人生逆袭的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倔强到底,决不放弃的性格

曾国藩身上有一种倔强到底,决不放弃的性格,这种性格对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做任何一件事情从不轻易放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这一点,从他参加科举考试屡败屡战,终于在第七次考中秀才,进而一鼓作气考进科甲第二名被翰林院录取一事中可以看出。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不仅每次必败,而且在第六次的时候,考试结束后,主考官把他的考卷作为一个反面的典型“悬牌批责”,说他的文章“文理不通”,这事儿有多严重呢?

其一,文理不通这个评语相当严重,按照清朝科举考试的规定,文理通顺的列为一等,文理还说得过去的列为二等,文理略通列为三等,文理有瑕疵列为四等,文理荒谬列为五等,文理不通列为六等。所以,他的文章,连荒谬这个词儿都够不上格,可见有多差了!

其二,他的文章被“悬牌批责”之后,相当于在全省范围内公示出来,这下小曾同学可直接成为了全省反面典型的大名人了。

这简直是一种耻辱,可以想象出这个事情对一个普通人能产生的心里打击有多大了!但曾国藩还是不肯放弃,还要继续努力,这要是换了别人,估计早就放弃了吧!

曾国藩身上这股倔劲儿源自于他的祖父,曾国藩的爷爷是一个倔强不放弃的人,他从小就很崇拜自己的爷爷,兴许是从小的潜移默化,也让他养成了这种倔强的性格。

他后来在家书中经常谈到祖父的一些言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在困难面前表现懦弱,被失败击倒,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耻辱。因此他一生做事都和爷爷一样,倔强到底,绝不放弃。后来他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在这种倔强不放弃的精神加持下,被当做反面教材的耻辱事件虽然对他打击很大,但同时激发了他的斗志,决心非要考上不可!

于是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六次考试都失败的原因,他把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正面典型的模仿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主考官说自己文理不通,那到底不通在哪里,以前的学习,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是曾国藩人生中的第一次对自己进行系统化的复盘,终于,在反思总结后发现,自己写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找到了病因,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是对症下药了。他在一年的时间里,着重对文章的大局贯通和整体气势上下苦功夫,这一次,他终于掌握了其中的窍门,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一举考上了秀才,接着又三战三捷,考中了进士,被翰林院录取。

这次的“悬牌批责”事件,对曾国藩而言,是一场极好的自我教育,他本身就是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这次的事件激发了他的斗志,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这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应对各种挫折,都能越战越勇,保持斗志。

可话又说回来,这种事情要是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有几个人能坚持不放弃,调整心态去复盘,重整旗鼓再出发呢?

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崇尚笨拙

他坚信“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所以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能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基础牢固,自然上层建筑会比别人高。

六次科举的失利,曾国藩在总结原因时,列出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太笨拙,简单说就是,虽然自己有极强的进取心,但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大脑。

因此,他的心路历程就是接纳自己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以拙胜巧的方式去缩短他和别人的差距。

曾国藩的性格源于祖父,而这种以勤补拙,下苦功夫的笨办法却源自于他父亲。他父亲从小对他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后来他从这种笨功夫中发现了极大的好处,总结有几点: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从曾国藩科举考试历程可以发现,他考试考了10次,前前面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到了后面竟然三战三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基础牢固,一旦开了窍,后面便是百战百胜。

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

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这种方式正如“重剑无锋”,表面上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我们常有“顿悟”之说,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顿悟”,所有的“顿悟”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曾国藩这种尚拙的精神,让他做事踏实,培养出坚韧的性格,不惜下死功夫去打牢基础,基础一旦打牢,积少成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质变,进阶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到这里我们来个小总结:

曾国藩的精进之道,总结下来就是:复盘+下苦功夫打好基础。

以在头条写作为例子,最开始写的时候,我一直去研究写作技巧,但还是写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因为没有复盘,通过复盘,其实可以发现,写不出来或者写不好的根本原因不是不懂技巧,而是这个阶段需要补充大脑,而不是补充技巧,你只有大脑里面有干货、有素材,写的时候才能下笔如有神,如果大脑里面空空如也,就算掌握再多的技巧,你没有内容可以写进去,当你给大脑做了补充之后,就会发现,能写的内容多了,写起来也顺手多了。

其二,写作是多种能力协同,需要掌握多种能力,所以要下苦功夫。比如要输出就要有输入,给大脑输入就必须每天坚持大量阅读,留心观察身边一切能作为素材的事情,记录到素材库,有了这些,还要刻意练习写作,要行动,写作框架、如何抓取有效素材、如何把文字精炼、如何对一个素材从不同角度观察并发表看法,都需要实实在在的练习,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把它打牢固。

接下来再分析曾国藩人生精进的高阶方法

立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目标

曾国藩在考取功名之后,经常能接触到京师名流,在和这些人的接触中发现别人的学识都比他强,别人读过的书,自己更是闻所未闻。而他读得最多的仅仅是为了考科举的应试教材而已,这次他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学者风范,什么是大儒本色,和他们一比,自己就是一个庸鄙之人。

他开始焦虑了,思前想后,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他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成为一个圣人。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当时曾国藩在制定这个目标的时候还说“不为圣人,便为禽兽”。也就是说,他在心里面给自己的期许就是,要么做一个圣人,要么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以此来告诉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做到。

这个目标何其宏伟,何其远大,要是现在有个人跟你说,他的目标就是做圣人,那一定会被人嘲笑,虽然曾国藩有没有被嘲笑这个不知道,但是他最终实现了,真正的做到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的境界。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是他后面发展出得更高阶的精进方法了。

通过写日记来打造自我管理系统

我们生活中,给自己立下远大志向的人到处都是,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的人极少。但曾国藩做到了,围绕着他的目标,每一天都在行动。

他不仅行动了,还采取了新方法——写日记。

曾国藩曾经向当时的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要写日记。一开始,他写出来的日记问题很大,大多是流水账,还有很多日记里喊出的口号,在实际中却做不到。

后来唐鉴告诉他,写日记重点是做自我反省,于是曾国藩端正态度,把日记当成一件大事,坚持用楷体字写,并且在日记中规定了的事情必须做到,每天都要在日记里对自己进行深刻反省,不仅要反思每天的所有活动,就连每天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都要反思,一旦发现不对,都要深刻自责。除此之外,他还给自己制定了自我管理的12条军规,并且严格执行!

同时,他还把日记给朋友传阅,让大家监督他,每天必须做完哪些事情。通过这种外部监督的力量,推动他每天完成对应的事情。这个就类似于现在很流行的付费的、免费的打卡群一样,通过外部力量监督你的行动。

同样的道理,曾国藩的日记,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日记,而是一天的总结,第二天的学习日程,以及每个阶段小目标,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目标管理+复盘,而且他要每天都复盘一遍,风雨无阻,这种日记+严格执行+监督的方式,其本质就是打造了一套严格的自我管理系统。

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要是换了我们,有几个人能做到每一天都要复盘一遍?每天风雨无阻地完成既定的计划?可能你十天才进步一点点,但曾国藩用这种严苛的方式,每天都在精进!

把择友当做人生第一大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获取知识信息,在外想获得帮助,全靠朋友。所以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能有多宽广。

曾国藩是一个很重视结交朋友的人,在进京之前就曾抱: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还说他身边那些认识的人、同学之流,都是些庸鄙无大志之人,反正他自己是觉得朋友质量太低。

进京之后,他迅速结交了一大批好友,其中不乏名流,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就是他的情商,刚开始,他为人处世不够周到,经常得罪朋友。在他每日复盘这种近乎疯狂的自我反省中,迅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后来的与人交往中,越来越为他人着想,朋友也越来越多。

曾国藩结交朋友的过程,同时也是他情商不断提升的过程,他在社交上有一些方法也值得学习。

其一,他效法自己的祖父,急公好义,特别爱助人,肯于付出。因此,越来越受到同乡的推重,不多久,便成为在京的湖南官员中的领袖,这对他仕途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其实,去看看杜月笙传,也会发现一代大佬杜月笙的社交理念,也有急公好义,肯于付出这种特征,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利他思维。这是一种高级的“利己”四维,其结果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最终走向共赢。

其二,在官场上的社交有自己的原则。就是对于朝廷中的皇亲权贵人物,绝不和他们建立私人交往。因为一旦有这种私交,很容易被认定为拉帮结派,构成朋党,所以是被历朝历代禁止的。

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在官场还是职场,很多时候我们都讲究跟对人,跟对了人,意味着升迁更快,但有个较大的风险是,一旦官场风波重,你跟的那个人倒了,你也会很惨。所以曾国藩的在这一块的社交原则就是不投机取巧,踏踏实实,不搞任何歪门邪道,不走捷径,而历史最终证明了他这样做是对的。

总结下来,曾国藩的成长利器,主要有几点

1.不放弃、不服输的性格。让他更具有韧性,更有抗压能力,逆商很高,能够从失败中激发更强的斗志。

2.肯于下苦功夫,不走捷径,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死磕到底,做事不留死角,使得基础牢固,加上长期的坚持,积少成多,量变产生质变。

3.树立flag后,用日记+监督的形式打造出一套集每日复盘+每天学习日程+执行+监督执行这样一个自我管理与进阶系统。这个系统最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实现这样一个循环:每日学习后,进行复盘优化,再学习,再复盘,这样每天都有总结,每天都有进步,循环往复。

4.结交高质量朋友,情商得到提升,朋友的帮忙使得官运畅通。

《曾国藩传》(张宏杰著)这本书跟曾国藩大传之类的长篇幅书籍比起来,显得短小精悍,用十七个章节便将曾国藩一生的奋斗历程表达得淋漓尽致,并总结出曾国藩成长的内在逻辑,曾国藩的奋斗历程值得每一个人借鉴,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6分,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看过之后,能有不少收获,推荐给大家一读。

9 阅读:1673
评论列表
  • 2023-04-13 12:58

    [得瑟]把你们区集体企业技术股权给美国,你们半下就变强了。[呲牙笑]

  • 2023-04-29 06:52

    [得瑟]多交朋友,比如美国军火巨头[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3-04-10 06:40

    奴清就是无智无德的寄生体,它提倡重用那些道德和学识都劣等的奸戾小人,如孙之獬洪承畴吴三桂晋商等。举个简单的例子说说奴清的文明退步,从先秦开始到明朝,书籍是有标点符号的。奴清搞四库全书把古书的标点符号全去掉了。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