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小满

楚然的笔记 2024-02-22 02:41:05

今日小满传︱统︱二︱十︱四︱节︱气

“小满”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第一、与农候相关,即“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因未熟也。”第二、与降水相关。民谚道“小满大满江河满。”南方降水频繁,暴雨开始增多。所以“满”字既指籽粒之成熟,也指雨水之充盈。如果将一年365天以黄金分割的比例划分,那么“小满”日就是落在黄金分割点(0.618)。小满节气是以农业活动而得名,一指该时节种的植物小成“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夏熟作物已到灌浆期,麦粒日益鼓胀饱满;二是指气温不断升高,自然界阳气充盈而饱满。有形的农作物在阴阳交泰中繁生,即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也。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随着树荫渐深,曾在枝头抽芽催发的绿芽已全数爆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农历四月,其对应古乐十二律中的第六律“仲吕”;有趣的是,纯阳之时所对应的却是阴律。《史记•律书》言,此季节“万物尽旅而西行也”。《周易》曰:“旅”为山上有火,是夏向西行的岁月逆旅,而西者为秋也。

小满三候

1一候苦菜秀

“小满”时节小麦即将成熟,是青黄不接之时;这个时候苦菜繁茂,遍布大地。百姓常采摘苦菜食用。“苦菜”泛指“茶、苦荬菜、败酱草”等。一般说的苦菜就是名为“败酱草”的野菜,其是菊科植物。李时珍称“败酱草”为“天香草”,其在春夏开花,感觉火气而生苦味,嫩时可食。小满日的“苦菜秀”亦由此而来;“秀”字意指茂盛。古人将草木茂盛,但未结出果实的状态称之为“秀”。“不秀不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周书》称:“小满三日苦菜秀”,苦苣菜归心经、脾经、胃经与大肠经;有清热解毒,破瘀活血,消肿止痢之功。这段时间山东民间要吃“小豆腐”,所谓“小豆腐”、就是将在野地里生长的婆婆丁(蒲公英)、荠菜、苦菜、刺菜等野菜采集起来,与豆腐一起凉拌着吃。上面的这些野菜都是中药,吃了可以发挥食疗作用,预防疫病的发生。

2二候靡草死

后五日“靡草死”,“靡草”按东汉郑玄的解释,就是荠或葶苈之类枝叶较细的草。葶苈在三月开小黄花,在四月结子;而葶苈子也是一味中药。

《礼记》注曰:靡草是“草之枝叶而靡细者”,靡草是一种喜好阴凉的植物,“小满”日后,各地开始正式步入夏季,此时靡草的死亡,说明了“小满”时节阳气日盛。古人认为,靡草是阴气所生,入夏后畏于阳气,便会枯萎而死。之所以称之靡草,则因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

3三候麦秋至

再五日“麦秋至”,此时冬小麦就可以收割了。“秋”字并非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而是意指麦子的“成熟季”或“收割季”。

《月令》一书曰:“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对农民来说,农历四月正是收割麦子的季节。宋人翁卷诗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此诗描述的正是农历四月,江南乡村的景象:金丝梅盛开的季节,布谷鸟的叫声伴随着烟雨蒙蒙的天气,人们披蓑戴笠,弯着腰在水田里插秧。

小满的传统习俗

古代在“小满”节气,有吃苦菜、动三车、祈蚕节等民间习俗。

1食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最早食用的野菜。《本草纲目》曰: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中医用苦菜来治疗热症,还用它来醒酒。古代“小满”时节,由于青黄不接,此时在粥里、面条里搭配些苦菜吃,恰好可以解决粮食短缺。苦菜中医叫“败酱草”,食性寒冷,味道苦涩,回味甘甜;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可调治夏季常见疾病。

败酱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活血化瘀之功;吃苦菜可以预防湿疮等皮肤病。败酱草常与红藤、薏苡仁、桃仁、丹皮、大黄配伍,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薏苡仁、冬瓜子、芦根配伍,治疗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配伍,治疗疮痈肿毒。有抗肿瘤、镇静、抗菌、促进胃肠功能,镇静安神的功效。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就有含败酱草的经典处方:“薏仁附子败酱散”。

2动三车

古代“小满”节气有动三车,祭车神等习俗。民谚云“小满动三车”,分别指的是水车、油车和缫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去踏水车浇地;刚收下来的油菜籽也等着去舂打,以便压榨制成清香四溢的油菜籽油;“小满”前后蚕宝宝就开始结茧了,蚕茧收获后,养蚕的人家就要忙着摇动丝车缫丝了。

3祭蚕神

相传“小满”是蚕神的诞辰,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个“祈蚕节”。蚕是农民娇养的“宠物”,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能够影响蚕宝宝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及养蚕有个好收成,因此在四月放蚕时节,要举行“祈蚕节”的活动。有逗蚕、画蚕等民俗活动,人们会到“蚕娘庙”去,上供水果与美味菜肴,并行大礼跪拜。把用面粉制成蚕茧状的“面茧”,摆放在做好的稻草山上,以祈求蚕茧丰收。

4祭车神

“小满”节气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是祭车神,传说车神为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农家在水车的车基上,放置鱼肉与香烛等物品,磕头祭拜“车神”。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一碗白水,在祭奠时需要泼入田中,有祝愿水源涌旺之意。

5抢水

“抢水”是古时民间农事,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的仪式,其流行于浙江海宁县一带,传说有演习农田浇灌之意。这种仪式均由年长者执事,召集各家农户,在确定的日期黎明时分燃起火把。在水车基座上吃麦糕、麦饼、麦团,执事者以鼓锣为号,众人击器相和;然后一起踏上装好的水车,数十辆水车一齐踏动,将河水引灌入田。为克服干旱,用多台水车一起车水,浇灌田地,显示了大众的力量。南方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如“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将“满”字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田坎干裂,甚至“芒种”节气时也无法顺利插稻秧。

小满养生“六个一”

到了小满,就要开始真正进入炎热的盛夏。

午后的高温、无风的闷热,湿热的体感,雨后大太阳的蒸腾……所有盛夏的熟悉感觉,全都回来了。

夏至一阴生,也就是说从夏至之后,阳气之中渐渐有了阴气。因此小满芒种节气,正是阳气最纯粹、最旺盛、最蓬勃的时候。

对于天地而言,阳气不断向外发散,天地间的湿、热都被逼到空气中;而内在却是清凉无比,比如你若往地窖里走走,去摸一摸水井里的水,透心凉、心飞扬…

对于人体也是一样,由于外在温度高,大量阳气在体表巡行,甚至可以看到手臂的毛孔都比冬天更开泄,人体内在的气血被阳气推动着浮在皮肤腠理中。

天气太热,一方面体内的精气、阴液消耗非常快、非常大,一方面脾胃阳气、气血也是一年中最少的…

因此,现在正是脏腑最虚弱、精力最缺乏的时候。

就算是平时脾胃好、精力足的人,也会由于自然影响无病三分虚,吃不下东西,浑身容易没劲儿,心中觉得烦闷,头脑觉得一片混沌…

更别说那些本来就精力差、阴液不足;脾胃虚,容易腹胀、没胃口;脾胃寒、怕凉、容易拉肚子;湿气重、浑身没力气的人了。

1一气藏:藏阴

小满到夏至节气是一年中阳气逐渐浮盛、阴气内藏的阶段,要重视睡子午觉,有助于阴阳之气的顺接,以顺应本节气阴阳交接之势。

古人养生讲究:睡子午觉,练卯酉功!

子时是指晚上11:00到次日凌晨1:00,此时阴气盛阳气弱。子时睡眠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佳。

午时是指中午11:00到中午1:00,此时阳气盛阴气弱,气血流注心经,午时睡觉,有利养心养阳。

2一处养:养心

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顺应天地四季变化,以调养人体五脏,是最简单、有效的保养方法之一。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养好心脏,还能对其他脏器起到调节、加持、激励的作用。此外,中医养生还有“暑易入心”之说,因此这个时节注重对心脏的保养非常重要。

夏天养心之道,首先要清心寡欲,少一分执着,少一分烦恼,便多一分幸福、多一份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更要善于调节心情,不要大喜大悲,以免引发心脑血管问题。

其次,用呼吸牵住心猿意马,凝心静意,多闭目养神、多静坐养气,都是很好的“养心”妙方。

3一处健:健脾

小满后暑气渐盛,阳气外浮、气血外布,湿热更伤脾胃,经常出现食欲下降、拉肚子、胃胀气、胃疼等问题。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最虚弱的时候,如何给它养护呢?

1、勿贪凉饮冷

身体37℃,冰淇淋0℃以下,需要消耗很多的阳气把它捂暖,时间一长,脾胃阳气渐渐不足,运化无力,水湿之邪停在脾胃中焦,身上湿多又阳气不足,肚皮摸上去就总是凉凉的。

身体为了御寒,便要给这里盖被子,于是脂肪组织源源不断的过来支援,一层又一层。你也会越来越胖了。

2、勿太油太辣

很多人虽然没有肠胃问题,但脾胃功能并不佳,小满节气是人体脾胃开始变弱的时候,每餐少吃一些、吃清淡一些,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呵护。

红薯粥容易消化,适合夏季因湿热造成的脾胃不适、胃口差等情况,还有助于清肠胃、排便排毒,擅长对抗夏日外邪。

4一处防:防寒

夏天开空调,已经是全世界的标配,而在空调房子里,最容易受冷气入侵的部位,就是后脑、大椎部位,来自中央空调的“关爱”,会让你一天头晕脑胀、身体不适。因此一定要做好对这个部位的防护工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要尽量避免后脑、大椎部位被冷气直吹,以免留下病根,导致颈椎、肩周问题。

5一邪除:寒湿

夏季阳气最旺盛,也是开始“冬病夏治”,排出寒气、湿气等问题的最佳时机。而“冬病夏治、排湿除寒”最关键的,也就在于提升阳气。

通过高效的站桩等,增加人体阳气,让充足的阳气把内脏、经络中的湿气、毒素、垃圾等高效地排挤出去,变成汗水,或者直接汽化蒸发掉。

同时在脏腑、经络中填充阳性能量,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以后被风、寒、湿等病邪侵害的风险。

6一汗出:养生汗

夏天,一定要学会出一点养生汗。

什么是养生汗呢?就是通过正确的养生方式,排出人体寒湿、毒素的过程中,所出的汗。

很多人喜欢在夏天通过傍晚跑步、晨起锻炼、打羽毛球和篮球等方式,让自己大汗淋漓,并认为这是“排毒”。

虽然在大量流汗的过程中,确实能带出体内一些湿气、寒气,但非常低效,也很伤身体。

俗话说“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在夏天阳气和气血都在外散,如果再通过运动主动出汗,会严重损耗身体阴液、浪费颐养天年的宝贵能量,导致心悸、失眠、阳气损伤等问题。相当于在扔垃圾时,把家具和电器一起扔掉,得不偿失。

小满小满,注意三满

作为入夏的第二个节气,如果说立夏是夏天到来的预警,那么小满则是夏季养生的开端。雨多湿满,加上天气炎热,人体极易受到受到暑邪、湿邪等影响,咱们只有做好身体的养护,才能更健康舒适的度过炎热的夏季。

小满小满,注意三满。今天着重要给大家强调三个小满养生的注意点,都配有简单的养生动作,一看就会,每个人都能用得上!

1汗满伤阳

贪凉易伤阳,养阳就取足三里。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天气渐热,暑热邪盛,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而“气者阳也”,所以人体的阳气也会因此受损。

《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

夏季养护阳气,补中益气比较适合取足三里穴。

足三里的位置比较好找,需要我们把腿屈曲过来,可以找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个小窝,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胫骨前脊外侧旁开一指,这个交叉点就是足三里。

足三里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是认识这个穴位的。作为咱们人体的保健大穴,日常我们的艾灸选穴中,也会用到足三里。一方面可以提振人体阳气,一方面可温补脾胃,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

在这里呢,推荐大家两个应用方法:

一个就是上面提到的艾灸足三里,在没有热证的前提下,可以艾灸足三里5-10分钟做日常保健之用。

二个我们也可以选择按揉足三里,同样也有养阳保健的作用。

具体方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按揉时,会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2湿满伤脾

雨多伤脾胃,健脾祛湿拍脾经。

前面我们说到“小满小满,江满河满”,从小满开始,雨水开始多起来,湿邪更易侵袭人体。受“湿邪”的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会较差,从而出现例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有可能患上脚气、湿疹等皮肤病。

关于祛湿的内容咱们之前也分享过许多,这关键还得在健脾。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素问》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身体内部的湿气主要是因为脾的运化不足,可以通过拍打小腿脾经达到健脾的目的。

拍打的时候不用太拘泥,顺着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穴这4个穴位的大概位置拍打,小腿内侧都可以拍起来。

时间的话,能在早上9点到11点脾经巡行的时候拍最好,不记得的也可以选取自己有空的时候多拍拍,每次拍个三五分钟,坚持拍打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养阳和祛湿,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以外,从饮食上入手也是必要的。这里有一个最常见的食材推荐:姜。

所谓“春夏养阳”,姜性温,夏天吃姜有助人体阳气生发。

方法也很简单,可以每天早上以生姜切片煮水饮,可去除湿气,散掉脾胃的寒气。如果不能煮水,用保温杯沸水来焖泡也好,帮助一天的阳气生发。

此方法,特别适合脾胃寒凉,怕冷,寒湿,痰浊,气滞血瘀的人。用温热的生姜进入体内平衡一下,微微出汗,帮助排除体内的寒邪湿气。

还可以加入养肝血的红糖,补气血的大枣,煮制一杯【姜枣茶】会更好。生姜温,红糖润,大枣补气,味道和功效都会更好。

姜枣茶做法(2杯的量):

1. 红枣 6 颗,去核切碎;生姜 4 片,不去皮,洗净。

2. 加冷水,水没过食材即可,小火慢慢煮,煮开后,加入冰糖调味。

注意:上午 7-9 点喝最好,这时正好是气血流注胃经的时间,人体吸收最好。

每日喝一杯姜枣茶,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养血,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祛湿,可以一直喝到立秋甚至是秋分。

当然,要提醒一点的是:阴虚(出现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状)的人,或者孕妇等特殊群体,要慎喝姜枣茶。

3胀满心烦

天热易心烦,晨练小满坐功法。

接下来咱们继续说小满养生要注意的第3个“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小满过后,盛夏正式开始了,在养生上,有个原则叫: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心脏是人体最累的器官,人体所有器官所需的气血,都要由心的工作才能推动。所以,一年四季都要养心,但夏天尤其要着重养心,因为心为火脏,心气应于夏,一年之中,心与夏天的关系最大。

小满过后,天气渐渐向高温靠拢,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情不宁,引起心烦。再加上,天热人体易出汗,而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使心阳受损,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各种疾病。

推荐大家可以练练二十四气导引——小满坐功祛病法:

二十四气导引坐功法是北宋著名隐士陈抟根据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气运与人体经脉的对应关系,而创造的一套坐功导引治病法,习练久之可以养生治病。

坐功:每日寅、卯时,正坐,一手举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正坐,一手手心向上用力托举,一手手心向下,用力下按,各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

治病:肺腑蕴滞邪毒,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鼻赤、目黄,心烦作痛,掌中热,诸痛。(可治肺脏邪毒积滞引起胸胁涨满、心颤心慌、面红鼻赤,眼珠发黄、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病症。)

小满坐功祛病法我们一般简单称它为:单臂托举式。

这个动作很简单,却能调动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运行,能消除阴阳经偏盛偏衰之弊,锻炼气脉升降开合,疏通任督二脉。

要领:右手掌经体前向上托举,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右臂放松,转掌,手臂手掌经体前下落,右掌还原,左右手替换,共做3次即可。

时间:原坐功法中提到的时间是每日寅、卯时,也就是早上的3点到7点,那我们倒也不必苛求,早上3点正是熟睡时间,不过最好也是在早上6点到7点,稍微起的晚的朋友,不妨把时间就定在起床之后。

小满节气食疗养生方

1宣上、畅中、渗下的“祛湿三仁汤”

“祛湿三仁汤”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名方,中医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三焦”是体内气血津液的通道。湿热侵袭人体,会形成三焦弥漫之势,而饮用有“宣上、畅中、渗下”综合功能的“祛湿三仁汤”,可以畅通水道,湿邪自然去除。

“祛湿三仁汤”共有八味中药,选用其中的主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一起做粥,可用于疾病的食疗。杏仁可宣利上焦肺气,使得肺的气化功能强,就能化掉体内之“湿”;脾主运化,而湿邪容易困脾,白蔻仁味道芳香,利气宽胸,醒脾化湿;薏苡仁有淡渗利湿之功,还能健脾,能使湿热排出体外。

纪念汉代开国大将军马援的“伏波庙”,坐落在广西横县郁江边,每年都有大量群众前往祭奠。《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了其统领的部队,食用薏苡仁后打胜仗的故事。马援当时率军远征交趾(今越南北部),由于气候湿热并有瘴气,许多将士受到瘴气侵袭患病。患者肿胀无力、疼痛难忍,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随军医师则命炊事部门以薏苡仁煎水服食,指战员果然痊愈。

《新编本草》说,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 薏苡仁入脾、胃、肺经,利水而不伤正,健脾而不滋腻。其食性微寒,气味甘淡,有渗利清补之功;能清利湿热,除痹排脓,略兼健脾。薏苡仁、白蔻仁、炒杏仁并用,甘平凉润,可去除三焦湿气,滋补脾肾。

“三仁粥”的烹饪方法如下:用薏苡仁30克,白蔻仁6克,炒杏仁5克,梗米50克。先将薏苡仁和梗米一同熬煮,起锅前5分钟放入剁碎的炒杏仁和白蔻仁。注意炒杏仁要去皮、尖,因苦杏仁的皮和芽有毒。“三仁粥”对湿邪引起的胸闷乏力,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确有良效。

2健脾祛湿的“四神汤”

中医认为,体内脾胃的运化功能,才是祛湿的根本利器。正因为脾胃气虚,湿气才会蓄积;杜绝湿气生成之源才是关键。

“四神汤”是中医著名的健脾祛湿食疗药膳方,其中“四神”系指:薏苡仁、莲子、山药、茯苓(比例是1 : 1 : 1 : 1)。

“四神汤”食性平,味甘;而甘能治水,故此汤健脾和胃。山药素以补虚为长,茯苓则以去湿为长;薏苡仁化湿清热,擅长清湿热;而莲子则以养心安神为首功。

“四神汤”不但有茯苓化湿,还有薏苡仁清热,把湿气转化成津液;又有山药与莲子补虚,而且能镇水,故可以起安神之功。使得湿气不再为害,通过整体调理身体,达到健康的目的。

由于“四神汤”祛湿清热,健脾养胃,美白皮肤,补益心肺,调肝固肾;其食性平和,故用作食疗宜常食之。

有关“四神汤”的传说:相传乾隆下江南时,随伺在旁的四位爱臣因舟车劳顿,水土不服,相继病倒。御医束手无策,这时有一僧人开出了“莲子、薏苡仁、淮山药、茯苓等量,炖猪肚”的食疗方,四位大臣服食后果然痊愈。此后每逢官员南巡,则皆以此方炖煮养身,久而久之,‘四臣汤’便在民间流传。由于‘臣’与‘神’字的发音接近,后来就变成了‘四神汤’。

0 阅读:0

楚然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