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断供华为之后,车规级芯片自研突然也这么容易了?

芯有芯的小事 2024-05-16 22:00:34

在当今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车规级芯片作为智能汽车的“心脏”,其国产化率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近日,行业专家指出,当前中国车规级芯片市场仍被外资企业主导,国产化率不足10%,MCU芯片国产化率更是不足5%。这一现状不仅凸显了国产芯片产业的挑战,也预示着国产创新力量即将迎来的巨大机遇。

车企自研芯片,真有必要吗?

2019年,特斯拉切换FSD 3.0时,智能驾驶芯片第一次变成关注重点。

随后,英伟达开始在智驾芯片领域快速发力。2021年OrinX上车量产,单片算力256TOPS,是特斯拉FSD 3.0芯片的3.2倍。同年又发布了Thor,单片算力1000TOPS,差距拉大到14倍,但要明年才能量产。

对于为何自研智驾芯片的问题,可能很容易就能给出诸如“掌握核心技术、供应安全、定制化、降低成本”等理由。但更早一步布局的特斯拉,想法其实还要更加简单:当时算力真的不够,而且方案非常不灵活。

在HW 2.0上,特斯拉选择的英伟达Drive PX2芯片,已经是2016年能上车的最高算力智驾芯片,但也就只有24TOPS。

特斯拉也是在当年启动了FSD芯片项目,其双片144TOPS算力布局在2019年上车时,已经是极为夸张的性能。

但随着智驾功能迭代,依旧无法满足FSD后续的升级需求,即使其为了降低算力占用,重新给优化了最底层的C代码,进行了编译器重写。

在最新的HW 4.0上,特斯拉又将单片算力提升5倍。其实,在英伟达智驾芯片发力后,近几年其性能已经开始飞速提升。

华为成功研发出了首款车规级芯片

车规级芯片,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研发难度和复杂度远超普通消费电子芯片。它不仅要满足汽车行业的严苛标准,还要应对各种复杂的使用环境。正是这样的挑战激发了华为研发团队的创新精神。他们迅速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团队,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研发之旅。

在研发过程中,华为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车规级芯片的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不得不反复推敲设计方案、优化性能参数。他们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面对市场、供应链和生态等多方面的挑战。正是这样的挑战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华为成功研发出了首款车规级芯片。这款芯片不仅性能卓越、安全可靠,而且完全符合车规级标准。它的成功研发标志着华为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地位增添了新的光彩。

车企开始自研智能驾驶

国内的新势力车企在自研芯片这个问题上,态度挺微妙的,跟传统车企直接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不太一样。

就拿“蔚小理”这三家新势力来说吧,虽然他们没直接公开自研芯片的计划,但各种迹象都表明,他们可能已经在悄悄筹备这个“备胎计划”,准备时机一到就像特斯拉那样单飞。

比如李斌就说过,蔚来将来肯定得建立全栈的自动驾驶能力,而芯片能力就是关键的一环。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也表示,2021年他们会加大研发投入,包括跟自动驾驶紧密相关的硬件。理想这边虽然比较谨慎,说做好芯片的前提是算法得高度成熟,但今年4月份他们已经宣布要把自动驾驶功能做成新车标配了,这或许意味着他们的算法已经成熟了,离做芯片也不远了。

除了这些企业,国内的芯片巨头们也在发力。对外坚称不造车的华为,通过提供自动驾驶系统的方式进入到造车大潮中来,这种与其他手机厂商造车不同的方式,也引起大众对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关注。

总的来说,智能驾驶芯片这个领域的竞争特别激烈。虽然国外企业起点高,但国内企业有本地化和低成本的优势。现在看起来,那些有实力的车企都在往自研的方向走。至于将来是国内企业赢还是国外企业赢,是芯片企业领跑还是车企逆袭,都不好说。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 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0 阅读:138

芯有芯的小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