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地宫舍利传奇(一):佛宝初现

扶摇寰宇杂谈 2022-01-13 17:39:43

黄土高原的甘肃省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这里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秦陇交界的甘肃省泾川县就在这里。每逢雨季,松软的黄土就随着雨水流入泾河,缓缓的河水见证了这个变化。有文献记载,六百多年前的一场大水淹没了泾川古城,让这里荡然无存。岁月流转,泾河水让古城沉淀下来。直到50年前在此劳作的几个农民发现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文物,才让古城的遗迹浮出水面。

1964年农历十月,泾河川地一片忙碌。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的社员们在这里平整土地。突然远处的社员喊叫起来,发现有一个坑长2米宽1.5米左右。正在附近干活的社员迅速围拢过来。他们看着这个黑乎乎的土坑议论纷纷,有人猜测土坑里可能会有宝物。

细心的社员发现土坑向下有一条台阶,台阶上布满了尘土,他们猜测顺着台阶下去就能找到宝物。社员们守在地洞的附近猜测着里面的东西,但却没有人敢下去。

最终人们按耐不住好奇心,两个胆大的社员自告奋勇想先下去一看究竟。他们借着微弱的火光慢慢走向地洞深处,隐约中他们看到坑的墙壁两侧画着飞天彩色壁画,四角还有蓝天白云。

再往里走他们看见一个石头门框上面刻着花纹,门框的正中就是石门。他们打开石门发现了一件石质的四方形物体,形状上窄下宽,上面有盖子,当地人称之为石匣。

随后两人将石匣抱了上来,等候多时的社员们早已按耐不住对宝物的期待。他们迅速围绕在石匣的周围打量着这件神秘的器物。

此时有两名胆大的社员用力搬动盖子,石匣被打开,宝物的真容显露出来,里面出现一件铜制的方匣,它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顶部正中嵌着一朵莲花。人们观察铜匣时发现它的一侧出现了一把小锁,锁上有链子,另一端拴着一把钥匙。

正当有人要打开小锁时,生产队队长乔万福立刻制止了大家的行为。他认为天色已晚,贸然打开宝物可能会丢失。于是安排人将石匣抱回生产队的会计办公室。

与此同时有人将此事汇报给了泾川县公安机关,而刚刚成立的公安部门对出土文物的管理和保护一窍不通。得到消息后公安人员很快就通知到泾川县文化馆负责文物普查的张映文。

张映文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文博工作。在泾川工作的十多年里他几乎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考察过这里的所有文化遗迹,但从没有发现过一件让他为之震惊的文物。

接到公安部门的电话,张映文就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次重大发现,立刻和2名公安干事一起赶往水泉寺村。

在去的路上张映文显得异常焦虑,他担心当地村民不了解文物的价值而私自打开。而此时回到会计办公室的几个社员正在观看这些文物,他们都抑制不住对宝物的好奇。于是有人鼓动将其打开。于是就有人将这个匣子打开。

铜匣上面的小锁被打开,里面出现了一个巴掌大的银匣子,形状很像一个棺材,通体花纹两侧各有一个圆环,在它的下面是一个带栏杆的底座。

正当社员们准备取出银匣时,挪动了一下盖子,这时银匣里好像出现了一道金灿灿的光束,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他们看到了一件金子做的器物形状和银匣完全一样。

看着这件金子做的小棺材,在场人兴奋不已。他们认为这件金棺材一定价值连城。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棺材是一层套着一层套层的棺材,共有四层,每层都比上层小一号。其制作之精致堪称杰作。

一般而言棺材是用来埋葬尸体的,而这个小巧玲珑的棺材不可能装的是尸体,那么里面会是什么呢?

 

最后一个也是最小的一副金棺材被打开,两张描金贴花的织锦垫子上放着14枚金钗和一只晶莹小巧的葫芦状琉璃瓶。

正当社员们在观察这件小巧的琉璃瓶时,里面掉出来14颗米粒大小的物质,在场的人极为好奇这究竟是何物。

正当几个人观看宝物时,青川县文化馆的张映文和两个警察正好赶到。当他第一眼看到这件石匣时一下子惊呆了,因为在石匣的盖子上刻着几个大字,其中两个字指明了文物的名字,这就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舍利。

一般认为舍利就是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烬,据传只有得道高僧圆寂火化时才有可能出现。

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佛祖舍利。这种神秘的物质为佛教徒所顶礼膜拜。

张映文又仔细的端详了一下石函和其他三个套函,他知道在中国古代这种一层套一层的棺材称之为棺椁,是墓葬中用来盛装尸体的,套在最里层的称之为棺,外面的称之为椁。棺椁可以有好几层,通常为木质,也有的用铜、石乃至金银等制作。

棺木的材质和叠加层数彰显着主人生前的身份高低,一般而言帝王的棺椁层数最多,材质也最珍贵,而这种用古代尊贵的墓葬方式来盛放器物的现象实属罕见。

张映文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他当即决定先将文物运送到文化馆。回到县文化馆已是深夜,但张映文却无法入睡。

他思索着石匣盖子上的文字,那些用阳文隶书雕刻的14个大字“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这些信息说明泾川大云寺套函内有14颗舍利,这些神秘的物质就是佛教界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宝物。

在出土的石函四周出现了一排排细密小字,因常年深埋地下很多文字锈迹斑斑难以辨识。张映文很清楚要想清理解读上面的文字可能要花费好几个月,舍利石函被运到文化馆后张映文就没有停下来,他翻阅资料查找与舍利相关的内容。通过资料查询他了解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张映文认为这14颗大小不等的颗粒应该就是舍利子。

为了验证套函里的就是舍利子,张映文开始了艰难的调查。首先他从石函盖子上的文字入手,14个大字中“大云寺舍利之函”格外醒目。这说明此舍利为大云寺所有。

在公元690年全国各州兴建大云寺,而泾州作为历史上的重镇唐长安的门户也被列为首先要建寺的行列之中。

泾川历史上水患不断,尤其是明朝初年的一场大水来势凶猛,顷刻间就将泾州古城淹没,位居古城的大云寺也消失在这场洪水中,随着历史的变迁已不见踪影。根据文献记载,古城的遗迹就位于县城附近的泾河川地上。

为了印证宝物是否出自大云寺遗址,取回套函的第二天张映文和文化馆的另外两名同事又来到现场。经过勘察他们发现挖出宝物的地方和历史记载的大云寺遗址是相符的,而且还在周边发现了塔基。这说明器物确实是大云寺出土,而且是安放在塔下的,一般放在塔下极有可能是地宫。

佛教中的地宫象征着佛国的极乐世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往往存放在这里的东西都是人间极致珍贵的宝物。而泾川大云寺地宫为古代帝王所建,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为当时所少有。想必埋在大云寺地宫的宝物也非同小可,舍利就是尊贵之物,这说明石函所记载的与事实相符。

铭文信息是了解文物背景最直接的证据。石函周围细密不清的小字就是大云寺地宫的密码。从现场回来的张映文怀着激动的心情,废寝忘食的投入到铭文的破解中。

通过长时间的清理和解读,一排排整齐细密的楷书小字显露出来。这是一篇优美的铭文,铭文为当时颇有名气的大臣孟诜亲自撰写,里面赞颂了武皇的圣德以及安放舍利的事件。铭文的末尾清楚的记录了瘗埋舍利的时间——延载元年。

延载元年距今已经1300多年,这是一个女主天下的时代。武则天用尽心机推翻了唐朝,开创了武周。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石函盖名“大周”即武则天当皇帝时所立国号,函身铭文之延载乃武则天就皇位后第11年改用的年号。

至此,张映文通过现场实地考察,查阅历史文献,解读文字信息,终于印证了石函上的铭文内容。他认定农民无意中挖出来的宝物就是大云寺地宫的套函,而此套函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所瘗埋。最外面的是石函,中间是铜匣和金棺银椁,最里面的是琉璃瓶,而琉璃瓶里装的就是佛舍利。

泾川出土舍利石函的消息很快引起了轰动。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了大云寺出土的五重套函,并指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

在大云寺出土舍利23年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了震惊全国的舍利套函,其舍利瘗埋的方式与泾川大云寺如出一辙但在时间上晚一百多年。

今天我们在甘肃省博物馆所看到的金棺、银椁、铜匣、琉璃瓶舍利就是1964年泾川出土的那批文物。 穿梭的人群在此驻足欣赏着一件件成装佛宝的容器,倾听着一千多年前的佛宝传奇。

通过解读石函上的铭文,舍利的秘密被逐渐揭开。大云寺地宫套函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所瘗埋,她极为重视这次的舍利瘗埋。曾派人在全国寻找能工巧匠打造极致奢华的金冠银椁承装14颗佛舍利,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瘗埋事件。武则天为何会如此重视泾川。泾川远离都城长安,她为何会对这里的瘗埋情有独钟了?

1300年前,繁盛的大唐帝国即将走到尽头,取而代之的是野心勃勃的武则天。她心狠手辣,铲除了眼前的一切障碍,统一了后宫,同时也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实权。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夺取皇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女皇。

唐朝初期,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扬儒家思想,将其作为治国安邦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兴盛,对上至达官下致平民的所有社会阶层都有很深的影响力,而这样的思想根基正是武则天难以跨越的界限。

武则天也很清楚,这将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首先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获得儒家思想谅解,她需要找到一种思想来支持她的想法,一个违背儒家伦理道德而称王称帝的思想。

 

武则天掌控实权之后开始招揽男宠,她的情人中最有名的当属薛怀义。薛怀义为博得武后的欢心,忠心耿耿的为她四处寻找女人称帝的法门并且还真的找到了。薛怀义丛浩繁的大藏经卷中找到《大云经》。经书中记载“有净光天女将托生为女人成为国王。统领转轮王疆土的四分之一”,并描述了女主天下的美好场景“女既承正,威伏天下”。

武则天得知《大云经》中有支持她称帝的内容,便立刻将此经书颁行于天下,诏令各州兴建大云寺,藏《大云经》,由高僧深谈详解。

公元690年10月,67岁的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称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广泛承认的与皇帝。

0 阅读:65

扶摇寰宇杂谈

简介:军武知识,科技生活,特色文化,精彩艺术,奇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