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行查账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调查后引人落泪

强强聊历史 2023-02-19 01:58:17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50多年的革命生涯,20多年的总理重任,周总理日理万机,他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周总理逝世

周总理离去后,他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他没有子女也没有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的挥泪送别。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总理带着对祖国无尽的眷恋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直到1997年,中国银行查账时,才发现周总理名下有一笔12000英镑的巨额财产,按照当时的汇率,这笔钱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周总理

而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周总理名下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巨款?这着实让人震惊,可是令谁也没想到,这笔巨款的背后竟然有一个引人落泪的故事。

来历不明的巨额存款

1967天的一天,周总理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忽然看到书本中夹杂着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这时,助手推门而入说道:“周总理,这封信件是刚刚才送到您办公室的,由于您刚才在开会,所以不好意思打扰您。”

周总理工作

周总理点头示意,将信封打开过后才发现,信封中还有着一张12000英镑的支票,而且寄信人希望能用这笔钱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

周总理接到这笔项款之后,随即表示,一定要查清楚寄信的人,而且这是人家的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把钱退回人家。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要想找到寄信人还是有一定难度。在一阵调查无果后,工作人员将这笔财产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到了中国银行,但由于周总理的事务繁忙,一直到周总理去世都没能找到寄信人。以至于这笔存款在中国银行存了将近30年。

直到1997年,在中国银行内部查账时,发现周总理名下一笔12000英镑的巨款,这笔巨款背后的故事才慢慢浮出水面。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向来清正廉洁,其名下多了一笔巨额存款这不免让人有些震惊,跟随周总理的工作人员所讲述,周总理和妻子邓颖超两人的收入非常单一。

周总理夫妇

周总理每月404.80和邓颖超每月342.70的工资已经是二人的全部经济来源。

而且周总理的大部分财产都用在接济了烈士遗属、和亲朋好友等方面。根据调查,在周总理去世之后,他和妻子的共同财产也才5000元左右。

所以面对金额如此巨大的存款,而且又是和周总理有牵连,工作人员丝毫不敢怠慢,于是赶紧开展调查工作。

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大家都不知道此事应该从何开始调查。

原中国银行副行长乔培新

正当工作人员焦急万分的时候,原中国银行副行长乔培新在得知此事后,不禁尴尬万千。于是他赶紧致电中国银行总部说道:“我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此事非同小可,我亲自过去一趟吧。”

随着乔培新的到来,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乔培新说道:

“当时我奉周总理的命令寻找寄信人,但由于信件上没有任何线索,而那个年代又没有监控。所以我只能代周总理将钱存到他的名下。”

周总理

随后,在乔培新的阐述下,我们才知道这笔存款居然牵扯到半世纪前的故事。

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在1940年的二战时期,英国女孩多利的公司被德军炸毁,这让她彻底失业,为了生存下去,多利来到了原公司在同一座大楼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求职。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

在当时的伦敦,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和国民党都在此生活,所以伦敦的分行也成了中国银行在欧洲比较重要的分行之一。

前来面试的多利,因为有着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中行的高层注意到了她,并且很快被录用。

多利担任银行的柜台出纳、接待日常办理客户的同时,还要给海外的国民党海员发放工资,而这些海员在拿到工资的第一时间就跑去俱乐部和酒吧挥霍。

然而当时多利的国家正在遭受德国纳粹的轰炸,所以在她从报纸上看到中国人民进行着艰苦抗战的时候,感同身受。

中国人民抗战

她看不得这些人将钱挥霍在花天酒地的地方,多次劝告他们将钱捐给国内正在受苦受难的同胞。

一些海员在醒悟后就会让多利替自己将工资捐赠国内,而多利也会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将汇款的手续费降到最低。

当行长得知这一事件后,也为此产生了共鸣,多利此举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

就这样过了几年之后,多利也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在一次募捐活动中,因为多利直率的性格激怒了负责募捐的领导,该领导扬言要将多利开除。正当多利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消瘦的身影站出来说道:

“她本为好心之举,你如果要开除他,那就把我们一起开了吧。”

刘本昆

而说这句话的人正是多利未来的丈夫—刘本昆。

他原本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一名员工,后来经过一路奔波,在1943年被总部分配到伦敦的分行工作。

刘本昆本人是十分具有正义感的,他看不得别人受欺负。所以在多利被欺压的时候,他才及时出手。

经过此事之后,刘本昆被多利善良的性格所吸引,而多利也对刘本昆的出手相救极为感动。于是两人在相处过一段时间后,迅速坠入爱河。

刘本昆夫妇

二人也终于修成正果,在伦敦结为夫妻。在婚后的日子里,刘本昆知道多利非常喜爱东方文化,于是经常向她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听了刘本昆的讲述后,多利对这个东方国度越来越痴迷。甚至还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刘道蕊。

二人在英国生活的非常幸福,在英国的这些年,两人在银行的职位越来越高,甚至还买了一个小洋楼,以及小汽车用于代步。

小洋楼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刘道蕊夫妇二人不仅经常会帮助那些在英国的中国同胞,还会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

很快,我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后解放战争也随之打响,可这时候的伦敦分行内部却出现了分歧。

以刘本昆夫妇为首的一派支持共产党,而以行长为首的则支持国民党。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行内的分歧也越来越大,行长甚至公开表示:“中国银行是孙中山创立的,理应迁移到台湾,归台湾方面接管。”

孙中山

但刘本昆夫妇据理力争,坚持认为银行的转交权应该由共产党来处理,并且将共产党的政策宣传给众人。

时间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方面派出代表,要求接管中国银行。

而行长也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下离开银行。

在这之后,刘本昆被任命为银行的总经理。事业也蒸蒸日上,眼看日子越来越好,可刘本昆的心中却始终不踏实。

这是为何呢?

原来刘本昆一直在牵挂着国内的状况,他深知,虽然仗打赢了,可是现在国内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

国内百废待兴

于是刘本昆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到中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可是,自己妻子那边,该怎么开口呢,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刘本昆多日,而刘道蕊也看出了刘本昆的反常。

刘道蕊

在多次的询问下,刘本昆才开口说出想回到自己的国家做建设,刘道蕊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刘本昆说道:

“我们两人是夫妻,你去哪我就跟着你去哪,再说了,去中国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

不仅如此,刘道蕊为证明自己,竟然放弃了英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

刘道蕊夫妇

二人笃定主意之后,随即便开始了行动,他们在工作之余向总部申请回到国内工作,为祖国投入有生力量,而总部领导观大局考虑说道:“现在国内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成熟,先委屈你在伦敦继续工作一段时间。”

直到1967年的一天。刘本昆从银行下班回到家,一把搂住自己的老婆说道:“我们终于能回国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好多年了。”

随即二人将房屋和汽车低价贱卖,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存款后,决定捐给国家,为祖国做贡献。

网络照片替代

可是捐给谁呢?捐在哪呢?

二人面对这个问题商量了许久,想到了我国的周总理和蔼可亲,一心为民,而且还在国务院工作。

周总理

于是,二人就以书信的方式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寄给了周总理。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他们的理想无比崇高

而回国之后的刘本昆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际部副经理,专门研究非洲经济,在非洲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妻子也被安排中行主要负责新进员工的培训,二人在工作上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并且刘道蕊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最终在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对于捐款一事,夫妻二人从来没有向别人提起过。

入党宣言

直到1997年,刘本昆夫妇已经退休快十年了,两人都没有想到,因中国银行发现了一笔 30年前的存款让周总理备受关注。之后,经过调查,证实这1.2万英镑的存款原来是刘本昆夫妇所有的。

银行的内部人员在确认过身份之后,拿着钱前往刘道蕊夫妇家里,等见到二人之后才知道,两位老人晚年的生活并不好,依靠着微薄的退休金过着清贫的生活。

刘道蕊

并且刘本昆的身体也不好,需要经常吃药,这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相对于他们来说,这笔钱确实能解决燃眉之急。可两位老人坚决不要,并表示:

“这些钱是我们捐给国家的,我们不能要。用这些钱为祖国做出一点贡献,比浪费在我俩身上好”

当他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潸然泪下,两位老人已经为祖国奉献一辈子了,但却在晚年还在想着祖国的建设。

面对银行领导送来的财产,刘道蕊始终不愿意收回捐款,她说道:“把这1.2万英镑当做爱心善捐,建立一个以“刘本昆”为名的基金会吧,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晚年的刘本昆夫妇

就这样,中国银行的领导才勉强答应下来。

而就在此事发生的第二年,刘本昆老爷子因病去世、2013年刘道蕊去世了。

结语

有人曾经很不理解刘道蕊的做法,问她为什么会来到中国,为中国做贡献,而刘道瑞的回答是这样的:

“虽然我的面孔是外国人,可我的心是中国的”

这种富有爱国精神的人,国家不会忘记他们。

周总理、刘本昆夫妇、他们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者,他们的理想无比崇高,他们的品德让人肃然起敬。

0 阅读:13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