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足智多谋,为何在韩信遇难时,他却袖手旁观

强强聊历史 2023-02-19 01:27:17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刘邦能够在短短七年之内从“地痞流氓”到建立大汉王朝,这与他手下这三位关键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韩信、谋圣张良、宰相萧何。

张良、萧何、韩信剧照

三人也被称为西汉时期的“汉初三杰”。

相比于前两位,后人对张良的推崇,似乎除姜子牙外,无人能在其上。

就连诸葛亮曾评价说:

“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句话最早出自刘邦之口:“夫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刘邦剧照

而素有天下第一谋圣的张良,为何却在韩信被杀时袖手旁观呢?

要知道,张良可不是一般的谋士,他深知韩信之死必然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那他对韩信的遭遇为何不出手相助,反而选择冷眼旁观。

韩信画像

韩信的政治背景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从军投靠了项羽的叔父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转到项羽麾下,因项羽看不起韩信的行事风格。韩信也从楚军转来汉军。

刚进入刘邦军中的韩信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萧何注意到了他,萧何觉得韩信此人有大才,于是在萧何的极力引荐下韩信被任命为大将军,刘邦的千秋霸业,有三分之二的领地,都是韩信率军打仗抢来的。

韩信剧照

所以有人说韩信之死跟他功高盖主有关系,但这并不是主要因素,那韩信是如何一步步让刘邦起了杀心呢?

在刘邦统一天下的途中,刘、楚两家在彭城爆发了一场大战,史称彭城之战,而这场战役也是刘邦自起兵以来的最大惨败。

在经历彭城之战惨败后,北方诸侯国相继叛汉,刘邦派韩信北上平反,韩信将北方的诸侯国全歼灭之后,向刘邦请封假齐王。

韩信剧照

当刘邦看到求封信之后,勃然大怒,自己在荥阳被项羽打的节节败退,你不发兵救我也就算了,还想在这个节骨眼要请封?

而刘邦也在一阵大怒后冷静下来,他知道,在这危难关头,自己只能依靠韩信,迫于无奈刘邦只好答应韩信的全部要求。

楚汉战争进行到汉五年十月,刘、楚两家又在固陵爆发战役,刘邦本来与韩信商量好一起灭掉楚国,但韩信却负约没来,于是刘邦就向张良问计。

固陵之战

张良清楚的分析道:“韩信是嫌弃自己得到的不够多,在项羽快覆灭之时,韩信还没有看到什么好处,先前你封他为齐王,韩信心里很清楚,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他是想做真正的诸侯王。”

于是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许诺给韩信加封,得到封赏的韩信这才立即出兵。而此事也为日后韩信之死埋下伏笔。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韩信就已经被刘邦列为死亡名单里了,在刘邦称王称霸的路上。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的南征北战,也就没有刘邦的西汉王朝。

刘邦剧照

也正是韩信过人的军事才能,他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只要韩信在军中稍微有些动作,便可轻易取代刘邦,功高盖主,这也是刘邦最不能容忍的。

除此之外,韩信在固陵之战中也让刘邦起了杀心,所以在刘邦称帝之后,第一时间就罢免了韩信的兵权,后来有人告他谋反。于是刘邦就把韩信带回京城,并且将他软禁起来。

陈豨谋反时,韩信在皇宫内为其做内应,在他准备释放囚徒,攻打皇宫之时却走漏消息,当吕雉、萧何二人收到消息后,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害。

韩信剧照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的死真的是因为造反吗?而张良在韩信临死之时没有出手相救又是为什么?

韩信死亡背后的具体原因

世人对于韩信之死存在多种说法。

吕后剧照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意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

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韩信灭齐之后,没有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反而自立为王,在固陵之战中,韩信失约拒不出兵,这也是导致韩信被杀的重要因素。”

而更多的声音则是韩信确实有谋反之意,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司马迁认为韩信勾结叛将以图谋反刘邦。

司马迁画像

不过,以上几种说法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其著作《史记志疑·卷三十二》中讲到:

“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

韩信剧照

他认为韩信的死其实是自己功高盖主而引来的杀身之祸,和谋反没有一点关系。

为此韩信谋反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而且现在所依靠的也只有史书记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之久远,人们也不知那对那错,那笔者也试着分析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借鉴的史书也只有可信度而已。所以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是何种状况。

史记

第二,韩信由一个持戟小兵一路成为大将,他是一直感恩戴德的,韩信用千金来报答漂母的一饭之恩就可以看出,韩信并不是世人所说不知报答的人,所以对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韩信谋反的证据是不成立的。

并且韩信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在领兵作战的方面甚至比项羽还要强,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他真的想要造反,在韩信被封为假齐王的时候就已经起兵谋反了,而不会等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时候在反。

在上文中已经说过,韩信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如果韩信真的有谋反之心,为何不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就将刘邦取代了呢?

韩信剧照

而且在刘邦罢免韩信兵权的时候他也乖乖交出了兵符,单单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韩信并无谋反之意。

既然没有谋反之意,那么刘邦为何要杀韩信呢?

韩信不懂得收敛锋芒,被吕后杀害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韩信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刘邦的地位,因为刘邦深知韩信的才能,他担心如果韩信领兵造反,那自己的天下一定会一分为二。为了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刘邦只好先下手为强。

至于吕雉杀害韩信之事其实背后主使就是刘邦,大家细想一下,吕雉和萧何二人将韩信诱骗进长乐宫后,没有进行审问就直接对其下手。

吕、萧剧照

吕、萧、二人如果没有皇帝的指令,想必他们不敢直接对韩信下手。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在为自己的儿子扫除障碍。

刘邦明白,假如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是根本对付不了韩信的。所以对于韩信这个人,刘邦不得不除。

而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其封地被刘邦一分为二,并且分封给了自家的亲兄弟。

既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先有功也。”——《汉书·楚元王传》

刘邦画像

其实一开始刘邦是想要把韩信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儿子。

但奈何自己的儿子都没有成年,所以刘邦无奈之下就只能封给他的同宗和兄弟。

由此可见,刘邦为了巩固刘氏一族对大汉的统治,可谓煞费苦心。

而韩信最终走到这一步也与他的性格有一定关系,韩信为人不懂世道人心,只想要自己应该得到的,他对于很多人都把握不住分寸,对于很多事又做不到当机立断,韩信只是统兵之才,所以韩信只适合领兵打仗,而他在敏感的问题上从来不知道反思。

韩信剧照

在韩信被害之时,张良为保自身不敢出手相救。

张良生平非常谨慎,他对于韩信之死不但不出手相救,就连刘邦在铲除异己的同时,他也是极少参与。

张良画像

因为他明白,开国功臣和皇帝在一起打天下的时候能亲如兄弟,然而等天下大定之后,皇帝又会第一个对他们下手。而且,皇帝杀功臣跟他们个人恩怨无关,皇帝们更多的考虑是江山的未来。

所以说即使你与皇帝的关系再好,只要你威胁到了皇帝的江山,那他照样拿你开刀,例如明朝李善长、胡惟庸等开国大臣都死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而刘邦面对如此有名气的“汉初三杰”自然想要找机会除掉,先从功高震主的韩信下手,如果张良敢出手相救,那么张良也会在刘邦的考虑范围内。

张良剧照

所以对于韩信之死,张良是既不敢救而且也不会救。

而张良是聪明人。他早就参透明明哲保身的策略,看透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张良为了让刘邦放心,他每天深居简出。不参与朝中大小事务。

直到公元前202年,张良向刘邦道出他已经有隐退的想法,他说:“自从跟了大王以后,自己也享尽了荣华富贵,这辈子已经别无所求了,现在的他只想游遍大汉的山水美景。”

结语

纵观今史,大家会发现,好像古代的武将大多都不得善终,明朝的蓝玉、汉朝的韩信、这些武将其实没有想要取代谁的意思。只是他们不懂得隐藏自己。

韩信剧照

像韩信萧何之辈,功高盖主而得不到信任,这些将领们并不懂得学张良归隐山林,而皇帝们又不了解“杯酒释军权”这种高级手段。

张良一生在为刘邦出谋划策外,更多的在考虑自己如何能从权力的中心逃离出去,这样才能明哲保身,而他也靠这一做法最终躲过了刘邦的利刃。

而韩信则不懂得人心叵测,成也萧何,便也萧何,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这两句话最终也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志疑·卷三十二》

《史记·淮阴侯列传》

《资治通鉴》

0 阅读:3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