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高、乞伏夜带刀”——五胡十六国之西秦风云

史实记录彬彬 2024-05-16 08:50:38

前文写了五胡十六国中的后凉、南凉、北凉的故事,原本以为这些“小鱼小虾”知名度不高,看的人不会很多,没想到居然篇篇爆款,还真是惊喜无处不在。

今天就再接再厉,讲讲十六国中的“不死小强”——西秦的故事。

一、乞伏鲜卑

熟悉笔者风格的朋友都知道,我在讲故事之前必先讲民族。

而本文要讲的这个西秦,就是乞伏鲜卑建立的政权。

需要注意的是,乞伏鲜卑与此前提到的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部鲜卑有所不同,倒是跟拓跋鲜卑有点类似。

拓跋鲜卑是鲜卑人与匈奴人的混血,而乞伏鲜卑则是鲜卑人与高车人的混血。

话说东汉中后期,有一支名为“如弗”的鲜卑部落从大兴安岭迁至漠北,又从漠北穿越戈壁,翻越阴山,渡过黄河,进入鄂尔多斯高原,经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一路南下。

漫漫旅途中,这支鲜卑部落与另一支名为“吐卢”的高车部落不期而遇,就此结伴而行。

在共同面对恶劣环境挣扎求生的过程中,两个分属不同民族的小部落开始互通婚姻,你侬我侬地生息繁衍,渐渐融合成了一个新的部族。

既然是新的部族就该有新的名字,恰好旅途的西边,隔着滔滔黄河有一座连绵起伏的高山,山势雄奇、气势不凡,叫作“乞伏山”,于是这个部族就此得名——“乞伏”。

而“乞伏山”其实是鲜卑语,汉语中这座山的名字叫——“贺兰山”。

顺便多说一句,所谓“高车”,也是一个与匈奴、鲜卑、柔然并列的民族大类,原本居住于贝加尔湖一带,受小冰川气候影响逐步南迁。

其中,迁入中原腹地的高车人被称为“丁零人”,比如十六国时期曾经建立翟魏政权,跟后燕战神慕容垂死磕十多年屡败屡起的翟斌、翟真、翟辽、翟钊等人就是。

后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丁零后人——隋末瓦岗寨的大当家翟让,是不是有点意外的惊喜?

而留在塞北阴山一带的则被称为“敕勒人”,比如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亲密战友,为我们语文课本贡献了苍凉豪迈《敕勒歌》的斛律金老爷子就是。

那么不消说,高人气历史偶像、北齐名将、“落雕都督”斛律光当然也是了。

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论是翟魏政权还是斛律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头铁,特别能战斗。

乞伏鲜卑显然也继承了这个优良基因,这也是日后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政权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乞伏司繁

大约在西晋建立之初,也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不久,辗转万里的乞伏鲜卑终于进入了汉民族传统疆域,开始小本经营起来。

乞伏鲜卑的第一个落脚点,是陇山以北的高平川,即今宁夏固原六盘山清水河流域。

这里在当时生态优良、水草丰美,非常适合游牧部落生活。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汉末魏晋时期南下的胡人部落着实不少,尤其是河西与陇右,胡人部落多如牛毛,所以市场竞争也极为激烈。

当时的高平川已经有一支鲜卑鹿结部捷足先登,见乞伏鲜卑不请自来,侵入了自己的“领地”,立即出兵攻打。

但乞伏鲜卑最爱的就是打仗,在首领乞伏祐邻的率领下,大破鹿结部,将其七万多户人口吞并,完成了崛起道路上的第一起并购。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时间,乞伏鲜卑在一代又一代首领的领导下,坚持“掠夺人口、武力扩张”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先后吞并鲜卑吐赖、莫侯、尉迟等部,势力范围从陇山以北逐渐向西南扩张。

到西晋末期,乞伏鲜卑已经基本控制了陇山与黄河的夹角地带,并将权力中心迁移到了苑川(今甘肃兰州榆中县)。

在苑川,乞伏鲜卑开始分封官职,出现政权化趋势,但这一进程很快就被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打断。

先是前赵灭亡西晋,再是后赵灭亡前赵,石虎率后赵大军攻入关中,又西出陇山,席卷陇右。

这一时期,陇右有名有姓的胡人部落如氐人首领苻洪、羌人首领姚弋仲等,都选择了向石虎臣服。

实力不强的乞伏鲜卑当然不敢撄其锋芒,但又不愿失去独立自主的地位,索性向北迁往无孤山(今甘肃白银靖远),进入前凉的势力范围避风头。

后赵大军继续向西渡过黄河,进攻前凉。没想到前凉不知从哪冒出个“非典型名将”谢艾,三次以少胜多击败后赵的虎狼之师,保住了河西地区,乞伏鲜卑也就在前凉羽翼的庇护下挺了过来,继续猥琐发育。

可惜好景不长,后赵亡于冉魏,冉魏亡于前燕慕容氏。

同时,前秦崛起于关中,苻坚、王猛这对十六国最强“IP”强强联手,东灭前燕,北取代地,南吞巴蜀云贵,西边自然也保不住。

前秦大军征讨陇右、河西,兵锋到处、所向披靡,前凉被前秦灭国,乞伏鲜卑与其他无数游牧部落像被沸水灌了窝的耗子,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此时的乞伏鲜卑首领乞伏司繁痛心疾首地对部下说:“我的智谋无法拒敌,德行不能抚众,如今一仗未打就分崩离析,我看咱们这家公司是保不住了。这些年我们四面出击,树敌无数,现在再投奔其他部落,人家也不会收留,我还是效仿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做法吧。”

西汉时,呼韩邪单于被哥哥郅支单于打败,率南匈奴归顺了汉朝,不但娶到了大美女王昭君,还在汉帝国支持下恢复了对匈奴的统治,是无数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偶像。

于是,乞伏司繁带着儿子乞伏国仁、乞伏乾归一起来到长安,觐见伟大的苻坚大帝,表示归顺。

司繁叹曰:“智不距敌,德不抚众,剑骑未交而本根已败,势亦难全。若奔诸部,必不我容,吾将为呼韩邪之计。”乃降于坚。——《晋书·载记·第二十五章》

乞伏司繁这一步走得很明智,他知道苻坚是真的仁义无双,这才铤而走险。换了石虎,他想必是不会这么干的。

果然,苻坚不但不羁押乞伏父子,还封乞伏司繁为前秦南单于、使持节、都督西虏诸军事、镇西将军,大手一挥,让他回苑川继续统率部众。

这使得乞伏司繁虽然名义上归顺前秦,实际仍保留了几乎完整的独立性,而且名分地位还有上升,这个便宜捡得那是相当之爽。

不过乞伏司繁也很识时务,没有再四处兼并,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抚慰部众、凝聚人心上,效果也很不错,史书称其“甚有威惠”。

公元376年,也即是淝水之战前七年,乞伏司繁去世,长子乞伏国仁继位,乞伏鲜卑也即将迈上新的台阶。

三、“浑水摸鱼”的乞伏国仁

“倏地人影一闪,苻融身前已多出一个身形高瘦,形相怪异的人。

他瘦得像个活骷髅的脸孔没有半点活气,死鱼般的眼睛更似没有焦点,却能令人打心底生出寒意。

秃发乌孤和沮渠蒙逊同时露出敬畏的神色,苻融精神一振道:“国仁是否有新发现?”

来者竟是威名在鲜卑族内仅次于慕容垂的高手乞伏国仁。”——《边荒传说》

以上这段,是黄易先生《边荒传说》里乞伏国仁第一次登场时的描写,我读初中时看得如醉如痴,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大量十六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不过后来看了正史才知道,淝水之战时,沮渠蒙逊还只是河西走廊上一个纵酒放荡的小牧民,绝不可能与苻融、秃发乌孤、慕容垂这些大人物在一起。

而乞伏国仁更压根就没有赶到淮河前线。

史书记载,苻坚发动百万大军进攻东晋时,的确是封乞伏国仁为前将军,“领先锋骑”。

当时前秦五虎上将中,王猛、邓羌、杨安都已死去,吕光又远征西域,唯有张蚝随驾出征。

而张蚝当时军职也只是后将军,至于慕容垂和姚苌这两个日后的“反骨仔”,当时一个是冠军将军,一个是龙骧将军,都位列乞伏国仁之后,可见苻坚对乞伏国仁的军事能力相当肯定。

但乞伏国仁这个“前部正印先锋官”居然走到半路就打道回府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就在淝水之战前,乞伏鲜卑突然发生叛乱,乞伏国仁的叔叔乞伏步颓率领部众揭竿而起,造了前秦的反。

于是苻坚下旨,命乞伏国仁率领本部人马回苑川讨伐叛乱,乞伏国仁因此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说明这是乞伏国仁玩的花招,但我个人认为这里面绝对有猫腻。

因为乞伏国仁一回师,乞伏步颓立马放下武器,远道来迎,而且大摆宴席,开起了party。

要说这不是事先商量好的,谁信?

而乞伏国仁更是当众放出豪言:“苻坚妄称帝号,天下九州占据其八尤不知足,一昧穷兵黩武,搞得天怒人怨。所谓物极必反,我认为他这次攻晋必败无疑!届时天下大乱,我愿与诸君共勉,成就一方霸业!”

于是乞伏鲜卑故态复萌,恢复攻掠本性,大肆兼并周边部落,声势大振。

果然不出乞伏国仁所料,苻坚在淝水一败涂地,狼狈逃回长安。

紧接着慕容垂、慕容泓、慕容冲、姚苌、拓跋珪、秃发乌孤尽皆反叛,前秦帝国分崩离析,北中国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很快,苻坚被姚苌缢杀,天下为之震动。

消息传到苑川,乞伏国仁不无感慨地对左右人说:“苻坚那么伟大的人居然也会死于宵小之手,这难道就是天意吗?可见人生在世绝不能躺平,那样会被时代抛弃,必须抓住机会,趁势而起,才是豪杰所为!我们在陇右经营了百年,如今也该出头了!”

“苻氏以高世之姿困于乌合之众,天也。夫守常迷运,先达耻之;见机而作,英豪之举。吾藉累世之资,岂可睹时运而不作乎!”——《晋书·载记·第二十五章》

于是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国号为“秦”。

由于他这个小小秦国地处陇山以西,后人为了将其与苻氏前秦、姚氏后秦相区别,称其为“西秦”。

此时的西秦,一共只有十几座城池,部众不过十万,在当时只能算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

但乱世创业,能打就是最大的资本。

乞伏国仁率领鲜卑铁骑四面出击,先后击败鲜卑匹兰、密贵、裕苟、提伦、没奕于等部,以及南安(今甘肃定西陇西县)羌人部落,战无不胜,以战养战,领土、人口、兵力像滚雪球般迅速膨胀。

当时苻坚的堂侄苻登盘踞在陇右的上邽(今甘肃天水),继续高举前秦旗帜,与后秦皇帝姚苌揪着胡子互殴不休,没功夫理会身后的乞伏鲜卑,就册封乞伏国仁为前秦的苑川王。

乞伏国仁此时的实力未必在苻登之下,但还是接受了苻登的册封,毕竟他仍是前秦名义上的臣子,再加上有苻登在东边挡住来自关中的威胁,他可以尽情扩张。

此后三年,乞伏国仁打着前秦苑川王的旗号,看谁不顺眼就灭谁,一度甚至挖到了苻登的墙角——平襄(今甘肃定西通渭县),算是乱中取利、浑水摸鱼的典范。

三年后,即公元388年,乞伏国仁去世,弟弟乞伏乾归继位,西秦也即将迎来高速发展和灭国危机。

四、“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乞伏乾归

乞伏乾归,史书记载其雄武英杰,胸怀广大,是个很有能力和魄力的人。

乞伏国仁去世时,其子乞伏公府年纪幼小,无法胜任国主的重任,所以众人一致推举乞伏乾归继位。

至于乞伏乾归自己有没有私下串联,大搞非组织活动,就不得而知了。

(一)迁都金城

乞伏乾归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将都城由苑川迁往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固区),这是西秦进一步明确国家发展战略的表现。

金城地处黄河南岸渡口,由此渡河,向北翻越乌鞘岭可进入河西走廊,通往西域;向西沿湟水河谷而上,可抵青海湖;向南可进入洮河流域,直抵古河州治所枹罕(今甘肃临夏)。

以上三个方向分别对应了三处适宜游牧民族发展的风水宝地——武威绿洲、河湟谷地、甘南草原。

这也可以看作是乞伏乾归坚持游牧民族传统,拒绝向农耕文明转变的表现。

至于这个决策是否正确,后文再讲。

(二)席卷陇右

却说乞伏乾归军事能力果然不是盖的,在对周边的羌族、鲜卑族、卢水胡族部落的交战中无往不利、战无不胜,那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陇右花”。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是将游荡在洮河流域的吐谷浑击败,迫使吐谷浑大人视连向西秦臣服纳贡,并远走青海湖以西;

二是大破河西霸主、后凉天王吕光派来的大将吕宝,歼灭后凉军万余人。

这两战使乞伏乾归威名大振,连乞伏乾归的“上级领导”、前秦皇帝苻登都对他刮目相看,半拉拢、半巴结地加封乞伏乾归为假黄钺、都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左丞相、大将军、河南王, 领秦、梁、益、凉、沙五州牧,加九锡,并把自己的妹妹东平长公主嫁给了乞伏乾归。

当然,这份赏赐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含金量”并不高,除了东平长公主还算货真价实外,其他什么假黄钺、加九锡都属于“口惠而实不至”。

尤其搞笑的是,除了秦州是苻登的地盘,其他如梁州是氐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地盘,益州是东晋的地盘,凉州、沙洲是后凉吕光的地盘,苻登完全是“慷他人之慨”。

但乞伏乾归也不计较,他知道,大舅哥苻登如今的日子也很不好过。

前些年苻登与姚苌互撕,虽然战场上胜多败少,但由于不善内政,打来打去还是打不开局面。

后来姚苌死去,年轻有为的姚兴继位,苻登就渐渐落了下风。

公元394年,苻登孤注一掷,率全部主力攻入关中,却在始平(今陕西西安鄠邑hù yì区)被后秦军击败,仓皇逃入陇山。

后秦姚兴亲自率军断其归路,将苻登包围,一时攻势如潮。

苻登危在旦夕,只得向妹夫乞伏乾归摇铃求救。

乞伏乾归也很仗义,火速派出两万骑兵增援苻登。可惜行至途中,已传来苻登被姚兴击败斩杀的消息,西秦骑兵只得半途撤回。

但这也为将来姚兴找乞伏乾归晦气埋下了伏笔。

后秦消灭前秦后,姚兴并没有趁胜出兵陇右,而是撤回关中大搞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陇右一时成了无主之地。

从名义上说,乞伏乾归是苻登的小弟,苻登死了,陇右理应归乞伏乾归所有。

但乱世哪有道理可讲?梁州(今甘肃陇南和陕西汉中一带)的仇池国国主杨定率四万步骑北上,打算趁虚而入,侵占陇右。

仇池杨氏也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比较头铁的割据政权,前秦名将杨安、后世北魏名将杨大眼都出自这一族,战斗力不容小觑。

乞伏乾归对手下众将说:“杨氏虽然勇猛,但暴虐无道,只知道炫耀武力,必将玩火自焚!如今他来陇右,这是上天送给我的一份大礼呀!”就派堂弟乞伏轲殚和亲弟弟乞伏益州领兵阻击。

西秦军与仇池军在上邽(今甘肃天水)展开激战,两个西部“小强”比试谁更头铁,最后还是鲜卑铁骑更胜一筹,大破仇池山地特种兵,阵斩一万七千级,连骁勇过人的仇池国主杨定都当场阵亡。

西秦由此进占陇南,将整个陇右和四川西北部收入了囊中。

(三)击败吕光

此时的西秦俨然也成了一方霸主,坐上了天下赌局的牌桌。

当然,相对后秦、北魏、东晋这种VIP级别的大赌客,他的筹码还不多。

这一时期,西秦阵营里聚集了一大批汉族、羌族、卢水胡族的文武人才,乞伏乾归仿照魏晋官制选贤任能、量才任用,朝野上下倒也齐心协力,欣欣向荣。

但就在这时,一个严峻的挑战向西秦逼近——公元397年,河西霸主、后凉天王吕光率军十万,来攻西秦。

吕光本是前秦名将,淝水之战前奉苻坚之命远征西域,回来后听说苻坚已经战败,关中一片大乱,就原地稍息,割据凉州,建立了后凉。

几年前,吕光曾派吕宝征伐西秦,结果被乞伏乾归打得全军覆没,吕宝战死。

当时吕光就想亲自来找回场子,但由于后院失火,连续发生内部叛乱,吕光忙于平叛,西秦的事就耽误了下来(详见)。

这些年西秦在黄河以南闹腾得越来越厉害,甚至将触角延伸到黄河以北,侵入后凉的河湟谷地,吕光哪里能忍,这才决定好好教训教训这伙鲜卑蛮子。

听说吕光亲来,乞伏乾归要说不紧张那是假的,不仅向吕光卑辞求和,还将自己的儿子乞伏敕勃送去作为人质。

但吕光却不依不饶,依然挥军南下,将西秦在黄河以北的城池全部攻克,大有不灭西秦誓不罢休的气势。

西秦军连战连败,局面十分不利,很多人劝乞伏乾归放弃金城,东入关中去投奔后秦。

形势越是危急,越激发出乞伏乾归的“青皮”本性,他向众人怒喝:“曹孟德在官渡大败袁本初,陆伯言在猇亭重创刘玄德,靠的不就是计谋吗?吕光兵力虽强,但远道而来,强弩之末有什么好怕?”

众人面面相觑,说:“您说的那都是理论,到底有什么计谋呢?”

乞伏乾归这才说:“吕光的前锋吕延是他的亲弟弟,为人骄狂愚蠢,与其他诸军又相隔甚远。我们可以示弱诱敌,将其一举歼灭,吕光必不战自退!”

众人被他自信感染,一齐拜倒道:“大王英明,我等不及!”

乞伏乾归命人四处散播他将东逃关中的消息,吕延听说后果然信以为真,也不请示吕光就渡过黄河,奋起直追,结果一头扎进了乞伏乾归的伏击圈,被西秦军四面合围,全军覆没,吕延也战死当场。

吕光听说后大惊失色,对他来说,此战的目的本就是将西秦驱逐出河西,并没有进军陇右的意图,因为一旦进入陇右就很容易和实力强大的后秦发生冲突,这是吕光不愿意看到的。

如今吕延战死,前锋团灭,后凉军士气一蹶不振,吕光也只得罢兵撤回了武威。

至于此后吕光为了泄愤,杀了吕延的两位副将沮渠罗仇、沮渠麹粥,引发沮渠蒙逊叛乱,从而建立北凉,那又是另一段传奇了(详见)。

度过危机,按说西秦应该稍作休整喘口气了,可乞伏乾归的字典里没有“休息”二字。

这次吕光来攻,西秦前期溃不成军、异常狼狈,本已臣服西秦的吐谷浑就觉得机会来了,又悄悄地杀回了洮河流域,占领了度周川(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一带。

吕光撤军后,乞伏乾归衣不解甲、马不解鞍,立即率两万骑兵长途奔袭,在度周川大破吐谷浑大人视罴。

视罴见势不妙,再次向西夺路狂奔,又连番遣使谢罪,贡献财物,并将儿子送给乞伏乾归当人质,乞伏乾归这才班师凯旋。

这不禁使我的脑海里莫名其妙地冒出几句唐诗: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当然,这首诗是王昌龄歌颂唐军将士击败来犯的吐谷浑,跟乞伏乾归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这种瀚海阑干、飞沙走石中,红旗漫卷、号角震天、骑兵疾驰、闪击破敌的意境,也差相仿佛吧。

(四)天意灭国

搞定了“鸡贼”的吐谷浑,乞伏乾归这才打算好好休整一下。

经过深思熟虑,乞伏乾归决定将西秦国都由金城迁回苑川。

这是乞伏乾归出于当时“国际形势”变化作出的决定。

自从吕光在陇右遭到乞伏乾归重挫,回到武威后更加糊涂昏聩,昏招迭出,后凉政局激烈动荡,国势日衰。

于是,后凉境内的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和秃发鲜卑首领秃发乌孤趁势而起,几乎同一时间反叛后凉,分别建立了北凉和南凉。

而第二年,北凉敦煌太守、汉人李暠又自立门户,建立了西凉。

如此一来,河西地区进入“四凉”并立阶段。

从感情上说,南凉、北凉、西凉都要感谢西秦,如果不是乞伏乾归一招“兔子蹬鹰”干翻了后凉,他们也未必有机会出头。

“四凉”之中,南凉与西秦地缘相邻,分踞黄河南北;血缘最近,都属于鲜卑民族范畴。

南凉国主秃发乌孤为了专心对付后凉,就主动向西秦示好,并提出和亲建议,把弟弟秃发傉檀的女儿嫁给了乞伏乾归的儿子乞伏炽磐,西秦与南凉结成了友好国家。

这样一来,西秦的北面暂时没有了威胁,而东边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关中的后秦此时已夺取洛阳,虎踞中原,国势如日中天。为了应对后秦的威胁,乞伏乾归这才将都城迁回东南方向的苑川。

所以为什么十六国时期的文章难写,就是因为这一时期政权林立,多条线索同时发展,且又相互纠缠、相互影响。

加上人名古里古怪,地名佶屈聱牙,写的人费心费力,看的人晕头晕脑,使作者和读者都对这段历史视如畏途。

闲话少叙,公元400元,后秦终于来了。

前文说过,西秦本是前秦的小弟,前秦被后秦灭亡时,乞伏乾归还一度想增援前秦,所以这些年西秦与后秦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后秦皇帝姚兴文韬武略,是十六国中仅次于苻坚的明君圣主,在他的治理下,这些年后秦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内政、外交、国防硕果累累。

夺取中原后,后秦开始用兵西北,首当其冲的就是西秦。

是年八月,后秦大将姚硕德率大军沿渭水西上,攻入陇右,进抵南安(今甘肃定西陇西县三台)。

对西秦来说,后秦是远比后凉更强大的对手,但一向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乞伏乾归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率军驰赴陇西(今甘肃定西陇西县)迎敌。

这时,乞伏乾归探听到一个重要情报:后秦皇帝姚兴亲率精锐骑兵随后潜行,伺机发动奇袭。

乞伏乾归对这一情报高度重视,立即进行全军动员,并制定了一个庞大的作战计划。

他对众将说:“我们建国以来,屡败强敌,具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荣传统。如今姚兴大举来犯,兵力强盛,我们必须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姚兴以步兵为主,我军以骑兵为主,应将其诱至平地,设伏围歼。只要击败姚兴,关中必将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大家有没有信心?”

“吾自开建以来,屡摧勍敌。今姚兴军势甚盛,山川阻狭,宜引师平川而击之。卿等戮力勉 之,若枭翦姚兴,关中之地尽吾有也!”————《晋书·载记·第二十五章》

西秦全军振奋,斗志高涨。

乞伏乾归的作战部署是:大将慕容允率中军两万埋伏在柏阳堡,大将罗敦率外军四万埋伏在侯辰谷,形成伏击圈。

自己则亲身犯险,率数千军作为诱饵进行诱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西秦的中军指的就是由乞伏鲜卑组成的嫡系部队,而外军则是被西秦征服的异族部队,这六万人应该就是西秦当时所能集结的全部兵力。

别看人数不多,以西秦军这么多年出生入死、无日不战的德性,如果一切顺利,乞伏乾归极有可能再度得手、再创辉煌。

可惜,不信天、不信命的乞伏乾归这次终究被老天爷狠狠“摆了一道”。

就在乞伏乾归诱敌成功,撤往伏击圈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白昼竟变成了黑夜。

可怜的乞伏乾归完全迷失方向,竟退入了外围伏击大军阵中,这等于自己带路把敌人带到了自己主力的侧翼薄弱位置。

后秦军趁机发起猛攻,西秦军措手不及,顿时大败,六万大军土崩瓦解。

其实陇山地区处于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气候条件确实异常复杂,比如后世的宇文泰在固原起兵时,就曾六月飞雪,雪深没膝。

又比如2021年5月22日,甘肃白银市举办的国际山地马拉松比赛时,也曾突然遭遇寒流,气温急剧降低,导致21名马拉松选手被活活冻死,成为现代体育赛事最大的灾难。

所以,乞伏乾归遭遇这场遮天蔽日的大风沙,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委身事秦

大军溃散后,乞伏乾归狼狈逃回苑川,随即又逃到金城。但后秦军紧追不放,乞伏乾归兵败如山倒,只得逃往盟友南凉避难。

此时南凉开国之主秃发乌孤已死,二弟秃发利鹿孤继位,他派三弟,也即是乞伏乾归的儿女亲家秃发傉檀前来迎接,将乞伏乾归安置在晋兴(今青海海东民和县)居住。

秃发利鹿孤对乞伏乾归的性格脾气知之甚详,知道这个人野性难驯,必不肯久居人下,一度也起了杀心,幸亏秃发傉檀极力劝阻,这才打消念头,但仍命军士对乞伏乾归一家严密监视。

与此同时,后秦军灭亡西秦后继续向西挺进,兵锋直指河西。

南凉向来识时务,第一时间就向后秦上表称臣,这就令乞伏乾归异常不安起来。

如果姚兴向南凉索要自己这个逃亡的战犯,南凉会为了自己得罪强大的后秦吗?肯定不会。

那与其被关入囚车押往长安,还不如主动前往长安请罪,姚兴是仁义君子,对主动投降者想必不会过分为难。

但主动投奔后秦就意味着背叛南凉,秃发利鹿孤绝不会放自己逃脱,于是,乞伏乾归心生一计,他向秃发利鹿孤传话,说想和全家迁往西平(今青海西宁)居住。

西平位于南凉都城乐都(今青海海东乐都区)以西,与长安背道而驰,秃发利鹿孤压根没想到这是乞伏乾归声西走东之计,就欣然同意,并放松了对乞伏乾归的监视。

乞伏乾归瞅准机会,丢下妻儿老小,单人独骑就逃往了长安。

这一幕,与三十年前他的父亲乞伏司繁走投无路投奔苻坚何其相似,只不过当时乞伏司繁还带着乞伏国仁和乞伏乾归两个儿子,而乞伏乾归却将自己的儿子乞伏炽磐丢在了南凉。

姚兴见乞伏乾归来降,也大感意外,但他事事以苻坚为楷模,对主动归降的人从来都是礼遇有加,也就效仿苻坚当年对乞伏司繁的做法,封乞伏乾归为后秦使持节、都督河南诸军事、镇远将军、河州刺史、归义侯,大手一挥,让他回了苑川。

我们很多人读史,总会说某某某心慈手软、谁谁谁妇人之仁,该杀的不杀,不该杀的乱杀。其实这都是上帝视角、事后诸葛亮的心态。

在没有背叛之前,你怎么知道这个人该不该杀呢?像什么“鹰视狼顾”、“脑后反骨”那都是小说笔法,现实中谁看得出来?

尤其是像乞伏乾归这种外族领袖,如何对待他们的归附,其实是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题,绝不是一杀了之、一关了之就能解决的。

我在每篇文章里几乎都提到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问题。

如何对待归降者只是表象,如何对待民族问题才是本质。

如果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点,对被征服者大肆屠杀,那结局必然是不得人心,反抗不断,任你有通天的本事,也要消耗在无休止的平叛战争中,最终国力衰败,军力耗尽,完蛋了事。比如石虎、冉闵、刘裕、赫连勃勃都是如此。

如果坚持“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如赤子”的心态,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宽容仁爱,但缺乏具体、系统、可操作的民族融合政策,也终究有一天要养虎遗患,惨遭反噬。比如苻坚、姚兴就是。

不要说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人,就是我们现代人,带着《资治通鉴》、《晋书》、《十六国春秋》穿越到那个时代,也未必能理清头绪,作出正确的判断。

又扯远了,说回乞伏乾归。

回到苑川后,王爵是不能用了,乞伏乾归就老老实实当起了后秦的归义侯。

不过他在陇右威望极高,很快旧日部族都纷纷赶来归附,元气开始慢慢恢复。

而他的儿子乞伏炽磐也历尽艰险从西平逃了回来,父子重聚,别有一番伤感。

这一时期,乞伏乾归安心在姚兴老板手下打工,他没有偷懒耍滑,而是重新跨上战马,为姚兴东征西讨,屡建奇功。

先是帮助后秦远征武威,攻灭河西霸主后凉。又讨伐不服后秦管辖的滋川(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人和死灰复燃的仇池杨氏。

特别是“鸡贼”的吐谷浑看到西秦灭亡,以为又有了机会,再次大举入侵洮河流域。

乞伏乾归奉姚兴之命前往征讨,第三次击败吐谷浑,俘虏万余人,吐谷浑不得不再次踏上亡命西逃之路。

“乞伏乾归”大名彻底成为吐谷浑全族上下挥之不去的“梦魇”。

姚兴见乞伏乾归如此神勇,暗自盘点了一下,貌似整个后秦也找不出一个能与乞伏乾归平手相斗的将领,就起了忌惮之心。

趁乞伏乾归入朝觐见的机会,姚兴下旨,命乞伏乾归为主客尚书,留在后秦的中央工作。

但乞伏鲜卑数万部众终不能无人管辖,姚兴于是任命乞伏炽磐镇守苑川,继续统御旧部。

(六)趁乱复国

这一时期,天下的局面是:

北魏攻取了后燕大部分领土,称霸华北平原;后燕范阳王慕容德远走青州,在泰山以东建立了南燕;后燕只剩下辽东一隅之地,苟延残喘。

南边的东晋在收获淝水之战的胜利后,一度出现了短暂的兴盛,但随着谢安、谢玄、桓冲等名臣的逝去,权力落入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手中,朝政日渐混乱。

而占据荆州的桓氏军事集团新一代掌门人桓玄野心勃勃,正积极酝酿叛乱,准备攻入建康,谋朝篡位。

西边的后秦皇帝姚兴在攻灭西秦、后凉,屈服南凉、北凉、西凉后志得意满,与北魏在河东(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争雄,秦魏爆发柴壁之战。

可惜“关中骏马”不敌“塞上野狼”,姚兴败于拓跋珪之手,后秦国力开始由盛转衰。

更要命的是,原本被北魏攻灭的铁弗匈奴小王子赫连勃勃投奔后秦后又背叛后秦,在关中以北的朔方、北地、上郡等地建立胡夏政权,并连续重创后秦大军,使后秦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断崖式下跌。

就在姚兴被赫连勃勃搞得焦头烂额之际,留守苑川的乞伏炽磐暗中出兵,进占河州重镇枹罕(今甘肃临夏),并秘密派人赴长安向父亲通报消息。

乞伏乾归趁赫连勃勃骚扰关中造成混乱之际逃出长安,回到苑川,父子再度相逢,自然又有一番感慨。

此后乞伏乾归父子分工,由乞伏炽磐镇守苑川故地,自己则前往枹罕,全力开拓经营洮河中上游。

而姚兴受困于凌厉剽悍的赫连勃勃,对乞伏父子的折腾也只能有心无力,听之任之。

公元408年,乞伏乾归在部众推举下自称“秦王”,西秦再度复国,乞伏乾归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国后又亲手复国的君王。

复国后的乞伏鲜卑继续展现“掠夺、扩张”本性,不但向西继续殴打昔日的手下败将吐谷浑,更向北与昔日盟友兼亲家南凉大打出手,还向东趁后秦虚弱重新席卷陇右,鲜卑铁骑依旧战无不胜、所向无敌。

复国不到两年,西秦的疆域就迅猛扩张,东至略阳(今陕西汉中略阳县)、西到白土城(今青海海东民和县中川乡),南到赤水(今青海海南兴海县),北到度坚山(今甘肃白银靖远县),不仅尽复当年故土,而且更胜往昔,成为横跨洮河、大夏河、黄河、湟水的西部大国。

可惜,老天爷最看不得乞伏乾归得意,就在他大展拳脚、再创辉煌之际,强行对他的人生按下了终止键。

公元412年,乞伏国仁之子,也即是乞伏乾归的侄子乞伏公府发动叛乱,将亲叔叔乞伏乾归杀死。

这当然很好理解,当年乞伏乾归趁侄子乞伏公府年幼,继承或者说窃取了哥哥乞伏国仁的位置,这一干就是二十四年。

而此时乞伏公府已经长大成人,希望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王座也是人之常情。

而乞伏乾归也许是心中有愧,这些年对这个侄子相当不错,一直对他委以重任,视同亲生,这才被乞伏公府一击得手。

总之,乞伏乾归这个“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的“乱世铜豌豆”,终究还是奈何不了命运,在经历了灭国、复国的大起大落后,彻底饮恨西北,撒手人寰。

五、“叱咤风云”的乞伏炽磐

乞伏乾归在枹罕遇刺的消息传到苑川,太子乞伏炽磐惊怒交加,立即率军进攻乞伏公府。乞伏公府不敌,放弃枹罕亡命而逃。

乞伏炽磐紧追不舍,终于将乞伏公府及其四子全部擒获,并处以车裂极刑,这才继承父亲王位,成为西秦第三位国主。

(一)攻灭南凉

乞伏炽磐,史书记载其勇猛刚毅、临机决断、擅长谋略,军事能力还在乞伏乾归之上。他在位十六年,把乞伏鲜卑“打仗和掳掠”的本性发扬到了极致。

当时河西地区的局面又有所变化,首先是乞伏炽磐的老丈人、南凉国主秃发傉檀通过巧取豪夺,从后秦皇帝姚兴手中得到了武威,成为继后凉之后的河西第二届“武林盟主”。

此时的南凉实力强劲,乞伏炽磐掂量一番,觉得与其硬拼没有十足把握,就转头去殴打青藏高原上阴魂不散的吐谷浑。

上位不过两年,乞伏炽磐就发动了五次对吐谷浑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每次都大获全胜,掳掠到大量人口和牲畜,使西秦的国力持续增长。

最远的一次长柳川(青海海北海晏县尕海湖)之战甚至已经深入到洮河源头,进入青藏高原腹地,这一战就俘获到男女二万八千,牛羊不计其数。

对游牧民族来说,战争就是最快、最好的发展方式,他们不需要将农夫转化为士兵,不需要筹备大量的粮草辎重,没有农忙农闲之分,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唯一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能征善战的领袖,而乞伏炽磐就是。

但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乞伏炽磐虽然频繁西征,却始终对黄河以北被南凉牢牢占据的河湟谷地垂涎三尺,念念不忘。

公元414年,西秦的机会来了。

南凉在占据武威后确实进入了昙花一现的鼎盛时期,但却由此遭到胡夏与北凉的东西夹击,连遭重挫,损兵折将,南凉国主秃发傉檀无奈只得放弃武威,退回故都乐都。

为了恢复元气,秃发傉檀决定西征青海湖以西的鲜卑乙弗部,让太子秃发武台留守乐都。

消息传到枹罕,乞伏炽磐拔剑而起,高声道:“可以行矣!”立即亲率两万精骑北渡黄河,疾行五百里,闪击乐都。

其实,秃发傉檀临走前曾提醒秃发武台要小心自己的妹夫、南面的乞伏炽磐,再三叮嘱他只要守住乐都一月,自己就可以回师。

但秃发武台听信小人谗言,让南凉的汉族军队驻守城外当炮灰,秃发鲜卑本族军队龟缩城内保存实力,造成汉人离心离德、军心涣散,结果仅仅只守了十天,乐都就被乞伏炽磐攻破,全城男女老幼沦为俘虏。

南凉的西征军虽然大获全胜,但听闻乐都被西秦攻破,立时军心大乱,土崩瓦解。

秃发傉檀仰天长叹,只得独自来向女婿乞伏炽磐投降,曾经煊赫一时的南凉就此灭亡。

西秦由此将国境线北推至祁连山南麓,国势达到巅峰。

大唐名相、《晋书》作者房玄龄对此发出感慨:“乞伏炽磐,叱咤风云,见机而动,驾驭英豪,每每出奇制胜,所以向西征服吐谷浑,向北夺取乐都,短短数年时间,将国势推向巅峰。历览乞伏炽磐的所作所为,虽然是胡虏行径,也可以算盗亦有道吧!”

这就是成语“叱咤风云”的由来。

“炽磐叱咤风云,见机而动,牢笼俊杰,决胜多奇,故能命将掩浇河之酋,临戎袭乐都之地,不盈数载,遂隆伪业。览其遗迹,盗亦有道乎!”——《晋书·载记·第二十五章》

其实我个人觉得,乞伏炽磐的武功虽强,但也未必比他老子强过多少,灭亡南凉主要还是乘虚而入、落井下石,似乎当不起“叱咤风云”这么高的评价。

那房玄龄老爷子为什么如此推崇乞伏炽磐呢?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唐朝当时的主要外敌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民族,双方在临夏、临洮、陇西一线连年交战、反复拉锯,给唐朝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胡马,

不敢过临洮!”

这首青海民谣就是歌颂唐朝大将哥舒翰在河州抗击吐蕃的英雄事迹。

而两百年前,乞伏炽磐正是以临夏为基地,多次西征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且大获成功(当然,吐蕃和吐谷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

这也许才是房老爷子不自禁地产生了代入感,从而给予乞伏炽磐高度评价的真实原因吧。

(二)儿女情仇

西秦的历史其实远不如南凉、北凉那么摇曳多姿、丰富多彩,什么政治改革、内政外交、文化教育一概没有,除了打仗就是打仗,是十六国中最激进、最典型的军国主义。

但在“叱咤风云”的乞伏炽磐身上,却有一段流传后世的儿女情仇大戏,正好讲讲,冲淡一下西秦压抑凝重的铁血氛围。

前文说过,西秦建国之初就和同属鲜卑的南凉结成战略同盟,英俊年少的西秦王子乞伏炽磐迎娶了美丽动人的南凉公主秃发氏,一对璧人琴瑟相和、举案齐眉,感情相当融洽。

电视剧《东宫》剧照

后来西秦被后秦灭国,乞伏乾归带着全家老小投奔南凉,后来又独自逃走,投奔了后秦。

南凉国主秃发利鹿孤大怒,当时就要杀乞伏炽磐,还好秃发傉檀再三为女婿求情,亡国太子乞伏炽磐才得以活命。

后来乞伏炽磐也打算逃离南凉去投奔父亲,结果被追兵抓了回来。秃发利鹿孤又要杀他,还是“中国好岳父”秃发傉檀以人格担保,救下了这个不省心的女婿。

而这一时期,秃发公主为了安慰国破家亡的丈夫,对他不离不弃,极尽温柔。

可惜乞伏家的男人永远如草原上不羁的野马,来去如风,野性难驯。乞伏炽磐锲而不舍地再次出逃,终于成功投奔长安,上演了一出“爸爸去哪了”的大型真人秀。

再后来乞伏乾归重建西秦,册封乞伏炽磐为太子,而这时秃发傉檀也当上了南凉第三任国主。心疼女儿的他不计前嫌,派人将女儿送往西秦,让乞伏炽磐小两口得以鸳梦重温、破镜重圆。

乞伏炽磐对秃发氏感情很深,但征服的欲望更强,趁秃发傉檀远征之际竟一举灭亡了南凉。

秃发傉檀向他投降后,乞伏炽磐担心南凉会像西秦一样死灰复燃,干脆毒死了曾经多次庇护自己的岳父大人,真是心肠狠辣、毒如蛇蝎。

但另一方面,乞伏炽磐也因此对自己的王后秃发氏更加愧疚,也更加宠爱,包括对自己的大舅哥秃发武台也还不错。

可是从秃发傉檀此前的行为可知,他是一个极为慈爱的父亲,他的死令秃发王后伤心欲绝,更对恩将仇报的丈夫产生了强烈的恨意。

这时,北凉国主、素有“精灵鬼”之称的沮渠蒙逊虽远在千里之外却敏锐地嗅到了这一机会,他立即命人潜入西秦,找到秃发武台,怂恿他和妹妹联手发动政变,刺杀乞伏炽磐。

秃发兄妹于是经常私下谋划政变细节,同时找来了另一个妹妹小秃发氏一同谋划。

小秃发氏是西秦攻灭南凉时被擒住的,乞伏炽磐将她也纳为了左夫人。

可惜这位小秃发氏却丝毫没有哥哥、姐姐对父亲的感情,甚至把这当成自己争宠上位的良机,转头就出卖了二人。

乞伏炽磐在小秃发氏口中知道了政变计划,勃然大怒,立即将秃发武台和秃发王后处死。

秃发傉檀之死也,蒙逊遣人诱其子虎台,许以借兵报其父仇,后密与虎台谋弑炽磐。后妹为左夫人,知其谋而告之,炽磐杀后及虎台。——《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

可怜的秃发王后就这样死在了自己曾经深爱又痛恨的男人手里。

而小秃发氏也没有如愿上位,乞伏炽磐在此后的岁月中再也没有册立王后。

也许在他心里,秃发氏终究还是无可取代的吧?

六、曲终人散

此后的中国仿佛大浪淘沙,走势逐渐趋向明朗。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死后,明元帝拓跋嗣继位,除了北击柔然,没有什么大型军事行动,主要处于休养生息、苦练内功状态。

东晋则是刘裕异军突起,平定荆州桓玄,攻灭慕容南燕,又北伐关中,灭亡后秦,然后回转建康,逼迫晋帝退位,登基称帝,建立刘宋,中国开始进入南北朝时代。

而胡夏铁骑浩荡南下,趁王镇恶、沈田子火并,全歼东晋留守长安的北伐军团,赫连勃勃最终夺取关中。

再看大西北赛区,西秦灭亡南凉后,北凉也灭亡了西凉,曾经的河西“五小强”最终演变成西秦与北凉争雄的局面。

但乞伏炽磐与沮渠蒙逊两人能力平分秋色,水平半斤八两,虽然连年激战却谁都奈何不了谁,最后只能听凭老天爷裁决。

而老天爷显然站在了北凉一边,他给了沮渠蒙逊更长的寿命,却对乞伏炽磐不太待见。

公元427年或428年,乞伏炽磐去世,在位十五或十六年,于是,西秦的末日来临了。

乞伏炽磐死后,太子乞伏暮末继位,成为西秦第四代国主。

游牧民族最大的倚仗就是能征善战的领袖,可惜乞伏暮末不是。

而且这位仁兄的名字真是天下一绝,完美锲合了“日暮途穷”、“末代君王”的含义,上位之后内政昏乱、叛乱四起,西秦国力迅速缩水。

沮渠蒙逊突然换了个完全不在同一级别的对手,哪里还会客气,连续向西秦发动战争,乞伏暮末毫无还手之力,被打得“哭爹喊妈”。

这可不是我乱打比方,西秦真的是有“爹妈”的,那就是北魏。早在几年前,北凉和西秦就都已向北魏上表称臣。

乞伏暮末承受不住沮渠蒙逊的霸凌,派人向北魏哭诉,请求“社会大哥”主持公道。

此时北魏已是第三任皇帝拓跋焘在位(几乎同时,刘宋第三任皇帝刘义隆也已继位),作为北凉和西秦共同的宗主国,拓跋焘也不好明显偏袒一方,就很大方地把平凉郡和安定郡划给西秦,让乞伏暮末搬家,离北凉那个“不良大叔”远一点。

乞伏暮末果然“很傻很天真”,居然鬼迷心窍真的一把火烧了都城枹罕,拖家带口就沿着陇山南下,准备奔赴“美丽新世界”。

但这真是一个“焉儿坏”至极的主意,因为平凉郡(今宁夏固原)和安定郡(今甘肃平凉)根本不是北魏的领土,而是胡夏的地盘。

结果就悲剧了。

赫连勃勃死后,拓跋焘连续发动对胡夏的大规模战争,不仅攻破了胡夏国都统万城,还攻克了长安,将胡夏赶到了陇山东麓的一小块区域。

但胡夏比西秦、北凉可头铁得多,始终坚持战斗,誓死不向北魏屈服。

此时的胡夏国主是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定,他听说乞伏暮末准备“乔迁新居”到自己的地盘,鼻子差点没气歪:“当我“大夏龙雀”是活死人么?”就从陇山出兵,在南安堵住了西秦这伙“搬迁移民团”。

乞伏暮末被胡夏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连遭败绩,只得困守南安。

要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乞伏暮末大搬家时,金银财帛没少带,粮食却少得可怜,几万人在南安城里坐吃山空,粮食断绝,竟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

看官须知,这几万人都是乞伏鲜卑的嫡系族人,至亲骨肉,沦落到这个地步,想必乞伏司繁、乞伏国仁、乞伏乾归、乞伏炽磐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在天有灵,恐怕要气得活过来再死一次了。

公元431年正月,就在西秦第一次亡国的南安,山穷水尽的乞伏暮末出城向赫连定投降,历史果然是惊人的巧合。

而赫连定可不是仁慈的姚兴,他完美继承了父亲赫连勃勃的残忍,一声令下,将以乞伏暮末为首的西秦王族五百余人全部斩首,西秦终于彻底灭亡。

自公元385年乞伏国仁建国,到公元400年被后秦攻灭,再从公元409年乞伏乾归重新建国,到公元431年乞伏暮末败亡,西秦合计享国三十一年,在十六国中不算长,但也不算短。

客观来说,西秦这种数十年如一日靠战争和掳掠人口发展壮大的国策是非常落后和野蛮的,理应被唾弃。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西秦的征服与掳掠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虽然这个过程比较血腥。

而西秦坚持游牧民族习性,拒不汉化的特点在当时也很罕见,毕竟当时大多数少数民族君王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推行过汉化改革。

但西秦不汉化也有其不汉化,或者说不能汉化的原因:

第一,西秦的疆域主要是洮河流域和甘南草原,这个地理特性就决定了只能以游牧为主,强行转向农耕,既不可行,也无必要;

第二,西秦立国以来,始终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推行汉化改革,按照汉人习俗生产生活,不可避免会造成军事力量的削弱。

君不见北魏推行汉化改革后,军事实力一落千丈,对保留游牧习性的北方六镇叛乱束手无策,最终灭亡。

所以,汉化改革看起来美好,其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齐备,而且一定要把握分寸,循序渐进,才能成功。

而乞伏鲜卑坚持武力立国,虽然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但也为后世的中华民族注入了一股刚健武勇的英锐之气。

那么恕我直言,就算少那么几声“之乎者也”,多几分拔剑而起的勇武豪情,又有何不可呢?

10 阅读:507

史实记录彬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