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为什么专制社会以管控代替治理

颜威说历史 2024-05-29 16:22:31
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古拉格群岛》《第一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楼》。他被称之为“俄罗斯的良心”,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群岛》的全称是《古拉格群岛,1918-1956,文艺性调查初探》,是索尔仁尼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古拉格”其实是劳改营的俄文字母缩写音译。群岛也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代表遍布苏联全国的庞大劳改营体系。

此书他在劳改营的8年经历为根据,运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全面揭露了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俄国社会现状。专制强化使得社会越来越失序,重点由经济发展开始转移到社会安全、惩戒、镇压上。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以及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流放、超强度的死亡劳改等等。

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充满了控制,管控和控制,社会治理几乎没有,完全是以意识形态和管控为主。管控取代了社会的治理。而管控的形式完全是任性、武断、粗放、野蛮和暴力的。那么,专制社会为什么总喜欢以管控代替治理。专制的社会的本质决定的。

为什么专制社会喜欢以管控代替治理

专制社会中,权力本来就是垄断的,古代就是垄断于君主。君主权力大无边,凌驾于一切法律、制度之上,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确定和行使。

这就决定了官吏的权力来源于上级,君主,而不是人民。所以他们有底气,也有资本嚣张,狂妄,官吏的任命跟人民有什么关系?他们只需要伺候好上级即可,只要上级说能任命就可以任命,上级说升迁就是升迁。

所以他们对社会的治理自然也是高高在上,嚣张跋扈,蛮横,野蛮,武断,任性,想怎么治理就怎么治理,你能“你又能奈我何”。无可奈何,这就是人民的无奈,他们根本没有监督权,所以官吏可以任性胡来,谁也不敢过问。

于是社会治理自然野蛮,粗放,和暴力,以管控代替治理,有什么事情直接通知就行了,不需要问为什么,只管照做,没那么多为什么。

如果不照做的,等待将是暴力的对待。他们会运用国家机器和统治工具加强对社会的管控,通过技术来加强控制。记得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全国到处都是电幕,电幕就是技术控制的象征。

电幕不仅具有监视作用,还可以不断的洗脑和宣传,加强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通过反复的宣传、洗脑,让人们逐渐养成一种意识,一种思想。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说的契卡人员就是,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收集情报和监控人民。契卡人员为了将无辜的人们投入劳改营,想出各种各样的折磨方法逼迫“犯人”承认自己头上的莫须有罪名。契卡人员在用刑时往往都是结合使用各种方法从而在生理上耗尽犯人的体力,在精神上彻底摧垮其侥幸心理,最后是他们需要什么口供就能得到什么口供。

古拉格更是一种身体和精神控制的好方法。

“进入”古拉格的人们面临的生活是超强度劳动和无端地被虐杀。不发床垫的床铺、衣不蔽体、烂菜汤、超强度劳动、被毒打、莫名其妙被扣上各种罪名。在这种条件下,大批的劳动者死于非命。

残酷的统治,国家机器的暴力对待下,人们更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谨慎,每天都活在恐惧之中,他们不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在什么场合能说什么话,生怕说错话被身边的人告密而遭受到了痛苦的折磨。

于是整个社会信任全无,人们互相防备,你防备我,我防备你,都不敢真心以对,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任何的爱、信任和情感。任何人都可能告密,即便是亲人。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社会一片祥和,在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管控,控制之中,任何人都无所遁形,都将被网入之中。任何的反抗都将是徒劳无功,能做的只有默默接受这一切,然后被控制。

本文参考文献: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1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4-06-08 23:34

    俄电影《新地岛》就是这个题材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