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书一开始的安排是,让杨志在大路走,生辰纲用10辆大车拉着,再派一百多名士兵。
这个安排声势浩大,坏处是很容易暴露目标,因为必须得走官道。
好处是人多势众,凭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等人肯定是拿不下来的。
而且,官道上人多嘴杂,就算是成功截取了生辰纲,也很容易暴露目标,接下来就得想怎么逃命了。
而对于晁盖的人来说,智取生辰纲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大手大脚的花钱,安安稳稳的享受生活。达不到这一点,他们恐怕就不敢打生辰纲的主意了。
说白了,如果杨志当初能够听从梁中书的安排,就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最起码晁盖、吴用等人不会出手。
杨志没有听从梁中书的安排,他选择了一条看上去稳妥,实际上风险很大的方案:这些生辰纲由军士们挑往东京汴梁城。
押送队伍不走官道只走小路,大家伙乔装打扮,在外人看来好像只是一群赶路的脚夫,挑着的也不像是什么贵重的东西。
这么一来就能够掩人耳目,神不知鬼不觉的把生辰纲运到目的地。
同时,杨志决定不走官道而走那些人迹罕至的小路,就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可控的风险。这些小路平时没什么人走,出现任何事儿,都很难会有目击者。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被麻翻后只能靠自己苏醒,因为走的这条小路除了他们和特地前来打劫生辰纲的晁盖等人之外,一整天就没有人路过。
可见,在杨志看来乔装打扮走小路,似乎就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把生辰纲安全护送到东京汴梁城。
可是相对来说他这么做,才真正称得上是兵行险招,极具冒险精神。
如果不走漏风声,当然什么都好说。可是一旦走了风声,凭借杨志和手下的十余名士兵,遇到稍微强悍一点的贼寇,恐怕就没有能力保护生辰纲了。
首先,他们是普通老百姓的打扮,没有穿铠甲,凭个人武艺即使这十余人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精锐。遇见强人的时候,也很难以一敌多。
毕竟,像晁盖、阮氏三兄弟等人也算是绿林好汉,个人单兵战斗能力极强。
比如,晁盖之所以被称为托塔天王,是因为他当年把青石凿的塔,从小溪的西边搬到东边,力大无穷,才被人称为托塔天王。
还有赤发鬼刘唐,是一位千人敌,他对于自己的武艺也非常自信。
“休道三五个汉子,便是一二千军马队中,拿条枪也不惧他。”
军师吴用虽然是个白面书生,武艺也是可以的。雷横和刘唐两个人打的不分胜负的时候,吴用只用两条铜链,就把两个人分开了,水平不在雷横和刘唐之下。
“便把铜链就中一个。两个都收住了朴刀,”
公孙胜就更了不得了,会法术。
所以,晁盖等人硬碰硬的去抢劫生辰纲,这些士兵也不见得能行。
话说回来,这些士兵要是但凡战斗力强一点,也当官了,没必要在杨志手下当个小士兵干体力活儿,还动不动被杨志呵斥。
所以,想要把生辰纲安全的送到东京汴梁城,杨志就得保证消息不走漏,否则的话就会凶险至极。
但问题就出在杨志等人的行踪,竟然被公孙胜清晰地掌控了。
公孙胜道:“这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
这么隐秘的消息,公孙胜是怎么知道的?
作者在书里边给出了答案。
公孙胜在得知梁中书要送十万生辰纲去东京汴梁城之后,前来投奔晁盖,打算和他密谋一起劫取生辰纲。
公孙胜的大名军师吴用早有耳闻,而且吴用聪明至极,书中作者对他智商的描写是这样的: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
可见,作者把吴用塑造成了书中最聪明的一个人,不管什么事儿,谁都瞒不了他,他给出的结论就是标准答案。
关于公孙胜为什么知道生辰纲这件事,军师吴用是这么说的:“
想公孙胜先生江湖上仗义疏财之士,所以得知这件事,来投保正。”
也就是说,公孙胜在江湖上仗义疏财,导致有很多人愿意把一些机密的消息告诉他。通过这些线人,他也得知了生辰纲这件事儿。
接下来吴用的想法是,公孙先生您既然情报的获取能力这么强,那么再麻烦你跑一趟,把生辰纲押送的路线调查清楚。
“所说央刘兄去探听路程从哪里来,今日天晚,来早便请登程。”
然后公孙胜回答是:
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
通过以上的推论,笔者认为,公孙胜应该在梁中书的府上有内线。
因为,此次押运生辰纲,为了确保路线的隐秘,只有梁中书府上的少数几个人知道。所以,公孙胜对于押送生辰纲这件事,他只能通过自己在梁中书府上的内线了解清楚,而不是通过其他的二道贩子。否则,关于这条路线的情报早就满天飞了,不可能给晁盖等人智取的机会。
当然了,之所以人家能够愿意给公孙胜情报,也是看重公孙胜仗义疏财这个品性,把消息等于是高价的卖给了他。
智取生辰纲之后,公孙胜分的那一部分好处里边,估计得拿出来相当一部分送给这个内线作为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