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随笔,写写最近的所思所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但我想在学校的孩子们很难真正懂得这篇文章的含义,因为他们还未走出校门,没有真正的体验生活,依然无法理解,为什么人生于忧患,为什么人死于安乐。
原文我就不放了,直接看译文吧,毕竟能够理解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译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你将来想做或者被迫做一些大事,命运不管你高兴与否,喜欢与否,他都会让你经历生活的种种打磨,像舜一样,像傅说一样,像胶鬲一样,像管夷吾一样,像孙叔敖一样,像百里奚一样,在属于你自己的行业里,生活里,不断的自我锤炼。
锤炼的过程一定是,让你感到生活的艰苦,让你面对种种不利,这时你是否还能继续坚持下去,这叫苦其心志。
面对繁杂的事务,做不完的任务,你是放弃,还是坚守,克服着人性的那些弱点,那些懒惰,好逸恶劳,而继续忍耐着前进?这叫劳其筋骨。
面对资源匮乏,食物短缺,你想要的种种条件都没有,你是否能够凭借心中的信念继续赶路,这叫饿其体肤。
你会被生活折磨的不成样子,常常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做不好,身处困顿的思维内耗无法自拔,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叫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凡此种种,你都熬过去了,你会变得坚韧,没有谁可以轻易打败你,你获得了别人无法理解的自信,那是在孤独,困苦中不断的受挫,又不断的站起来的自信,那是无法被打败的自信。
你会像是变了一个人,因为你熬过了这一切,你慢慢地收获了曾益其所不能,你获得了这番经历带来的成果,你的精神浑身是伤,但是这些精神的创伤没有击溃你,反而造就了一个坚韧的你。
往后余生,不会再有这种第一次受挫带来的震撼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规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未来的我会比现在的我更强,我会不断地推翻曾经自己说过的话,但是我坚信,第一次带来的经验是最宝贵的,这可能就是龙场悟道吧,没有艰难的环境,你凭什么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和主观的结合就是你,当客观无限接近于0,残酷的现实不断逼迫你,你的主观能动性无限接近于无穷大,当你熬过去,待到春花烂漫时,客观环境好起来时,你尽可在花丛中大笑。
往后余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生于忧患是因为你主动或者被迫需要在磨难中增长本领,才能生。
死于安乐是因为,环境太过安逸,在平淡中,在享乐中,丧失了斗志,每况愈下,走上了灭亡之路,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有天敌,就有矛盾,二者相互进化,双方都会变得越来越强,这也是生于忧患的一部分含义,若没有挫折与磨难,没有问题,你的本领怎么会增长?
人在医院,可能写的有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