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年,北周赴突厥之约发兵二十万攻打北齐,洛阳危急,北齐武成帝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和大将军斛律光救援洛阳。
但北周兵力太盛,高长恭和斛律光也不敢直接与北周军对上,于是高湛又召并州刺史段韶驰援洛阳。
等段韶到达洛阳,观察北周军形势,领左军与兰陵王的中军和斛律光的右军对上北周军。
不得不说,这三人一联合,真的可抵千军万马。北齐军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兰陵王高长恭领五百骑兵冲出北周军的包围圈,到了金墉城下。
当时,金墉城上的将士不认识甲胄在身的高长恭,自然不会响应高长恭。
于是高长恭脱下甲胄露出自己的面孔,城上的人才知道是兰陵王来了,于是派了弓箭手配合高长恭,金墉城得以解围。
而北周军纷纷丢下营帐解围逃走,《资治通鉴》记载:
“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这一战,北周军惨败,北齐大胜,武成帝高湛亲自到洛阳犒劳将士,而兰陵王高长恭也在这一战中一战成名,将士们甚至为高长恭专门作《兰陵王入阵曲》。
由此可见高长恭在这一战中是何等的风采,而这一战也成为高长恭的高光时刻,年仅9岁的太子却后怕不已,他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出自《北齐书》)
这句话很好理解:你进入敌阵太深,一旦失利后悔都来不及。
彼时的高纬只有9岁,对高长恭这个堂兄很是关心,他没想到高长恭领着五百骑兵就敢冲入北周军的包围圈,直接杀到金墉城下。
这是相当凶险的,一个不好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高纬很是后怕。而高长恭则淡淡地说:
“家事亲切, 不觉遂然。”(出自《北齐书》)
啥意思呢?国事就是家事,我没想那么多。
高长恭是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之子,所以对于高长恭来说,北齐的国事就是自己的家事,而对于自己的家事,不管危险不危险,不用想,直接上。
彼时的高长恭热血沸腾,在国难面前,满心赤诚的他不惧危险,迎难而上。
相信两人在有这一段对话时,彼此都是赤城的,高纬对高长恭很关心和担忧,甚至可能还有崇拜。
而高长恭对这个年轻的太子也是谦恭的、忠心的,他愿意对未来的皇帝尽忠,是那种不会权衡利弊的尽忠。
但人总会改变,高纬和高长恭也不例外,后来的他们都变了。
邙山之战的第二年,高湛退位,高纬继位,而高长恭一直在地方上为官,直到570年,开始担任录尚书事,此后不断建立战功,官职也越做越大。
如果说邙山之战的时候,高长恭和高纬之间还兄友弟恭,而随着高长恭不断建立战功,尽管高纬也一再给高长恭升职,但两人之间的君臣关系却很微妙。
自卑怯懦的高纬开始忌惮高长恭,而高长恭为了保全自己也做了很多事。
比如571年的定阳之战中,高长恭代替生病的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就常常收受贿赂,身边的亲信不理解高长恭的做法,高长恭也只是沉默。
亲信看到这样的高长恭就问:
“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出自《北齐书》)
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光芒太盛并非好事,所以他就选择自秽,这是很多功高震主的臣子会选择的自保方式之一。但亲信对此却不认同,因为他觉得:
"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出自《北齐书》)
他觉得高长恭此举不仅不会避祸,反而可能招来灾祸。所以他给高长恭出主意,让高长恭称病在家。
但对于当时的北齐来说,尽管高纬忌惮高长恭,也不能不用他,所以高长恭托病在家无法成为现实,北齐一旦对外开战,高长恭依旧要上战场。
为此,高长恭还抱怨:“我去年脸上长了一个痈,今年为什么没有发出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高长恭生了病也不肯医治。
其实从这些事情中也可以看出来,不仅高纬忌惮高长恭,就是高长恭也不再纯粹。
很难说,是因为高长恭不再纯粹的尽忠惹了高纬的不喜,还是因为高长恭当年“国事就是家事”的言论让高纬深深忌惮。
总之,到了573年,在段韶和斛律光都已经离世的情况下,高纬对高长恭下手了。
这一年的五月,高纬派使者徐之范给高长恭送了一杯毒酒。
高长恭看着那杯毒酒,对出自荥阳郑氏的兰陵王妃说:
“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出自《北齐书》)
高长恭想不明白,自己一辈子忠君爱国,身为高家儿郎,即便上了战场也奋勇杀敌,屡立战功,怎么到了最后就得到了一杯毒酒呢?
高长恭都想不明白得事情,郑氏自然更不明白,但她舍不得丈夫死,就哭着问:“为什么不亲自到皇帝面前去问问缘由,解释清楚呢?”
高长恭何尝不想去问一问为什么?他又何尝想喝下毒酒?但他又很明白,既然高纬让徐之范送来了毒酒,就表明了高纬的态度。
高纬不会见高长恭,他只想让高长恭喝下这杯毒酒,甚至连原因都不给。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所以高长恭忍下心中的苦涩喝下了这杯毒酒。
遥想当年,段韶、高长恭和斛律光合体对北周军造成了何等巨大的打击,北周军一次次在他们手底下吃败仗。
然而到了571年,段韶病逝;572年,斛律光被高纬暗害;573年,高长恭喝下了高纬赐下的毒酒。
三人相继离世,于北周来说值得欢欣鼓舞,于北齐来说却是灾难,可惜高纬根本感觉不到这种灾难,一味沉浸在温柔乡里,不知道北齐已经被他拖入泥淖。
没有了段韶、高长恭和斛律光的北齐,于北周来说就是个待宰的羔羊,随便出兵,北齐就轰然倒塌。
577年,北齐灭亡,高纬被押解到长安,仅仅八个月后,宇文邕就处死了高纬,高纬死的时候只有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