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才是面对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

百合读书 2024-02-25 05:37:47

最有力,最温暖的力量,不是刚与重,而是柔与软。

这句话很认同。就像一句话所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用一颗柔软的心,懂得与人为善,福报终会到来。付出和得到永远是共振的。

反之,凡事过刚则易折,过强则难持久,一味的硬碰硬只会让自己为难,也会处处碰壁。

同样,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软也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以柔克刚,也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我是一个爱憎分明、心直口快的人,有什么话不会藏着掖着,也不会“笑里藏刀”。

不过,这样的性格并不是很能适配于各种场合,有时候难免会“好心办坏事”。就会出现,原本是好心,却会在无意识中因为“我想对你好“而让对方感觉有种压迫感。

说到底还是不懂得“柔软“,柔软是一种对火候的把控,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话该怎么掂量着说?

就像社交法则一下:坏话好说,狠话柔说。

这才是面对不同声音的时候,最适宜的应对。毕竟,争辩不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争辩的实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彰显存在感。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怎么说是一种艺术。越温柔,越委婉,越细腻,越共情的信息传递方式,才能让孩子感到舒适和被尊重以及被重视。

这点是我在孩子初中班主任身上学到的,不管孩子情绪多么激烈和迷茫时,都能化问题为动力和畅通。

当孩子有挫败感时,老师从来不说教,而是给孩子讲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与坎坷,跟孩子谈论诗词歌赋,聊人生里的各种艰难险阻。

在温言细语和朋友式的聊天中,就将孩子的困惑与问题,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无形中赋能,融化着孩子内心的那座冰山。

有时候,也许孩子不能一下领悟到,但会在以后的人生中,再次回想起,突然就有了顿悟与通透。

这就是软的力量。当然这样的软,是因材施教,是因人而异的引导与启发。

话留三分软,人留七分暖。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经验的践行。

柔软是一种境界。活了半生之后,才懂得放低姿态,并不是卑微,而是为了更好的立足于世间。性格那么刚,并不会让你在解决问题时,更好的掌控主动权。

太刚的语言,太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只会凸显“心眼那么小,格局也不大”的人生尬局。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开始有意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非要求孩子一定要按我说的做,即便一时没有忍住过激,也会马上道歉和纠正。

要有这样的意识:每个人在情绪低谷时,都会冲动,都会说出言不由衷的话。

尤其是孩子,即便他们比大人个子高,看起来是个大人,但他们还是孩子心性。不开心了就怼,有问题就想逃,总喜欢针锋相对。

这时,父母就要软下来。这不是纵容和溺爱,而是给孩子一个喘息和缓冲问题的时机,也可以从孩子的情绪中察觉出来更多诉求。

父母需要做的是,放下自己的情绪,调频好自己的状态,然后在不动声色中鼓励和安慰孩子,这也是成长型父母强大自我的一种方式。

在问题中察觉出破解之道,收起没必要的棱角,柔和、谦逊的去解决问题。

父母能忍下一时的情绪,能接纳不那么如意的现实,自然就分外平静,也能解决更多棘手的问题。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自然也会同样回报你。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没有宽容共情的能力,没有慈悲之心,沟通起来会一直鸡飞狗跳。

我们都懂得在社交关系中的法则是:心怀仁爱,必有福报。多行善事,必得善果。

但却忘了对于孩子也是这样,别总是提那么多要求,却从来没想过要管住自己的嘴。总是像炸药包一样一点就炸,却从来不想过当“火花四溅”那一刻,孩子是什么样的感受?

太用力的“对他好”,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太过于执念的爱,有害无益。

当父母放下自己的身份标签,学会放低姿态时,少说一些狠话,多一些柔软和情绪平和,孩子的未来一定不会差。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柔软的人,不再像之前那样眼里只有对和错,只有黑和白。

世间万物,除了黑,还有白,还有灰,还有五彩斑斓,跳出自我的狭隘视角,接纳当下的每一个时刻。

0 阅读:15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