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的富户

开扯吧 2024-03-11 20:04:17

今天我们接着前面道光年间的故事,上期讲的是道光年间的穷人,这期咱们聊聊道光年间的富人。

你可能奇怪,富人就是富人,干嘛标题写富户呢,不是一回事么。这个还真不是一回事,你看我们现在理解的有钱人,都是那些身价过亿,有企业有资产的富人,对吧。

那如果一个家庭在一线大城市,北上广深有一套房,有车,还有一两百万存款的上班族,这种人你说算不算富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人也应该算是富人。但是如果按财富人群分类的话,这种人叫中产家庭,或者是精英阶层。和我们认为的有钱人,富豪还有很大距离。

而富户指的是家庭生活相对富足,有一定的资产,这个群体的总称,是一种状态。这种富可大可小。

道光年间,富户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是富户,不是穷人。有人可能会问了,你上期不是讲了,道光年间的穷人还凑合了,不管好坏吧,大多数人不至于被饿死,温饱还说的过去。

社会基础难道不应该是穷人嘛!

道光年间穷人生活,虽然比起其他朝代生活相对好一点,但是和很多朝代一样的是,大多数的穷人没有希望,参与不到更多的主流社会运行当中。

现在网上有一句话,非常精准的描述了这种情景: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用光了所有力气。

道光朝的穷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所以以前我听说过一句话,贫穷是一种专治。专治就是你没有任何权利。贫穷的专治,就是让你失去很多,你原本有资格参与和可以拥有的权利。

简单说就是,很多的权利穷人也是拥有的,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平等嘛。但是因为你穷,属于你的权利你不得不丧失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我们都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很多人改变命运只有一条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一朝高中,光宗耀祖,实现阶层跃迁。

所以很多人以为,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如同我们今天的九年义务教育。就算是穷苦家庭的孩子,也有学念,有书读。

只要好好学习,头脑聪明,就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

那你就把科举给看简单了,给大家看一则材料。清朝末期,永宁有私塾18家,私塾先生18人,学生400余人。那收多少学费呢?

启蒙学生缴纳十吊钱,以后每年增加两吊钱(一吊钱为大钱二十个),称为束脩。外加小米一升,秫秸一捆。每年二月入学,九月末散馆。学生每年入学后、端午节、中秋节须向私塾先生进三次礼(送礼送东西三次,可不是行礼鞠躬),还得宴请三次。

十吊钱大概等于十两银子。

所以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入私塾学习的多是有钱人家子弟。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吧,古代的科举不是所有老百姓,都参与的一项人才选拔活动。参与的人可能还占不到总人口百分之一。

这还真不是夸张,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可能知道,在解放前中国文盲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5%,就是说大部分的民众都不识字。

不识字,还还参与什么科举呢。

读过一些历史故事的人可能会说,你这么说有点夸张吧。据我所知,有很多的状元,举人,好像家庭条件也很一般啊。

这就对了,我们开始讲了一个词,富户。富户可能家有良田千亩,或者家里有店面生意,次一点有供家人生活富足的一技之长,可大可小的富。

所谓历史故事里的家庭条件一般,很多时候是已经摆脱了穷困的温饱生活,有一些财富剩余。现在我们看来算是普通家庭,在古代,这种生活条件基本上已经超越,全国80%的家庭生活条件。

你还能信这种家庭生活叫穷苦,叫一般?

举几个例子,《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现在历史记载典型的清贫,穷苦出身,生活过的苦啊。那他真的是穷人,温饱线上贫农嘛!

知道蒲松龄故事的人都知道,蒲松龄出生于亦儒亦商的小康之家与“书香之家”,天资聪颖,富有文才,自幼由其父教授读书,学习参与科举取士的必修科目。十九岁时,蒲松龄于县、府、道的科考中连取三个第一,考中秀才。

人家小时候家庭条件并不差,19岁中秀才。二十五岁时,蒲松龄与兄弟分家,生活陷入贫困,分家之后才开始了贫困生活。

然后先去做了前往宝应(今江苏宝应县)知县孙蕙处应聘幕僚,处理书札、告示等文字工作,之后又去做了教书先生,后来去有钱的大户家里,做家庭教师,私教。

他教书的收入,和妻子家里种田,蓄养家禽外收入,养活一家老小。蒲松龄有四子一女,还有老娘,妻子,一家八口人。

而且蒲松龄考科举44年,其中盘缠,路上吃饭,住店又是不小的一笔开销。请问各位,你们有几人能收入可以做到,夫妻两人工作养活一家八口人的生活。还要每年搞一次短期的外出旅行。

不吹牛的说,就现在的很多上班族都办不到,那你还敢说蒲松龄收入低,很穷,清贫?

如果你不理解,你想想现在的很多私教,一节课几百块的轻松平常。而人蒲松龄,可是有名的私教,因为能写书,当时很有名。

所以史书上写的很多出身贫寒,你还真就不能当了真。贫寒这词本身,就不是我们直觉理解的含义。

贫寒,其实是两个词的组合,贫农+寒门,贫农,在古代是拥有少量土地的人。看清楚,是贫农不是贫民。我们经常说贫民百姓,可从来没听过贫农百姓。

我看过一个资料说,在解放前,拥有三十亩土地的人就算是贫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贫农的社会地位并不低。这也符合历史,因为贫农下面还有佃农,租种地主土地的人,还有长工给地主家打工的。现在的临时工,古代叫短工。

寒门,根据古人的划分,寒门通常是指没落的贵族、世家或豪门。解释后面还加了一条,并非指贫民阶级。

所以史书那些出身贫寒,实质上都是一个一个的小富户,他们才是古代社会的基础。

因为他们有经济基础,能够享有和行使,封建社会里一个正常公民的权利。

听着有点新鲜啊,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的。你一个老百姓有什么权利。

但是你真的去理解历史,发现不是这样的,封建社会普通人的很多权利是得到法律保护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一个男人娶三妻四妾的权利,只要是自愿的,不是强抢民女,古代的法律就保护你。 你身体好,有钱,娶一堆媳妇没问题。如果有人嫉妒,心理不平衡也没用。要是把别人小老婆拐走了,或者通奸,这可是死罪要判极刑。

再有保护私有产权,这也是很多人看电视剧,没有意识到一点。你看很多影视作品里,一些女孩子,被卖到了地主家,卖到了青楼里,要签一个卖身契。

有了这个卖身契,这些丫鬟,妓女就不能跑了,必须赚够钱给自己赎身,才能获得自由。现代很多人就不理解,找个机会直接跑了不就完了嘛。那个年代网络又不发达,随便找新的地方,别人都不认识你,开始新生活不就完了么。

对吧,那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不逃跑呢!因为签了卖身契,人就变成了私有财产,如果你逃跑。就等于你偷盗了,别人的私有财产。主人就可以报官,让官府抓捕你,甚至收到严厉的刑罚。

如果抓回来之后,面临主人的各种折磨,或者导致死亡。要知道在古代,主人打死奴婢,是不用偿命的,最多赔点银子了事。

丫鬟,妓女当然不跑了,因为不划算,还有生命危险。

还有买房的房契,卖地的地契,都是保护保护私有财产的重要凭证。

还有我们前面讲的,考科举的权利。你可能看过很多电影,电视,书籍,你什么时候看到一个官明目张胆,不准考生举子考功名的。

没有一个官敢这么干,除非他脑袋不想要了,这是死罪。从隋唐科举考试开始,到清末科举结束,在这期间,没有一个朝代科举徇私舞弊不是判极刑的。

没有一个朝代会拿这玩意开玩笑。

这事得公平公正,事关江山社稷。哪怕你有一点不公平,皇帝都不会放过你。

比如说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科举考试,考完之后录取名单也敲定了。然后主考官刘三吾就把中榜名单呈递上去了,给皇帝朱元璋看。

朱元璋看了一会,马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名单里的举子籍贯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

朱元璋感觉这里面有猫腻啊,怎么可能北方一个举子都没有呢。肯定是有人在这里面作弊,就把主考官刘三吾叫来,你这名单怎么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送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啊。  来你给我解释解释,为什么有这个TM的惊喜。

刘三吾也蒙圈了,说我还真没注意到这个情况,但是我保证我们考场没有作弊,我现在就去查。

朱元璋就在那里等着,我看你TM怎么给我解释,你们没作弊,解释不清楚。你脑袋也别想要了。

复审的结果出来了,有人给朱元璋送来了一个消息,称复审之人以北方士人陋卷进呈,故意抹黑北方士人,来维护刘三吾和白信蹈主考官等人。朱元璋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龙颜大怒,他一生最厌恶营私舞弊,贪官污吏,刘三吾因为年龄过高,逃过了死刑,留下了一条性命,其他主考官,白信蹈、张信和陈安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他们被凌迟处死。

由此你也能看得出,在维护科考举子考试的公平公正上,朝廷是非常重视。敢在科举上作奸犯科,徇私舞弊,迎接你的只有雷霆之怒,砍头凌迟的极刑。

在道光一朝,或者说是清朝,对于富户保护的还有一个特别的权利。卖官的权利,你听着大跌眼界吧,但是这和前面的权利一样,都是受当时法律保护的。

清朝设有“捐纳局”,专门负责卖官鬻爵,卖官所得的钱财,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渠道之一。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买官,明码标价,和逛超市没区别。不过那会叫捐,捐了个官,比较委婉。

以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为例:四品道员,16420两;四品知府,13300;五品郎中,9600两;五品同知,6820两;六品主事,4620两;七品知县,4600两;八品县丞,980两。

历史很多名人都买过官,比如雍正手下有一个能臣,田文镜买过官。还有一个李卫买过官。道光年间的一个名臣,胡林翼,买过官。

前面我们讲胡雪岩的时候,他的第一个贵人王有龄,最开始也是捐了个官,因为没有空缺,只能挂候补。买官的人太多,买官的付钱排队等着交付。

买官的权利,朝廷也保护你。

所以你看,在封建王朝,大小的富户。他们私有财产被保护,有经商的权利,开钱庄,开当铺,开药房,开布店,开粮店,开酒楼,开肉铺,在社会中进行主流的商业贸易。

科举考试的权利,他们有钱可以去读书学习,考功名奔仕途,做官。改变富户的家族命运,成为社会的官僚阶层,进入统治管理结构。

还有三妻四妾的权利,拥有更多的女人资源,获得更多的血脉繁衍的机会。人口繁衍其实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富户积极参与其中。

最后一个买官,本质不就是从把钱变成权,最直接的过程,参与社会管理,成为社会主流。

看到这里你可能感觉,如果在道光一朝做一个富户,那日子过也挺爽的啊。何止是爽,那是不要太爽。

举几个例子,前面我们讲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资产价值几千万两白银。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概念,我们做一个对比,道光年间的财政收入4000万两白银。胡雪岩的资产,顶的上大清国三个季度的财政收入。如果放到现在对比,就是一个资产15万亿的私有企业,私企最大的腾讯还不到五万亿。

道光一朝也就由之任之,让胡雪岩这个大富豪存在哪里,也没人去动他,就让他安心经营。

道光一朝,你不细看不知道,认真你真的会很吃惊,为什么会出这么多精英,名人。比如说我们都看过电视剧《乔家大院》山西晋商乔致庸的故事。

乔致庸生于1818年,两年后道光皇帝登基,道光皇帝死的时候,他已经32岁,已经是一个成熟经营多家商号的东家了。乔家在全国各地拥有票号、银庄、当铺、米粮店、作坊等200多处,资产达到两千多万两白银。

用现在的话说,这些大资本在道光年间日子有很好过,不光享有各种主流的权利,而且资产非常安全。

富户日子好过,自然就会产生很多服务于他们的企业。以前很多人讲中国没百年企业,说这句话的人肯定不看历史。

道光一朝成立了很多企业,到今天还很有名,比如珠宝首饰品牌,老凤祥成立于1848年道光28年。

杭州有一个知名的餐饮品牌,楼外楼,它坐落在美丽杭州西湖的孤山脚下。不要小看这个品牌,同样成立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还有现在的凉茶品牌,王老吉,成立于道光七年,1827年。

1840年朱恒顺槽坊,主主要从事食醋、酱油、酱菜、黄酒等传统酿造调味品,这是今天上市公司,恒顺醋业的前身。

最后说说人口,道光的爸爸嘉庆,嘉庆元年(1796年)人口2.75亿,而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达到了4.12亿。

44年人口增加一个多亿,这是在所有封建王朝中的一个惊人数字,道光嘉庆父子,两袋皇帝创造了一个奇迹。

道光年间富户的故事讲完了,按照习惯是应该做一个总结的,但是今天说实话确实不知道总结什么。

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穷人凑合温饱,没有希望时代。大小富户之间充满竞争,享受权利受保护的时代。商业蓬勃发展,能人辈出的时代。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但是感觉这一句又有一点愤愤不平,过于悲观,不足以精确的描述道光一朝。或许我们很难用精准的词汇,概括整个道光年间的全貌,只能用简单的说一句。

这个道光一朝整体好像还不错。

今天就更新到这里,下期接着讲,道光年间的冤案。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