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最佳来了,假搞笑,真讽刺

艾影人说娱乐 2024-07-18 04:47:04

沈腾是最具国民好感度的喜剧演员,不管他上多少综艺,都不会破坏他的电影感。

这一点太神奇,没有任何男演员能做到。

但我个人并没有很喜欢他的几部代表作,包括《夏洛特烦恼》和《西虹市首富》,更别说《独行月球》了。

前面两部从技法上讲当然是优秀的喜剧,喜剧技巧熟练,情绪拿捏精准,但文本层面的探索过于保守,尤其是前者。

我也在很多文里写过,很想看沈腾演一部严肃甚至暗黑的正剧,比如阴冷的杀手,或者溃烂的边缘人。

但这当然只是我的个人幻想,无论是沈腾的个人意图,还是市场风险,这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对《抓娃娃》一开始的预期就不高。

但没想到,导演这次不再止步于搞笑,而是很勇敢地来场讽刺大戏。

我甚至偏激的认为,那些密集的搞笑手法,只是为了掩饰、稀释它真正的讽刺力度。

往小了说是讽刺教育内卷的父母,往中了说是讽刺虚伪的富人,往大了说是讽刺教育现状(当然,这一点片方是不会承认的)。

所以,上映之前的改名风波,不仅仅是名字的问题?

今天这篇文,我不聊搞笑,只聊文本层面的讽刺和回扣。

故事荒诞。

超级富豪夫妇沈腾马丽,因为把大儿子养成了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于是决定“穷养”第二个儿子,远离溺爱孩子的姥姥姥爷,要不惜代价把他培养成企业的合格接班人。

夫妻俩公司化运作“穷养”这件事。

在儿子还没有记忆之前,带他搬到最破的筒子楼居住,扮演底层穷人家庭,一起“节衣缩食”,营造“朴素好学”的家庭氛围。

而在筒子楼的秘密地下室里,是一个成熟运作的公司,有专业的厨子,有教育专家,有心理专家,有医生,有各学科的培训老师。

他们伪装成各种人,自然地出现在孩子的生活里,比如爱读书的邻居,爱科普的大爷。

连孩子的亲奶奶,都是找教育专家扮演的,以便随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

公司会对这些”演员“进行KPI打分,由父亲兼董事长沈腾直接管理,给孩子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奖金加倍。

以及,当然,会对孩子进行24小时的监控,包括上厕所、睡觉和外出。

公司只为一个目标服务:让孩子考上最顶级大学的工商管理系。

很多人都说这是麻花版的《楚门的世界》,其实议题更宽泛,我更愿意称为电影版的《小品的世界》。

在真真假假之间的数次切换中,讽刺所有人。

父母给孩子打造一个极其逼真的假环境,穷是假的,邻居是假的,社会关系是假的,甚至奶奶都是假的。

但父母却希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习得“真功”,成为真诚、善良、孝敬、有情商、有逆商、有财商的好孩子。

父亲不可谓不辛苦,放着豪宅不住豪车不开,每天挤在狭小的筒子楼里,妈妈只能在地下室里背爱马仕,去美甲店做了漂亮昂贵的美甲到家之前必须含泪拔掉。

因为父母足够有钱有能力,他们做到了以假乱真,做到了花钱买罪受。

于是,奇妙的悖论出现了:如果孩子真被培养的聪明又真诚,那他一定会识破这个骗局。

这个悖论,是文本最精妙之处。

在那些真真假假的切换中,无孔不入地展现对是父母、富豪和教育三线齐嘲。

首先嘲讽虚伪的父母。

孩子问爸妈,他们都是假的,那你们是真的吗?

不能说他们是假的,但也很难说他们是真的。

大多数的父母,从小到大都在教孩子诚实、善良,但成年人的世界,不仅不以说谎为耻,很多时候反而叫“高情商”。

天天跟孩子说手机是恶魔,读书是上品,可父母自己读书吗?

片中,孩子问沈腾,你们天天说读书才有出息,为什么你天天读书,家里还这么穷?

沈腾心虚地说,那是因为我们读的还不够多。

可事实是,没怎么读书的他,成了大富翁,很多读书人在为他打工。

同样,不怎么读书的妈妈,因为嫁了个离婚的富豪,过上了阔太太的生活。

不读书的人把读书神圣化,读书的人则把读书功利化。

其次,嘲讽虚伪的富豪。

开场就是富豪的自我陶醉: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小时候吃了这么多苦。

考不上清北的孩子,就不配当董事长的儿子吗?

当然不配。

大号练废了,在外面不准叫他爸爸。

二号跑偏了,那不如再生一个?这个老婆生不动,可以换个老婆。毕竟,现在这个老婆,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结局看似恶搞,沈腾端着枸杞对马丽坏笑,可不仅是为了回应开头“大号练废了”的梗,而是在插科打诨中,进一步呈现了这对父母的自私。

这时候再回顾全片,回顾父母对孩子的梦想、兴趣、爱情、友情的全方位扼杀,更加讽刺。

公司是他的儿子,儿子是他的公司。

至于最后一层讽刺,片方不会承认,咱也不敢说。

不过,全片倒有一人是纯粹爱孩子。

就是奶奶,假奶奶。

她差点为了这弄假成真的爱,戳破了整个骗局,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

可惜最终还差一点。

讽刺拉满了。

《抓娃娃》是我心目中目前为止的沈腾最佳电影,也是马丽的。

1 阅读:45

艾影人说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