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作为诸葛亮继任者,统领蜀汉军事。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诸葛亮画像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公孙渊。后主刘禅命蒋宛进驻汉中,伺机进攻曹魏。蒋宛进驻汉中后,派遣姜维多次进攻凉州,但是效果甚微。
局势分析蒋宛对当时局势分析后,认为从汉中进攻曹魏已经不可取。
诸葛亮生前的策略是从汉中经凉州攻取关中。经凉州攻关中道路艰难,后勤补给困难,曹魏主力以逸待劳。
采取这种策略,需要东吴能从合肥方面进行策应,牵制曹魏部分主力,或许有成功可能。诸葛亮生前也邀东吴一同进攻,但是东吴做做样子,并未真心实意进攻。
这种情况下,蒋宛果断放弃走凉州,想要采取攻取上庸,进而攻打宛城,再引兵攻取洛阳的策略。
上庸地理位置
上庸地处汉中、襄阳、荆州的三角地带,且位于襄阳的上游,沿沔水顺江而下,可直达襄阳城下。
蒋宛在汉中派人广造船只,囤积粮草,想要顺江而下一举拿下上庸,开辟进攻曹魏的新的军事路线。
但是这个策略传到成都,遭到蜀汉群臣反对,后主刘禅派费祎和姜维赶赴汉中,劝说蒋宛放弃进攻上庸的军事意图,蒋宛无奈不得不作罢。
反对原因以当时的局势来看,经过分析,蜀汉群臣反对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其一,当时的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如果进攻上庸失败,大军不能有序撤回,必定会伤及国力。
其二,上庸地处三角地带,即便拿下上庸,东吴会不会再次上演“偷袭”,这个没人敢确定。
其三,以上两点即便不发生,拿下上庸后,以上庸贫瘠之地,无法养活大军。如不能快速拿下襄阳,在曹魏的反扑下,上庸也很难坚守。
总结以上三点,以蒋宛才能也是分析过得。那蒋宛为何还要选择进攻上庸,其实也体现了蜀汉面临时困局。
蒋宛画像
在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后,蜀汉就已经失去了进攻中原的战略支点。之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也是为了夺回荆州这个战略支点,奈何被陆逊击败。
诸葛亮时期,第一次北伐,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若不是街亭失守,或许有可能拿下凉州全境。
之后几次北伐,先手已失,只能循序渐进、逐步蚕食,最终也未能取得成功。毕竟失去先手后,曹魏派重兵把守凉州,想要成功已经是难上加难。
当时的蜀汉已经是困兽之斗,蒋宛继任后选择进攻上庸,也是想要放手一搏。虽然前景并不是很乐观,但是行军打仗并不是能预测得,它不是常数,而是一个变数。一旦取得成功,那么蜀汉的困境必然改变。
所以蒋宛为了打破困兽的局面,意图进攻上庸是在当下无奈之举。
不管什么时候,突出部总是会容易被围歼的,蒋琬走的是出师表里荆州兵的出兵路线了,说实话还是很悬。出师表里有一个先天条件就是中原有变才两路出兵,没想到先失荆州而曹魏篡汉又和平交接,下面的门阀屁都没放一个,这才有了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徒劳无功。出兵是死,不出兵也是死,说实话就是早晚的事罢了,只要曹魏不发生大动乱,北伐就不可能成功。
从战略大局上看,丢失荆州已经失去了争霸的可能。因为就算夺取了雍凉也无法撼动关中,因为关中这种型胜之地必须由两个方面夹击才有获胜的可能性。
蜀汉领导人只有诸葛亮和费祎才有能量压制派系
以当时的蜀汉实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死守,如魏吴互相征伐,或有些机会
做军事准备,如果没有实际动作,之前都不算真格。兵者诡道,做进攻上庸的姿态可以分散魏国注意力,拖住魏国不让魏国大举反攻蜀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杨仪死后,大权在蒋琬手中,蒋琬同意的姜维反对,姜维同意的蒋琬有条件同意,费祎对蒋琬也并不是言听计从,在魏延死、杨仪自杀后,诸葛的派系人马分成了蒋琬、费祎有条件合作,姜维自成一派的局面。蒋琬并无杀伐的打算,他的总体方针是蜀国如何自保。提出上庸策略,把国家的经济和人力倾向了蒋琬,他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这也是对姜维北伐想法的一种否定
拼防守,拼内政,熬到八王之乱,天下可定[呲牙笑]
蜀汉失去荆州之后就失去进攻中原的支点,还有司马懿把孟达杀了以后,蜀汉连突出包围圈的突破点都没了,直接被困到死!究其原因在于东吴鼠辈为了一点利益,活生生把三足鼎立的局面被逐个击破
其实蒋宛费讳都不太赞同北伐,二人深知蜀汉国力已经支撑不起北伐了!这二人命短,否则蜀汉会支持得更久。
东吴鼠辈着实可恨!
天府之国的粮食,铁器沿着川江,千里江陵一日还便到了荆州,蜀汉该把主攻点放到从荆州北上。
没有诸葛亮的统帅力!其实刘禅当时都不希望诸葛亮出师,才有的前后《出师表》。蜀国伐魏光复汉室,虽然出师有名,但是打击魏国的同时,自己损失也非常大!除非有诸葛亮这样可以出众的军事家,
他只是想借这个事试探一下,谁在反对他,怎么反对他而已。
失去荆州以后,蜀汉只能在等死和找死之间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