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之战东野差点被灭,凭什么两年内反超蒋军?七七决议扭转战局

长江有大中 2024-02-06 07:42:32

1946年5月,东北野战军在四平保卫战中失利,全军被迫向北撤离,退缩松花江以北的北满地区。国民党军则乘胜追击,顺势占领长春,大军直逼松花江。

国民党上下一片欢欣鼓舞,喊出打过松花江全歼东野的口号。而身处哈尔滨的东北野战军形势非常糟糕,全军上下士气低迷甚至惶恐,出现大量逃亡和投降情形,甚至连少数参加过长征和抗战的老战士,都出现了逃亡现象。黄克诚忧心忡忡地发出警告:我10万大军有遭遇西路军危险之可能!

东北局经紧急商议决定,做好撤离北满的准备,甚至退缩到中苏边境打游击的最坏打算。

然而,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蒋介石决定与共产党展开和谈,为此停战15天。正是这短暂的停战期,成了国共双方在东北实力逆转的拐点!

1947年5月,东野人数发展到46万人;1947年12月,军队人数迅速扩充到73.8万人;1948年5月,这个数字突破了100万(另有两百多万民兵武装),几乎是国民党军人数的两倍!

蒋介石为何不乘胜追击,送给了共产党翻盘的机会呢?东北局究竟施了什么魔法,一年时间不到,让全军走向膨胀式的发展之路了呢?

一、国民党军散布各地,兵力捉襟见肘

其实,最先提出停止进攻的并不是蒋介石,而是东北剿总司令杜聿明。杜聿明的理由很简单,就俩字——没兵!

国民党在东北的总兵力虽然有50万之巨,但是在历次战斗中减员也非常严重。他们在压缩我军地盘的同时,也不得不分兵把守。我军主力虽然退守北满,但是在南满、西满地区,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兵力,国民党大军分散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如果一把豆子撒进田野里,根本看不到影。

杜聿明提出,要解决东北问题,至少再增兵十万,白崇禧提出,“收编伪军、扩充军官总队、恢复军工生产”。杜聿明的条件蒋介石没法答应,华东、华北战场也是战事胶着,分不出兵力。白崇禧的建议是长线,解决不了眼前的事。

客观条件的限制,迫使国民党临门一脚发不出力了!

二、美国人为了自身利益,逼蒋介石谈判

国共和谈从1945年开始,一直谈谈打打,归根结底就在于蒋介石不想和,他仗着国民党军力的绝对优势,企图消灭共产党。

但是这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二战后的美国,已经把苏联当作未来竞争对手,阻止他们插手远东地区,是美国的战略目标。所以,美国人需要一个和平的中国。

四平之战后的停战期,就是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逼迫下决定的。后来马歇尔以停止援助为威胁,迫使蒋介石将停战期延长到4个月,甚至试图逼迫蒋介石将整个东北让给共产党。

蒋介石虽然不能答应马歇尔的这个建议,但是在停战问题上,又不得不屈从于马歇尔。

三、蒋介石过度自信,认为东野不可能恢复

四平之战后,蒋介石自信心爆棚,他指令孙立人、廖耀湘一路追击,连克公主岭、长春、农安、德惠,如入无人之境,甚至喊出一个月内拿下哈尔滨的口号。

其实蒋介石有理由自信,那段时期,连我军内部都弥漫着悲观情绪。因此,当杜聿明提出暂停追击,美国人要求和谈时,蒋介石也没太当回事,他根本不相信已经被打垮的东野,还会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或许那时候的蒋介石认为,停战期只是让东野多活几天而已。那么,我东北局又做了什么,让停战期成了逆转战局的转折点呢?

伟大的七七决议!

1946年7月3日至11日,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了扩大会议,林彪、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张闻天、黄克诚、肖劲光等东北局主要干部与会,就东北的形势,及下一步工作形成一份议案,上报党中央。毛主席接到报告后,亲自执笔修改,形成了最终的“七七决议”。

七七决议总结了四平保卫战失利的原因,提出我党要坚持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争取群众,建立牢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此,东北局向2万多名党员干部发出号召:

强调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号召党员干部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去,造成共产党员面向农村,深入农民的热潮!

为了落实七七决议,东北局抽调1.2万名干部,组成下乡工作团,展开了一场围绕农民利益服务的土地改革和剿匪安民行动。大批得到解放的东北农民,成了共产党最坚强的后盾,他们积极拥军参军,主动纳粮,组织地方保安武装。

人民群众的滔滔洪流,短时间内就让共产党在东北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一、土地革命,赢得百姓的心

工作团“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适当照顾富农,分化地主阶级,集中力量打击大汉奸、大地主、大恶霸和匪首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家财分配给农民。到1946年11月,北满解放区农民,合计分得土地3000万亩。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党员干部们挨家入户,亲自下地帮农民耕地、施肥、播种、收割,并通过减租减息手段,帮农民提高个人收成。

土地是农民的根,过去受惯了剥削的农民们,如同醍醐灌顶般醒悟,共产党成了他们的利益守护人,他们自然也就成了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

在辽沈战役中,有三百多万老百姓,组织起了庞大的运输队、担架队、工事修筑队等,光黑山阻击战,就有数千提供后勤保障的百姓或负伤或牺牲。

毛主席说,我们的队伍是人民的队伍。百姓的心,就是共产党永不枯竭的源泉!

二、剿匪运动,稳定后方安宁

东北是解放前土匪最猖獗的地区,大家所熟知的“座山雕”,仅仅是排不上号的“小字辈”。当时被称为土匪“四大旗杆”的是,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孙荣久。

据统计,那时候东北的土匪总人数超过10万,大多被国民党收编,其中32名正副总司令和总指挥,33名军长,158名师长。他们仗着国民党的支持,四处劫掠百姓,残害我党干部,给解放区人民的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从9146年6月到1947年3月,东野与地方武装合作,累计作战1300次,缴获轻机枪1129挺,重机枪301挺,步枪51835支,短枪2807支,掷弹筒414个,迫击炮261门,山炮32门,野炮15门,平射炮34门,小炮18门,汽车134辆,马6009匹。

随着10万土匪的灰飞烟灭,解放区的后顾之忧被剪除,安宁的大后方,为解放东北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拥军练军,发展军事实力

随着土地改革的成功,东北解放区兴起了一股拥军热潮,家家户户以参军为荣,后方的百姓,也争着做拥军模范。整个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有1445907名农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

队伍扩充了,军事训练要求也跟着提高了。林彪非常重视训练工作,他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总结出了“六大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为了让各级干部熟练掌握战术精髓,东野还举办了一次为期四个月的团以上干部短训课。在这次短训中,林彪亲自登台,整整讲了十课。

此外,东北局的军工生产和炮兵部队的建设,也在这段时间迅速建立起来。伍修权作为军工部长,专门抓军工生产,从白手起家,到东北解放战争结束,合计建立生产企业55个,职工人数23674人,生产子弹8240万发,手榴弹1600万枚,迫击炮弹9200万发,各种山炮弹11万发,九二步兵炮26门。甚至在东北尚未解放的情况下,已经有能力支援华东、华北野战军了。

说到炮兵建设,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炮兵之父”朱瑞,他牺牲在了锦州战役中,是东北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由于条件限制,东野的炮兵装备,竟然是靠战士们捡来的。他们四处寻找当年日本人屯驻据点,从荒野里捡拾零部件,甚至大冬天凿冰搜寻被遗弃的大炮。就是靠大海捞针的精神,朱瑞们捡回了798门大炮,炮弹50多万发,坦克12辆,汽车23辆!

辽沈战役打响时,当密集的炮弹落在敌人阵营时,他们还诧异共产党哪来这么猛烈的炮火。

四、三大攻势,扭转双方战力

如果说前面三项是东野的准备工作,三大攻势则是工作成果的验收。所谓三大攻势,是指自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东野发起的夏、秋、冬三季反攻,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序幕。

三大攻势是共产党从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期间,我军共歼灭敌军30万人,解放了吉林、四平等70余座城市。

三大攻势结束后,国民党军外围势力全部被清除,被东野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孤立的点上。

1947年10月10日,一个震耳欲聋的口号响彻东北大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三大攻势的节节胜利,已经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曙光即将来临!

“七七决议”

1946年7月初,改组后的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东北局扩大会议。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工作的指示精神,分析了国内外和东北的形势,总结近一年来创建根据地和阻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经验教训,统一领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制定了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东北的工作方针和作战方针的各项具体政策。

7月7日,会议通过了委托陈云同志起草的《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这就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七决议”。7月11日,中央作了一些修改后,批准了这个决议。

《决议》正确地估计了当时东北敌强我弱的形式,指出:必须认识东北斗争的尖锐性和长期性,克服和战问题上的混乱思想。全党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努力准备一切条件,粉碎国民党进攻,以战争的胜利去取得和平。

根据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正确方针,《决议》指出:大城市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大城市暂时一般地不宜确保,如果偏重大城市,轻视建立根据地,我们将面临既无大城市又无根据地的危险。因此,必须规定,无论目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内,创造根据地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位。创造根据地的主要内容是发动农民群众,能否发动农民是东北斗争成败的关键。

现实东北的斗争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卫解放区,为了实现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民主而斗争。《决议》指出: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在保卫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结成广泛的反内战反独裁反卖国、争取和平民主独立的统一战线。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决议》确定我军作战的原则,不在于城市和要点一时的得失,而是力求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决议》号召广大干部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发动农民,造成干部下乡的热潮。

会后,陈云到西满、高岗到合江省东安、林彪到松江传达7月会议精神。

9月在东北局扩大会议上,有同志还在讲和战问题,讲对蒋介石是“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会议争论得很激烈。当接到新华社的广播稿《蒋军必败》,说:全国人民要动员起来,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这才不争论了。

“七七决议”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在东北形势严峻之际,及时统一了东北全党全军的思想,使东北党的工作方针和军队的作战指导思想,转变到中共中央制定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上来,并成为东北全党、全军的实际行动。

从这时起到1947年夏季攻势前,东北全党全军遵照党中央指示和“七七决议”,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克服了干部中的悲观情绪和和平幻想,树立了进行艰苦自卫战争的决心。部队经过整编、补充,每个师达到一万人左右,并组建了炮兵。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配合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剿匪斗争,使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很快。

12 阅读:1739
评论列表
  • 2024-06-12 14:38

    转折的关键是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

    陆麟 回复:
    还真是,林彪与彭真有分歧,彭真要打大城市,林彪要转战农村,最后中央支持了林彪让他当一把手,但给他的都是顶配,才有了他大施拳脚的机会
  • 2024-07-05 11:49

    是林帅果断撤退!先斩后奏,保存实力!

长江有大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