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一则惊人的消息突然传入京师长安——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于汾州(今山西汾阳)起兵叛唐。
要知道,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才刚刚过去一年,而在剿灭叛军的最后阶段,所有大唐将领中功勋最卓著者非仆固怀恩莫属。
作为代宗朝绘像凌烟阁的第一功臣,以及当时整个大唐帝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叛之后旋即兴兵谋反,这样的举动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而大唐天子的反应则更为奇怪,逆臣犯上作乱,代宗李豫闻讯却并未龙颜大怒,只是颇为惋惜地表示“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私下里甚至还不无愧疚地对身边人感叹:“朕负怀恩”!
已然功成名就、封侯拜相的仆固怀恩,为何突然叛唐?面对十恶不赦的谋逆大罪,天子李豫为何又表现得极为“宽容”?仆固怀恩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为何最终会与大唐王朝走向决裂?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文章……
荣宠加身,满门忠烈仆固怀恩,铁勒族仆固部落人,初从西北边军统帅王忠嗣,安史之乱爆发后,转隶郭子仪麾下,随汾阳王南征北战,屡立奇功。
因为晚节不保,《新唐书》最终将其列入《逆臣传》之中,以至于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功臣,仆固怀恩的名望,却远逊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但其对大唐中兴所做的贡献,不应被全盘抹杀。
为尽早平叛,唐朝曾先后两次向回纥借兵,由于“仆固”与“回纥”两部,均出自九姓铁勒联盟,相互间颇有渊源,所以仆固怀恩也一直在唐、回之间充当着牵线搭桥的重要角色。
公元757年为争夺长安,唐、燕两军于香积寺展开生死决战。此役,回纥骑兵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扭转战局的决定性作用,而作为藩兵统帅的仆固怀恩,自然是为大唐王朝收复京师,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762年夏,回纥可汗听信伪燕皇帝史朝义撺掇,由漠北发兵十万南下攻唐,若不是身为登里可汗岳父的仆固怀恩孤身北上斡旋,一旦穷凶极恶的回纥人与伪燕联手,李唐王朝必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兵燹之灾。
当年十一月,洛阳昭觉寺之战,仆固怀恩统率大唐十五万精锐,彻底击溃燕军主力,在重夺东都之余,更一路追击史思明残部,直至大燕皇帝走投无路,最终于温泉栅密林中自缢而亡。
除却战功赫赫之外,仆固怀恩家族也称得上是满门忠烈——自太宗贞观年间开始,仆固一姓便世代为大唐戍边御敌,而平定安史之乱期间,仆固怀恩家族更先后有46人为国殉难,包括其两个女儿,也相继因为和亲而远嫁回纥。
广德元年(763)天下初定,此时的仆固怀恩,身兼河北副元帅、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等要职,地位隐隐超越“中兴双璧”的郭子仪、李光弼,俨然已是唐帝国的第一军人。
而战后代宗李豫论功行赏,仆固怀恩更被唐廷“赐铁券,以名藏太庙,画象凌烟阁”,并位列三十二位功臣之首。
亲手终结安史叛乱,成就了仆固怀恩人生的巅峰时刻,如果不出意外,铁勒悍将必将与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不朽的名字同列,成为中兴大唐、光耀后世的典范。
只是历史没有假设,功成名就的同时,仆固怀恩的言行举止日益骄狂。而圣眷优渥的背后,唐廷对悍将的防备之心也从未减少分毫——海清河晏之际,君臣间的裂痕却越来越大,并最终成为了无法弥合的鸿沟。
成也回纥,败也回纥仆固怀恩与大唐王朝,关于辜负与背叛、误解与原谅,所有的恩怨纠葛,都要从公元762年的夏天说起……
彼时,回纥发兵十万南侵,关中大震。仆固怀恩受诏北上与登里可汗相晤于太原以北的忻州,经其游说,回纥最终放弃与史朝义结盟,并应允出兵协助唐朝平叛。
然而驻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认为仆固怀恩本是“胡将”,又与登里可汗存在翁婿关系,唯恐二人趁乱合谋偷袭,索性紧闭大门,既不开城迎接,也不出面劳军。
大敌当前,仆固怀恩不愿节外生枝,虽是满腹怨气,也只能强压怒火,绕过太原南下。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之后,双方又因河北叛军的容留问题而暗生龃龉。
昭觉寺大败后,“燕帝”史朝义仓皇北逃,而河北州县守将见燕朝大势已去,纷纷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河东节度使辛云京等人献城请降。
只是李、辛二人正在受降整编之际,仆固怀恩的命令突然传来——所有降将官复原职,各归其位,所属城池,麾下兵马,一律与前照旧。
如此专横武断的命令,令两位节度使颇为不满,尤其是辛云京,见仆固怀恩自作主张,慷朝廷之慨,便怀疑其有暗中收买人心的打算,遂上表代宗,需对其严加提防。
然而此时的仆固怀恩,头顶安史叛乱终结者的耀眼光环,对于唐廷厥功至伟,而作为河北的军事统帅,即使先斩后奏,代宗自然也没有过分追究的必要。
更何况仆固怀恩的怀柔之举,从本质上来说,与朝廷的河北政策还不谋而合。
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八年的刀兵之祸让唐王朝元气大伤,此时厌战情绪弥漫朝野之间,而强弩之末的唐军也无力进一步追剿盘踞河北的燕朝藩镇。
采取绥靖政策,用官复原职换来河北地区形式上的和平,以及藩镇将领名义上的臣服,虽是无奈之举,但无疑也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好结果。
因此,代宗在宣慰仆固怀恩的同时,更下旨昭告河朔诸镇:凡东京及河南、河北于叛军中担任伪职者,一律赦免,既往不咎。”
纷争暂时平息,然而冲突双方都心怀不满,彼此间的仇怨更是越结越深。
763年春,安史之乱结束,仆固怀恩礼送登里可汗与回纥大军出塞,再次途径太原,而与其早有嫌隙的辛云京,依旧颇为傲慢的请铁勒人吃了闭门羹。
辛云京屡屡狂悖无礼,令仆固怀恩颜面扫地。铁勒悍将本就是睚眦必报的性格,此刻挟剿灭安史叛乱之功,圣眷正隆、意气风发,哪里受得了这等恶气,随即上表朝廷参劾辛云京,称其对回纥不敬、有碍两国邦交。
辛云京亦不甘示弱,上奏辩称回纥军平叛后在河南河北大肆烧杀抢掠,太原军民惊恐难安,不得已才紧闭城门以求自保。
仆固怀恩期待朝廷能再次为其主持公道,然而奏折入京,却如同泥牛入海,究其原因,回纥人虽对大唐施以援手,但也通过战争掠夺了中原无尽的财富,因此代宗对这些雇佣兵并不感恩,亦根本没有好感。
同时,面对重要将领之间的纷争,李豫也想尽可能的大事化小,所以干脆装聋作哑,希望以冷处理的方式化解二人的矛盾。
只是朝廷的沉默愈发激起仆固怀恩的怒火,头脑发热之下,其竟擅自统率数万朔方兵马进驻太原周边郡县,不惜以武犯禁,也要消解心头之恨。
过分热情,便是你谋反的原因!眼见两大节度使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代宗头痛不已,无奈之下,便于广德元年(763)七月,派出贴身宦官骆奉先前往太原了解情况,同时居中调停。
骆奉先原本与仆固怀恩交好,双方甚至还结为异姓兄弟,但来到太原后,辛云京备下厚礼相酬,请其回京后向天子进言,仆固怀恩要联合回纥造反。
骆奉先由太原返回长安途中,路过汾州,恰好仆固怀恩正驻军于此。兄弟相见,好客的铁勒将领连忙设宴款待,只是酒过三巡,其母突然发难:
尔等与我儿约为兄弟,今又亲云京,何两面乎?虽然,前事勿谕,自今母子兄弟如初!
骆奉先收受贿赂本就心里有鬼,又遭怀恩老母责备其两面三刀,更是窘迫难当,好在仆固怀恩见场面尴尬,连忙起身离席,并亲自下场,为骆奉仙献舞助兴。
酒酣耳热之际,其又热情邀请骆奉先再多留一日,以便兄弟叙旧,但骆奉先却以皇命在身为由,坚辞不就。仆固怀恩见强留不成,竟命人到其下榻的馆驿偷偷牵走了骆奉先的坐骑。
仆固怀恩也许是真心拿骆奉仙先当朋友,也许是希望钦差大人回朝后能为其秉公直言,但这种过分的热情,在居心叵测的阉人眼里,却成了另有所图的表现。
尤其是当晚骆奉先发现马匹不翼而飞,再联想到宴席上其母当众出言责难,仆固怀恩又一再强留,使其更加坚信,铁勒人就是要加害于己!
是非之地不宜久留,骆奉先连夜翻墙逃遁,而仆固怀恩闻讯后,自知弄巧成拙,赶紧追上骆奉先,交还坐骑的同时,更是连连致歉。
可以看出,从头至尾仆固怀恩并无半点加害之意,但骆奉先已被收买,而连惊带吓之下,更是恼羞成怒,回京后便一口咬定铁勒人意图谋反。
而仆固怀恩被污蔑之后,也立即上疏代宗,直指骆奉先与辛云京狼狈为奸,恶意诬陷,请朝廷将二人就地正法。
臣实不敢保家,陛下岂能安国?仆固怀恩与辛云京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不共戴天,但大唐天子却依然在打太极,只是下旨将二人一番夸赞褒奖,并希望两位节帅以大局为重,能化干戈为玉帛。
但“谋逆”二字非同小可,究竟是恶意毁谤还是证据确凿,朝廷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和明确的态度。遗憾的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代宗却总想以“和稀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天子两不相问,岂非默认骆奉先所言非虚?回想起自己满门忠烈,对大唐更是忠心耿耿,铁勒人一直压抑的怒火彻底爆发——当年八月,仆固怀恩以一纸充满火药味的奏折,向朝廷“负荆请罪”
臣静而思之,其罪有六:
昔同罗叛乱,臣为先帝扫清河曲,一也;
臣男玢为同罗所虏,得间亡归,臣斩之以令众士,二也;
臣有二女,远嫁外夷,为国和亲,荡平寇敌,三也;
臣与男瑒不顾死亡,为国效命,四也;
河北新附,节度使皆握强兵,臣抚绥以安反侧,五也;
臣说谕回纥,使赴急难,天下既平,送之归国,六也。
奏折所陈,表面是历数自己的罪责,实际上是变相陈述功劳更替自己抱屈,而为了发泄对鸟尽弓藏的不满和遭人构陷的愤怒,行文之中不拘礼法,措辞也有些过分强硬。
牢骚之后,仆固怀恩更赌气地表示“臣既负六罪,诚合万诛”——当然,一切都事出有因故而也情有可原,只是在奏折末尾,仆固怀恩又强硬表态,若陛下不纳忠言,“臣实不敢保家,陛下岂能安国!”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意气用事,字里行间已充满威胁恐吓之意,身为人臣,即使再大的委屈不满,也不该对着皇帝大放厥词,仆固怀恩此举实在是有失妥当。
奏疏入京代宗怒不可遏,但冷静之后,皇帝也觉得仆固怀恩尽管出言不逊,但一来其确实对大唐建有不世之功,二来也并未发现任何谋逆之举。
太平初现而惩治功臣,不仅会教天下人寒心,更会对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有鉴于此,广德元年(763)九月,李豫再派宰相裴遵庆前往绛州,明为宣恩慰抚,实则暗中刺探虚实——临行之际,李豫特意嘱咐裴遵庆,以个人名义邀请仆固怀恩入朝,看其作何反应。
不明就里的仆固怀恩,见皇帝专程派钦差慰问,顿觉皇恩浩荡而颇为感动,跪伏于裴遵庆脚下,痛哭流涕、大呼冤枉,裴遵庆则不失时机地劝说仆固怀恩,尽早赴京觐见,以此表明心迹。
仆固怀恩不防有诈,欣然应允,但部将范志诚却表示,几番风波之后,朝廷明显对其怀有猜忌之心,贸然前往长安恐遭不测。裴遵庆又退而求其次,劝仆固怀恩派其子入京面圣,也再次遭到了拒绝。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仆固怀恩与朝廷的关系,已经没有了任何转圜的余地——前番口出狂言,已然是欺君之罪,而今次违命不朝,更是暗含不臣之心,仅此一点,代宗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兵治罪。
好在大祸临头之际,吐蕃人突然兴兵犯唐,边境频频告急,主持朝政的权宦程元振却对军情置若罔闻,以至藩兵长驱直入,迫近京师,当年十月,代宗被迫逃离长安仓皇东奔陕州。
此时,唐王朝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如何抵御外敌上,仆固怀恩这个“内部矛盾”,暂时被搁置了起来。
天威难测,不得不反公元763年末,吐蕃大军退走,代宗重返长安。外患一除,大唐天子便立刻准备对“内忧”下手。
764年正月,李豫命刑部尚书颜真卿前往汾州,以最后通牒的方式,命仆固怀恩即刻入朝面圣。
但颜真卿却表示,陛下蒙尘陕州时,本可正大光明命其率兵赴援,如今圣驾已然返京,再宣其入朝,既无救驾勤王之功,又有兵权被削之虞,仆固怀恩如何肯来?
同时颜真卿还指出,“今言怀恩反者,独辛云京、李抱玉、骆奉先、鱼朝恩四人耳,自余盛言其枉”,直言绝大多数朝臣都认为仆固怀恩遭受了冤屈,言下之意,希望天子能网开一面,不要对功臣赶尽杀绝。
但仆固怀恩已成为代宗的心腹大患,此时又有朝臣向皇帝进言,建议以德高望重的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则朔方将士必定会脱离仆固怀恩,转而亲附朝廷。”
但皇帝取而代之的计划尚未付诸实施,也许是知道自己与唐廷的关系已积重难返,仆固怀恩率先向死敌出手。
当年正月,其与河东都将李竭诚密谋夺取太原,不料为辛云来察觉,直接将李斩杀。
智取不成,仆固怀恩索性遣其子仆固玚引兵围攻晋阳,正式与大唐决裂。
辛云京也非易予之辈,太原之战,仆固玚大败,转而围攻榆次。代宗听闻河东叛乱,正式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数日后又加授朔方节度使,立即出镇河东。
而郭子仪行至河中(今山西永济),叛军之中发生兵变,仆固玚已为朔方兵马使张惟岳等人斩首。
仆固怀恩接连遭受重创,自知军心已变,河东不宜久留,在与老母挥泪作别后,率麾下数百骑北走灵武,而留下的将士多为郭子仪部曲,听闻汾阳王驾到,束甲来归者竟达数万之众。
铁勒悍将至灵武后整军备战,于当年七月纠集回纥、吐蕃部众十万,加上麾下数万朔方军,大举进犯关中,却被郭子仪击退。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声称皇帝李豫已死,再度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共计三十万人,挥师进攻长安。
也许是天佑大唐,战争即将全面升级之际,意外突然发生——仆固怀恩在东进长安途中忽染重疾,随即于九月初八暴毙于鸣沙(今宁夏中宁县)。
至此,这场本不该发生,却持续了将近两年的叛乱,最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宣告落幕。
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仆固怀恩叛乱,背后有着众多特殊而复杂的原因,代宗对此一清二楚甚至心怀愧疚,所以此后并未加害怀恩家眷,更“诏辇其母归京师,厚恤之,以寿终”。
只是一场叛乱,仆固怀恩身败名裂,大唐王朝人心尽失,所有人都成了输家,至于叛乱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仆固怀恩和安禄山一样,都是藩将出身,加之又与回纥关系密切,有安史之乱的前车之鉴,朝臣势必对其怀有天然的戒心。
而其于平叛过程中迅速崛起,短短数年便由无名小卒跻身帝国顶尖军人之列,辛云京、李抱玉这些将门之后、世家子弟难免因此妒忌眼红。
同时,仆固怀恩的性格也存在很大的缺陷,据《旧唐书》记载,其人“刚决犯上,始居偏裨之中,意有不合,虽主将必诟怒之。”这种偏激易怒的性格,不仅难与同僚相处,更为其日后的悲剧早早埋下了伏笔。
最关键是李唐统治者因为安史之乱成了惊弓之鸟,又有宦官宵小如鱼朝恩、骆奉先之流从旁诽谤污蔑,使得肃宗、代宗二代君王,对于手握兵权的将领一直都十分忌惮。
整个安史之乱期间,大唐天子卸磨杀驴的手段层出不穷,鸟尽弓藏的嘴脸更是相当丑陋,不仅仆固怀恩,就连号称“中兴双璧”的郭子仪、李光弼也不能幸免。
公元757年,郭子仪收复二京,凯旋之日,肃宗亲至壩上迎接,更感言“吾之家国,由卿再造”,谁知一年后郭令公兵败邺城,李亨立马翻脸,将其革职查办,一撸到底。
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李光弼,只因在仆固怀恩叛乱期间未曾兴兵勤王,先是被朝廷以东京留守虚职褫夺兵权,而代宗为策万全,又将其母及胞弟召至京师,以此要挟。此后李光弼又屡遭权宦诋毁,以至愤恨成疾、忧惧而终。
仆固怀恩则更为不幸,其戎马半生,对朝廷忠心耿耿;为国家出生入死,屡建殊勋,家族更是世代忠良、满门英烈,到头来不仅饱受猜忌构陷,最终还沦为天子欲除之而后快的心腹大患,实在令人唏嘘。
往事已矣,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然而从功臣到反贼,这是仆固怀恩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王朝乃至整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