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之术是怎么操作的?总共有三招,极其高明,领导者都这样做!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5-30 06:37:36

虽然职场的本质是利益交换的场所,但是由于单纯的利益交换过于敏感,如果不能在表面上涂抹上一层感情的“包装”,难免会激化矛盾,从而使组织濒临解体。那么如何涂抹才是高明的操作呢?对于这个问题,深谙谋略的领导者祭出“施恩之术”的策略。在现有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对某些重要下属巧妙施恩,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兄弟”,跟随自己南征北战。那么“施恩之术”如何才能用得恰到好处呢?笔者研读历史和谋略多年,认为这种看起来复杂的谋略技术,实际上主要就三招:

一、知遇之恩

知遇之恩,是领导者上位之后会最先采用的招数,以便于尽快拉拢一批能干的人才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这一招看似简单,但用好需要施展出高超的谋略智慧。具体有这么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确保施恩的偶然性。对于新来的个别下属,领导者需要刻意制造出一种偶然相遇,且对其格外关注的情境,使对方内心之中产生一种命运交织的错觉。然而,这绝非仅凭运气,而是领导者精心布局的结果。领导者需敏锐地洞察下属的潜力与特质,在恰当的时机“恰巧”出现,给予那看似不经意却又至关重要的提点或机遇。

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雍正王朝》中,雍正在恩科殿试时,对其中一位写得慢的考生亲自掌灯,陪伴其考完全程。这一操作使其感激涕零,奋笔疾书,终于高中状元。后来雍正本人遭遇“八王议政”逼宫之难时,这位考生挺身而出,与八爷党争辩,帮雍正争取局势反转的时间。

第二,营造出君臣相知,心心相印的氛围。当然这种上下级之间心心相印的感觉并非自然生成,而是领导者通过巧妙设计营造出来的。比如,提前了解下属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然后在某个特定场景中,看似无意地提及相关话题或提供与之相关的机会,让下属瞬间觉得找到了知音。这种知遇之恩,能够迅速打破下属的心理防线,使其从内心深处对领导者产生认同和依赖。刘邦之所以能够从韩王手中把张良“挖过来”,靠的就是在与张良交流兵法谋略时,营造出一种“心心相印”般的知己感觉。

二、救助之恩

对于普通人交往来说,大家都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但对于精通谋略的领导者来讲,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懂得适当时候施与下属“雪中送炭”般的救助之恩。当然这并非目的单纯的慈善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谋略操作。那么“救助之恩”的实施有什么注意之处呢?

第一、注意时机。领导者要准确判断救助的时机和程度,过早或过晚的救助都可能无法达到最佳效果。比如漂母在救助韩信时,就选择他奄奄一息之际,才施以“一饭之恩”。正因为时机拿捏的好,令韩信终生难忘,才有“一饭千金”的美谈。

第二、注意成本。当下属陷入危难和困境时,领导者需审时度势,衡量救助的成本与收益。如果救助成本过高,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若救助的投入和力度不够,又难以让下属产生深刻的感恩之情。这就需要领导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三、庇护之恩

庇护之恩的实施,则是施恩之术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招。无论是刀下留人,还是替别人背锅受过,这需要领导者本人具备非凡的勇气和担当,但同时也是最具风险的一招。

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各种利益纠葛错综复杂,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当决定为下属提供庇护时,领导者必须全面评估风险与收益。若庇护不当,可能会引火烧身,损害自身的声誉和地位;若成功庇护,下属则会对其死心塌地。

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的庇护,当尉迟敬德被同僚诬陷时,他挺身而出把对方辩解,当尉迟敬德要被唐高祖李渊下令斩杀时,他不顾牵连站出来替对方求情。正因为之前他替尉迟敬德“遮风挡雨”,到后面的玄武门之变,才有尉迟敬德替秦王“冲锋陷阵”。

总而言之,从谋略角度深入剖析,施恩之术并非单纯的情感投资,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领导艺术。领导者通过施恩,不仅能够赢得下属的忠诚和拥护,还能在组织中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之上。

0 阅读:11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