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逝世后,拟定的抬棺人都有谁?照片中为何凭空多出了一双手?

梦蝶说事 2024-10-21 19:18:09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与世长辞,在治丧委员会精心策划下,葬礼隆重而庄严,由多位青年作家担任抬棺人。

但是最终的抬棺阵容,却与预定名单有诸多出入。更为神秘的是,在留存的珍贵照片中,一双本不属于抬棺人员的手,竟不知从何处悄然出现。这场承载着时代记忆与无限哀思的葬礼,留下了怎样的疑案?真相究竟如何?

鲁迅魂归

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便养成了抽烟的习惯。为了完成高强度的创作任务,鲁迅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而烟草成为他维持专注的工具。从那时起,鲁迅手中的烟几乎从未间断过。

他不仅热衷于抽烟,而且烟量惊人,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有烟,他便会点燃一支。据统计,鲁迅每天平均消耗50支香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数字才降至每天15支。

鲁迅在创作《藤野先生》时,详细描述了自己边抽烟边写作的习惯,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烟草的依赖,也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执着与投入。长期的高烟量摄入以及久坐不动、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给鲁迅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1936年,鲁迅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病情最严重时,他甚至无法自行起坐,行动极为不便。

在鲁迅病情加重之际,他的好友、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女士迅速行动,为他请来了权威医生托马斯·邓。

经过详细检查,托马斯·邓诊断鲁迅患有结核性肋膜炎,并建议立即进行手术,抽除内膜中的积水,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鲁迅并未立即采纳邓医生的建议,而是选择信任另一位日本医生须藤。

须藤医生长期为鲁迅看病,熟悉他的身体状况,尽管如此,直到1936年7月,须藤才为鲁迅实施了抽除积水的手术。手术后的效果显著,鲁迅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到了10月初,他甚至能够自行离家外出。

命运却在同年10月19日清晨5点25分无情地夺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命,鲁迅因病去世,享年仅55岁。

鲁迅先生离世当日,寓所外自发赶来吊唁的各界民众,已将周围的马路围得水泄不通。对于无数仰慕鲁迅先生的民众来说,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而这盏明灯骤然熄灭,不禁让人感到前路茫茫。先生用毕生的心血唤醒国人,此刻,国人以沉默的悲怆送别先生。

为了筹备后事,各界人士火速成立了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委员会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包括北大校长蔡元培、作家茅盾、鲁迅先生胞弟周建人等。大家一致认为,鲁迅先生的葬礼必须隆重而庄严,以表达全民族的敬意。

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抬棺人的人选。鲁迅先生毕生提携后进,呕心沥血扶持青年作家。因此,治丧委员会决定,以先生的学生和青年文学家为主,组成抬棺队伍。

疑云重重

就在治丧委员会为抬棺人选争执不下之时,一份署名萧军的官方报道。这篇题为《逝世经过略记》的文章,对鲁迅先生逝世后的诸多细节进行了详尽记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文中提及的16位青年作家抬棺人名单。

这份名单包括巴金、黄源、萧军、黎烈文等文坛新秀,可谓群星荟萃。他们都是鲁迅先生生前悉心栽培的后进,代表着新文学的未来。萧军本人也名列其中,文章行文诚恳感人,其情之真,溢于言表。

就在人们以为疑案即将揭开谜底之际,事情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当天,一些报纸的报道中,关于抬棺人数的记载,竟与萧军的文章大相径庭。《上海华美晚报》称:"十四位作家亲抬棺柩。"一时间,是16位还是14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事隔多年,当年参与抬棺的靳以、巴金等人,在回忆文章中对这一细节也是语焉不详。靳以写道,除他本人外,还有鹿地、周文等8位作家,而巴金的说法是"十三四个人"。种种迹象表明,抬棺人的名单,似乎并非如萧军所写那般明确。

一时间,围绕抬棺人的疑云越来越重。有人质疑萧军报道的真实性,有人怀疑治丧委员会内部存在龃龉。毕竟,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关乎民族脊梁的送别,怎能在关键细节上语焉不详、前后矛盾?

有目击者称,当天现场秩序混乱,悲愤的人群蜂拥而至,根本无法分辨谁是抬棺人,谁又是自发参与的民众;还有人猜测,抬棺队伍本就是流动的,先生诸多弟子轮流参与,并非固定人选。总之,原本简单的抬棺人名单,竟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

面对纷纷扰扰的质疑,治丧委员会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委员们重新梳理了各方报道,试图找出症结所在。

尽管如此,抬棺人之谜并未就此尘埃落定。相反,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追忆往事,关于那场葬礼的细枝末节,反而愈加扑朔迷离了。仿佛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个疑案注定成为一个永恒的谜题,等待后人去继续探寻。

珍贵遗照

2001年 ,一位名叫靳以的老人惊人的收藏引起了文学界的极大关注。他珍藏多年的一张葬礼照片,竟然在照片背面清晰地注明了9位抬棺人的名字。这份名单包括靳以本人、萧军、黄源等人,与此前的种种记载都不尽相同。

消息传出,立刻在文坛引起轩然大波。一些作家的后人也加入到寻找真相的行列中来。周文女儿周林提供的另一张照片,更是让疑云愈加浓重。照片中,周文赫然在列,与靳以所记的名单又有出入。周文生前的一篇纪念文章,也佐证了他参与抬棺的事实。

在靳以提供的照片中,竟然出现了一双"凭空多出的手"!这双手的主人,似乎并不在9人之列,却出现在了抬棺的队伍中。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抬棺队伍似乎还有未知的成员。

这双手的主人究竟是谁?是不是正如黄源所说,还有一些自发参与的民众和外国友人?抑或是其他的文学界人士?

鲁迅逝世十年后,作家靳以在纪念文章中回忆了当年鲁迅葬礼的感人细节。作为抬棺人之一,靳以深刻描绘了那天的情景:“我是派定的抬棺人之一,除开我,记得还有鹿地、周文、沙汀、巴金、河清、烈文、天翼、胡风……我极其小心地迈着步子,为了使鲁迅先生不再受一点人间的颠簸……到了墓地,那具黑棺又上了我们的肩头。”尽管棺材并不沉重,靳以却感到肩上的责任异常沉重,心情也极其沉重。

根据靳以的回忆,葬礼当天共有两次抬棺行动:一次是从家中起灵到纪念堂,一次是从纪念堂到墓地。在这两次抬棺过程中,靳以记得共有九位抬棺人,包括自己、鹿地、周文、沙汀、巴金、河清、烈文、天翼和胡风。然而,后来靳以的女儿发现照片背面记录的名单有所不同,多出了姚克、欧阳山和吴朗西,少了周文和沙汀。

经过进一步调查,记者在靳以女儿提供的照片和多方访谈后,确认了抬棺人的真实名单,共十二人:巴金、鹿地亘、胡风、欧阳山、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和黎烈文。其中,周文通过其女儿的证实,确实参与了抬棺行动,而黄源也在后来被确认是其中一员。

葬礼上,还有一位外国人默默地伸出援手。在巴金的回忆中,这位西洋人看到灵柩愈加沉重,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并默默地将手伸到灵柩下方。

因此,葬礼现场那些纷繁复杂的细节,恰恰映照出了时代的烙印。抬棺队伍的流动性,反映了当时青年作家群体的活跃;而自发参与的群众和外国友人,则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广泛影响力。

0 阅读:1

梦蝶说事

简介:每天给大家带来最新社会事件,欢迎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