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留学,晚年感慨:为主席做了件好事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3-05 13:31:12

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病入膏肓时,没有将6亿遗产留给子女,也不曾捐给祖国,而是全部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张学良是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他虽然亲口承认,是自己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却在接受采访时说:“后人骂我,九一八事变不抵抗,这个账我不认,我没有错。可你要骂我是个封疆大吏,没把情形看明白那我承认。”

不过,谁也不能否认张学良对抗日的贡献。

是他发起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晚年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西安事变前后,与红军领导人的接触,他对周总理赞不绝口:“我很佩服他,他很聪明,有大智慧。”

谈到毛主席,张学良表示,虽然没有见过他,但帮主席做了件大好事:出资10万,送流浪的岸英、岸青赴苏联留学。

母亲牺牲,岸英带着弟弟流落上海滩

“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想从我口中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

1930年10月24日,长沙,杨开慧和她8岁的儿子毛岸英,在家中被国民党军阀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毫无畏惧的说道:“让我跟毛主席断绝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杨开慧的大义凛然,激怒了穷凶极恶的特务,11月14日,她在浏阳识字岭,英勇就义。

毛主席闻听噩耗,沉痛的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在组织的营救下被保释出狱。

只有8岁的他,自己还是个娃娃,却要肩负起照顾弟弟岸青和岸龙的重任。

湖南的革命形势严峻,长沙是待不下去了,毛岸英只能带着两个弟弟前往上海。

顾顺章投敌叛变后,毛岸英就和两个弟弟,露宿街头。饿了,就去菜市场捡烂菜叶;累了,找个桥洞,席地而睡。

风餐露宿的生活,让小小的毛岸龙身患重病,不久便夭折了。

董健吾是上海地下党员,有着“红色牧师”之称。

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跟宋子文还是同学。

因此,董健吾是游走于国共之间隐藏最深的特工。

董健吾出于好心,收留了毛岸英和毛岸青。

不过,上海正被巨大的白色恐怖笼罩着,如果国民党特务知道毛主席的两个儿子就在这里,后果不堪设想。

董健吾一直在想方设法的为岸英、岸青,寻找出路。

1935年,董健吾受宋庆龄的委托,带着国民党谋求与中共谈判的密信,远赴延安。

刚进陕西境内,就遭遇大雪封山,董健吾深知责任重大,只好请求张学良帮忙。

张学良二话不说,开上车就拉他去了机场,让美国飞行员开着飞机,把董健吾送到了陕北。

自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次年,宋庆龄又委托董健吾,送美国记者斯诺和医生马海德,去延安红区。

完成任务后,董健吾转道西安,登门拜访张学良。

毛岸英兄弟出国,竟是“少帅”赞助

张学良为人热情,留董健吾在西安住了好几天。

某天吃午饭时,董健吾发现张学良愁眉不展,只扒拉了两口菜,就放下了筷子。

董健吾问其原因,张学良表示,自己有对明朝的花瓶非常喜爱,但是被赵四小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他很心疼。

董健吾这才明白,张学良是个爱好古玩瓷器之人。

董健吾立刻向中共驻东北军刘鼎汇报,并问他,是不是可以买几件瓷器送给张学良,联络联络感情。

刘鼎同意后,董健吾到西安南苑门,找打了自己熟悉的一位古玩店老板,淘弄了一套宋代彩瓷。

张学良见到后爱不释手,还带上眼镜仔细观瞧。

张学良掏出银票,表示坚决不能让董健吾破费,执意要自己花钱买下来。

这本就是董健吾送给张学良的礼物,他又怎么能要张学良的钱。

董健吾坚辞不受,张学良只好设宴款待。

为了表达谢意,张学良问董健吾,是否有什么要求,自己可以帮着满足。

“副座,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愿足矣!”董健吾诚恳地说。

张学良连连点头,接着又问:“除了民族大义,还有没有私人要求?”

看着张学良富有诚意的眼神,董健吾顿了顿说:“我有三个小学生,一个是我的儿子(董寿琪),另外两个是我收养的革命子弟(毛岸英、毛岸青)。如蒙照顾,希望能送他们赴苏联读书,以备日后为国效劳。”

对张学良来说,这属于小菜一碟,他当即笑着答应下来。

董健吾前脚刚到上海,后脚就接到了李杜的电话:张学良已经到了上海,要履行在西安许下的诺言。

原来,张学良刚在南京开完会,此次来沪,主要目的是看望老部下兼老朋友李杜。

李杜就住在上海宝鸡路9弄3号,作为东北人,他始终牵挂着白山黑水间的乡亲。

李杜一直在召集流落的东北军,组织抗日活动。

张学良来找李杜,一是为了请李杜去远东地区,寻找旧部;二是请他把董健吾的“三个学生”带到苏联。

董健吾在电话里知道张学良的来意后,立刻向党组织做了汇报。

毕竟,送毛主席的孩子出国事关重大,董健吾不敢擅作决定。

组织决定,派刘仲华陪董健吾,在第二天去咖啡馆,跟张学良见面。

上海西郊,哥伦比亚路,法国咖啡馆,一个幽静的单间。

轻装简行的张学良,在李杜的陪同下,走了进来。

董健吾、刘仲华,赶忙起身欢迎。

“来,认识一下!这位是李杜将军,吉林抗日自卫队司令。”张学良向刘仲华介绍道。

董健吾也想张学良,介绍了刘仲华。

入座以后,张学良对董健吾说:“董先生,非常抱歉,我这次秘密来上海,不便约你们光临寒舍。”

他开门见山:“最近,李杜将军要去苏联一趟。说去考察,实际是去把撤退苏联的抗日义勇军重新组织起来,带领回国。借此机会,我想让李将军把你的三个孩子带到苏联。董先生和刘先生,你们看这么办是否妥当?”

接着,李杜也把目光投向了董健吾和刘仲华:“张先生托付之事,我一定尽责尽力!你们二位对旅途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要尽量为我想到、提出,我们亦先作些预测和应付策划。”

对于张学良的安排,董、刘甚是满意。

接着,四人为三个孩子出国旅途中的风险及处置预案进行了研究。

临走时,张学良从怀里掏出了一张支票:“三个孩子出国的费用由我负责,这是10万法郎,董先生,你拿着。”

不等董健吾推辞,张学良继续说:“你尽快把孩子送到李杜将军家里,事不宜迟,应迅速为孩子们的出国做好准备。”

莫斯科,岸英兄弟又有了“母亲”

1936 年 7 月初,李杜化名“王元华”,通过各种关系办理好手续后,带着毛岸英、毛岸青、董寿琪 3 个“儿子”登上法国邮轮康脱罗梭号赴苏联考察。

他们乘坐的邮轮经香港、西贡、孟买、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终于在8 月初抵达法国马赛。

可是,苏联因为暂时不想与日本闹掰,禁止中国人员入境。

李杜带着3个孩子在马赛逗留了3个月,还没等到结果。

后来,通过共产国际的关系,苏联才同意让毛岸英和毛岸青入境,至于李杜和董寿琪,则不被允许。

在法国的几个月里,毛岸英兄弟与董寿琪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岸英、岸青没想到的是,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竟然有了妈妈。

原来,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因为旧伤肆虐也在苏联养病。

每当周末,贺子珍就会把岸英和岸青接过去。

贺子珍、岸英、岸青和襁褓中的廖瓦,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

贺子珍对毛岸英兄弟照顾的很周到,完全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岸英兄弟对贺子珍也很亲切,称呼她为“贺妈妈”。

当廖瓦6个月时,因肺炎不幸去世,岸英就带着岸青陪在贺子珍的身边,还一直安慰她:“贺妈妈,您别难过。你要保重身体,小弟弟不再了,还有我们呢,我们也是你的儿子。”

廖瓦弟弟走了,岸英却又多了个妹妹。

原来,毛主席担心贺子珍过度悲伤,就把“娇娇”李敏也送到了莫斯科。

毛岸英作为长兄,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岸青和娇娇对他也很依赖。

1946年,长大成人的毛岸英,从莫斯科回了延安。

至于毛岸青,则在次年与妹妹李敏,跟着贺妈妈回到了哈尔滨,随后去了北京。

毛岸英回国后,父亲就把他派到了基层工作。

中央决定抗美援朝后,毛岸英主动报名,成了彭老总的“第一个兵”。

遗憾的是,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为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至于岸青,则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

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还多次去朝鲜,祭拜过大伯。

当年资助他们的张学良,一直被蒋介石软禁,直到蒋家父子全部去世,才终于恢复自由。

参考文献:

倪良端.张学良资助毛岸英兄弟留学苏联始末[J].党史纵横,2012,(07):26-27.

王光远.张学良救护毛岸英兄弟[J].炎黄春秋,2000,(05):45-47.

0 阅读:203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