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简王朱高燧:多年的北京一把手,密谋毒死朱棣,为何还能善终?

楼哥看明史 2024-02-02 23:06:10

前言: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七月,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孟麟向当朝皇帝:神宗朱翊钧上了一封奏疏,里面强烈请求册立皇长孙朱由校为皇太孙。

孟麟,常州宜兴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熟知本朝故事。所以他引用了成祖朱棣册立宣宗朱瞻基为皇太孙的典故,同时以当年参与夺嫡的汉王和赵王为例,影射始终觊觎太子之位的福王朱常洵。

伏思我成祖文皇帝时汉藩骄恣,赵王窥窃。成祖既立仁宗为太子矣,又令大臣辅皇太孙监国,以一臣民仰戴之心,而宗社灵长至今赖之。皇上何不与廷臣酌议而举行之乎?—《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三十四》

赵王与汉王剧照

这里的汉藩,指的是造反失败而被削爵废黜的汉王朱高煦。而赵王朱高燧能够与其并列,显然在当年也是风云人物,不然也不会被文官们念叨了近两百年的时间。

那么这位赵王是何许人也?为何汉王结局悲惨,他却能够安享天年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永乐时代的北境之王

朱高燧,生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二月十六日,时任燕王朱棣第三子,生母燕王妃徐氏。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

燕王妃徐氏剧照

当时朱家三兄弟各有分工,老二高阳王朱高煦跟着父王一起在外征战,老三朱高燧则帮助大哥燕世子朱高炽一起坚守北平城。虽说史书把功劳都记到了朱高炽头上,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朱高燧的功劳。

比如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七月的时候,朝廷方面大将平安准备率军截断燕军的粮道。朱棣给朱高炽写信,让他派朱高燧领兵接应,用疑兵之计迷惑平安。要知道平安可是朝廷方面的一员悍将,朱高燧能圆满完成使命,可见其能力非凡。

汝即令高燧将万余人南出,初营于彰义。明日移营卢沟河西,又明日营良乡,如将与我军合势者。使敌闻之,必狐疑不敢轻进。四五日后,令高燧率军复回,敌必再来觇。往返踰旬日,则我之粮舟及新军皆过直沽矣。—《明太宗实录卷七》

赵王朱高燧剧照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在南京皇宫奉天殿登基称帝。然而最重要的皇太子人选,却始终有些难产。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朱家三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有多激烈,外人恐怕难以想象。

留守北京亲王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一切尘埃落定。燕世子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高阳王朱高煦封为汉王,三郡王朱高燧则封为赵王。兵部郎中顾晟、工部员外郎卢盛出任赵王府左、右长史。而彭城卫、永清左卫和永清右卫则被改编为赵王府常山三护卫。

皇太子朱高炽剧照

朱棣在即位伊始,便将原来的封国北平升格为北京。但由于天下初定,永乐皇帝本人不得不坐镇南京,而北京的防务则交给了赵王朱高燧。按照惯例,亲王应该在自己的封国内祭祀山川、社稷等神。为了使赵王能够安心留守北京,朱棣同意了礼部的建议,改顺天府山川坛来祭祀赵地的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等山川。

亲王留守之祭,固无明文,然礼有可以义起者。今赵王留守北京,当别建国社稷山川等坛致祭,宜如礼部所议。—《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九》

和后世不敢挑起“边衅”的文官们不同,赵王殿下是一个十足的“鹰派”,但凡蒙古人在边境上有所动作,他老人家必然会出兵予以回击。此事引发了太子党和汉王党的双重不满,毕竟赵王的光芒太盛,会影响到他们的地位。

赵王朱高燧剧照

为了保护最疼爱的小儿子,老父亲朱棣也不得不给朱高燧写信,以自己的岳父、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当年镇守北平时的战术为例,告诫赵王“勿轻出兵”。

然而常年坐镇一方,也确实增长了赵王的野心。特别是他和姐夫广平侯袁容之间的关系,更是让朱棣也为之警惕。袁容,左都督袁洪之子,朱棣长婿,因为在靖难战争时期的功劳获封侯爵,也是赵王留守北京时候的左膀右臂。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的某一天,都指挥款台在路经袁容家大门之时没有下马,因此被驸马爷抓起来狠狠揍了一顿,史称“棰楚几死”。朱棣在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原因不仅仅在于款台一来是蒙古人,二来靖难时有功,更在于赵王居然和袁容串通一气,不将此事上报。所以他老人家一封信写给朱高燧,其中警告的意味不言而喻。

款台,靖难功臣,岂当非礼陵辱?尔非不知,曷不以闻?自洪武以来往来驸马之门,何尝有下马之令?晋王敦为驸马,纵恣暴横,卒以悖逆灭亡。覆輙在前,可再蹈乎?此书观毕,仍以示容。—《明太宗实录卷五十八》

成祖朱棣剧照

赵王的反骨

当年朱棣登基不久,就册封都督徐章的女儿为朱高燧的正妃,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又将其进封为赵王妃。这是一桩十足的政治婚姻,因为徐氏的舅舅,是原来的朝廷大将,现在镇守宁夏的宁远侯何福。

在发现赵王和袁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后,朱棣意识到他必须尽快重返北京,因为这里才是他的根。时隔多年之后,朱棣终于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的时候巡狩北京,开始逐步收回赵王手上的权力。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八月,何福因为在跟随朱棣北征大漠之时“数违节度”,遭到都察院的弹劾,随即畏罪自尽。朱棣此后做了三件事,其一诛杀了赵府左长史顾晟,其二废黜了赵王妃徐氏,其三将大批常山护卫的将校调往山东和河南都司。

北京皇宫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时候,北京皇宫建成,当年年底皇太子朱高炽和皇太孙朱瞻基奉旨从南京来到北京,加上此前汉王朱高煦已经被打发去了山东乐安州,皇位的传承看上去已经没有任何疑问。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时候,钦天监官王射成偷偷找到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说了一句他夜观天象的心得:“非久当有见主之变”。孟贤是保定侯孟善庶长子,他立刻联合一直支持赵王的太监黄俨、羽林前卫指挥彭旭等人,准备毒死朱棣然后假传遗诏,废皇太子朱高炽而改立赵王朱高燧为帝。

此事很快泄密,朱棣处死了孟贤等人,却唯独放过了赵王。这件事情的疑点太大,以永乐皇帝的猜疑之心,很难说有没有怀疑到太子乃至太孙的头上。而朱高炽嗅觉非常灵敏,在看到父皇有所犹豫之后,立刻站出来为弟弟说话,将此事轻轻揭过。

上顾高燧曰: “尔为之耶?”高燧惴栗不能,皇太子为之营解曰: “高燧必不与谋,此下所为耳。”上命文武群臣及三法司鞫治贤等。—《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九》

赵王朱高燧剧照

父母的老儿子

有句俗话叫做“老儿子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这一点在赵王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赵王坐镇北京的时候,朱棣给他的岁禄是五万石,远超任何一位亲王。

笔者曾经做过统计,朱棣在位期间,汉王陪伴在他身边的日子最短,约105个月。太子其次,约122个月。至于赵王殿下,则足足有169个月。当永乐皇帝正式迁都北京,太子、太孙都从南京赶来以后,甚至发生了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那场未遂政变,朱棣都没舍得让早已年过四旬的赵王去封国就藩。

至于赵王本人,也对父皇和母后充满了眷恋之情。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年底的时候,赵王来南京,并在此小住了四个月,直到次年三月底的时候才返回北京。当时徐皇后的身体已经出了问题,所以对赵王这个小儿子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感情,也许她已经感觉到这一别就是永别。

朱棣与徐皇后剧照

当年七月初四日,徐皇后驾崩,终年四十六岁。其生前所著的《劝善书》被朱棣大量印刷并颁赐给臣子及各地的府、县学。当时太子、汉王和赵王都为本书写了序言,和中规中矩的两位兄长相比,赵王深情回顾了自己和母后所见的最后一面,言语中充满了悲痛和不舍。一句“母后不可见矣”,数百年后读来依然令人破防。

明日辞归国,母后顾高燧怆然,高燧不觉悲泣。拜别逾数月,母后遂见遐弃,岂意一别竟成永隔。追思昔者之怆,盖我母后清明神慧,有以先知,若将告我,第以愚昧不察。使当一有所觉,岂忍须臾而离膝下哉?呜呼,母后不可见矣。—《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后序》

好不容易平安着陆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驾崩,考验赵王政治智慧的时刻到了。朱高燧确实很有求生欲,他在八月的时候上笺劝进,请长兄朱高炽继位。到了九月,又带头上表请立皇后及皇太子。

而大哥虽然表面上对弟弟很好,将他的岁禄增加到三万石。但是给胡萝卜的同时,朱高炽的大棒也时时举在手中,特别是他将亲外甥富阳侯李茂芳废为庶人的举动,吓得赵王赶紧请辞常山左、右二护卫来保命。

仁宗朱高炽剧照

李茂芳的母亲永平公主,是朱棣的次女。但他们母子在永乐年间站队赵王,因此遭到了大舅的无情报复。而赵王也由此洞悉大哥的真面目,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正式之国河南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当年五月朱高炽驾崩,大侄子朱瞻基继位,赵王开始了一生中最大的噩梦。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六月,一位名叫刁二的定州男子,身背一个黄色包袱来到赵王府求见朱高燧。赵王殿下打开一看,里面是黄纸二幅、白纸二幅,一画花、一画人。老实说没看懂,这是劝赵王称帝?反正三叔看完之后吓得不行,立刻向朝廷报备,而朱瞻基则说了一句看上去杀气腾腾的话:“赵叔不得不言。使赵叔不言,小人举以言之,便造为离间。”

当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吸取了当年建文帝的教训,御驾亲征,一举将其平定。班师途中,户部尚书陈山建议移兵彰德,把赵王也顺便拿下。然而先帝毕竟就只有汉王和赵王这两个弟弟,自己继位不久,就干掉两个亲叔叔,后世如何看待自己?所以尽管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也赞同收拾赵王,朱瞻基依然没有同意。

山复邀尚书蹇义、夏原吉共请,帝曰: “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宣宗朱瞻基剧照

但是赵王殿下毕竟久掌兵权,他如果想要有一个体面的结局,必然要做出一定的牺牲。而朱瞻基所要做的,就是给这位三叔一个台阶。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正月,皇帝陛下给赵王写了一封信,一封充分彰显了朱瞻基政治智慧的信。这位“好圣孙”先是给三叔当头一棒,称二叔到了京师以后,一口咬定和你有“往来谋议”,当然我是不相信的。只是朝廷如此“隐而不言”,万一再来一个孟指挥怎么办?二叔的供词,大臣们弹劾你的奏章,我都附在信中,三叔最好想清楚了再回复。

侄之本心,但欲两无嫌疑,同享贵富于永远,非有他也,天地、祖宗鉴临在上。今以高煦及其同恶之人所首事,并群臣所上章奏,奉去一观。惟叔父亮之。—《明宣宗实录卷二十四》

宣宗朱瞻基剧照

赵王很拎得清,收到信以后立刻向朝廷上奏,请辞常山中护卫及群牧千户所官军并仪卫司官校。虎落平阳被犬,赵王失去爪牙以后,连掌河南彰德卫事、都指挥佥事王友都敢骑在他头上作威作福。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有人诬陷赵王造反,王友都不向朝廷上奏,直接调兵包围了赵王府。当时城中骑兵驰骋,卫所官军手执火器,带着攻城器具,仿佛当年北平城内包围燕王府的翻版。事后王友仅仅降为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堂堂太宗文皇帝嫡子,竟然受此一介武夫如此羞辱。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八月二十六日,赵王朱高燧去世,享年五十岁,谥曰简。谥法“一徳不懈”曰简,指坚持德行毫不懈怠,算是一个佳谥。对于这位赵简王在彰德府的表现,史书也给出了高度评价: “奉藩甚恭而重贤礼士,未尝有过”。

安阳高阁寺:原赵王府旧址

结语:明宣宗虽然有“好圣孙”的溢美之词,又被称为开创“仁宣之治”的一代明君,而他政治手腕之狠辣,确实也强于他那个被江南文官裹挟的堂叔朱允炆。朱瞻基的二叔,一代靖难名将朱高煦,弹指间灰飞烟灭。

那么赵王为何彻底服输呢?就在他收到上文所写的那封信之前几天,赵世子朱瞻坺突然去世,年仅十七岁。此时的朱高燧身边仅剩下安阳王朱瞻塙这一个儿子,在不投降就要绝嗣了。识时务者为俊杰,赵王殿下很懂这个,所以他二哥死了,而他能够寿终正寝。

2 阅读:185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