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末名将,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收复新疆、洋务运动等重要事件。梁启超说他是“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他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人,是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咸丰二年(1852年)开始进入军界,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等职。他坚决抗击外来侵略,收复新疆,推动新疆的近代化改革,被视为民族英雄。
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左宗棠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才华和胆略,以及在外交和军事领域的卓越表现,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敬和赞誉。他的事迹和思想对于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宗棠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他的父亲左观澜是位举人,曾任湘阴县学训导,为人正直,颇有声望。左宗棠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熟读经史,擅长诗文,备受亲朋好友的称赞。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却屡次失利,这对他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左宗棠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占长沙,左宗棠在好友胡林翼的推荐下开始进入军界。他先后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曾国藩的幕府中担任重要职务,逐渐崭露头角。咸丰十年(1860年),他被任命为浙江巡抚,镇守浙江地区,抗击英法联军的侵略。
同治四年(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并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左宗棠力主收复失地。光绪元年(1875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领20万军队出征新疆。在这次战争中,左宗棠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成功收复了新疆地区。他的胜利不仅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也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尊严。
在晚清时期,左宗棠积极参与了洋务运动。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近代化改革。他在军事、工业、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创建了中国第一家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左宗棠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爱好文学和书法,擅长诗词和散文创作。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福祉的关心。他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为晚清时期的名臣之一,左宗棠以其才华、胆略和爱国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典范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对于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值得敬仰和缅怀。
左宗棠
左宗棠虽然与李鸿章、曾国藩同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中兴四将、中兴四名臣之一,但是左宗棠与以上这两位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左宗棠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封疆大吏,与投降派的李鸿章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否认的是,左宗棠作为满清封建王朝的官员,有其作为封建官吏的局限性,其有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消极层面,但是不能拿今天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就对中国的贡献而言,在晚清时期的众多人物中,左宗棠堪称第一!
左宗棠的一生可以说是勤勤恳恳,一时一刻都不曾忘记捍卫国土、保境安民的重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福建福州督办军务,最终于福州病逝。
左宗棠的一生南征北战、平定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地区的叛乱等。尤其是左宗棠在60余岁高龄时抬棺西征新疆,为中国保住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击败了受英国与沙俄等外国势力扶植的阿古柏、白彦虎之流,维护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和平,居功甚伟,取得了晚清难得一见的大胜!
据《中国人口史》的统计,战前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甘肃人口为1946万,战后光绪六年(1880年)仅存496万,人口损失比例为75%,陕西省的人口损失也相当大,在这场叛乱中,造成了约2000万人被无情地被屠杀,当时的中国西北可以称得上是十室九空。
马化龙
马化龙、白彦虎等人妄图在中国西北建立起一个宗教国家,有着想让西北地区脱离中国版图的野心。白彦虎22岁起义时,大字不识一个,只是凭借杀人数量多才成了叛军领袖。这样的人,如果能称为反抗封建的起义者的话,那公道何在?正是因为马、白等人在西北灭绝人性、倒行逆施的恶行,在左宗棠率大军抵达西北之后,进行了严厉地打击。
马化龙兵败投降后被处斩。但是白彦虎却不甘心失败,裹挟着大量不愿继续反抗的士兵负隅顽抗,在左宗棠的打击下逃到了新疆,投靠了叛乱分子阿古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在清廷尚在讨论征讨盘踞新疆的阿古柏等叛乱势力的时候,左宗棠率师进驻兰州,准备收复新疆。
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与李鸿章等人掀起了“海防”与“塞防”之争。当时新疆失去了对外交往的控制,而沙俄等外部势力趁机干涉,这使得中国失去对新疆的控制,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坚定地主张收复新疆,他相信这样做可以保卫中国的领土,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信仰。但是,他的决策遭到了清政府内部的反对,特别是来自李鸿章的强烈反对。李鸿章认为应该优先建设强大的海军,而不是投入资源去收复新疆。与李鸿章等人的短视不同,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并取得了军机大臣文祥、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支持,之后出塞平叛。这种分歧使得左宗棠成为晚清时期的“硬骨头”。最终,慈禧太后下令出兵新疆,这也成为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正确决策。
在清朝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给左宗棠的资金只有少部分。他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这时,左宗棠不得不求助于红顶商人胡雪岩,通过他向洋人银行筹措军费。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士兵们得以充分武装,其中近两万的精兵更是人手一支来复枪。士兵在哈密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农田,并寻求粮食来源。经过一年的筹备工作,他才开始收复新疆。
清军收复新疆示意图
清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左宗棠率军收复乌鲁木齐,北疆彻底平定,开始进军南疆。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执行从北向南进攻的战略。将领金顺、刘锦棠等率军自肃州出发,逐一攻占古城、吐尔番,成功在规定时间内会师乌鲁木齐。北疆大部分地区重新回到清政府手中。在左宗棠继续向其他地区进发之际,英国以“调停”为幌子试图阻止他的收复计划。然而,在左宗棠的努力下,成功摆脱了英国的干涉,开始收复南疆。
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清军收复吐鲁番,阿古柏服毒自杀,其残部逃亡喀什、白彦虎率余下叛军逃到了开都河一带。这时,李鸿章等海防派,又运作朝廷,发出敕令:“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左宗棠看罢大不以为然,于是又上疏抗旨,据理力争。慈禧太后看罢他的奏章,被说服,于是才继续新疆收复战。
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分兵三路收复南疆,连续攻克三城并歼灭阿古柏军队上万人,击溃其在南疆的防守。与此同时,阿古柏内部发生政权斗争。此时,左宗棠的收复全疆已成大势所趋。然而,英国再次试图“调停”,要求清政府允许阿古柏政权保留喀什噶尔等几座城市。左宗棠直接拒绝了英国的要求,随后继续分兵两路全面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他也多次建议清政府在新疆建立省级行政单位,以强化对该地区的管理。
又经过了一年多的艰苦平叛,南疆八城: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英吉沙、叶尔羌与和田先后收复,整个新疆除伊犁外悉数收复,新疆当地较为贫苦的布鲁特等十四个部落(即今日新疆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争相归附左宗棠。新疆各地百姓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左宗棠同时又建“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沙俄闻讯,火速增兵坚守伊犁,并派出舰队游弋在海上,中国沿海地区天津、奉天(今辽宁)、山东先后警报,都处于戒备状态。清廷在此情形下,召回左宗棠,左宗棠交棒刘锦棠,踏上回京之旅:“七月,上谕:‘左宗棠奏:见已行抵哈密;关外军务,谅经布置周详。见在时事孔艰,正须老于兵事之大臣,以备朝廷顾问;左宗棠著来京陛见,一面慎举贤员堪以督办关外一切事宜者,奏明请旨,俾资接替。’九月,命通政使刘锦棠督办新疆军务,宗棠交卸启程。”
左宗棠
新疆平定后,左宗棠安排官吏进行善后,重建地方秩序,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并且兴修水利,在新疆各地全面整修水道、开垦荒地修建道路、改善治安、加强教育等,新疆、陕甘等地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同时,他还鼓励当地居民生产和贸易,使得新疆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左宗棠计划接下来收复伊犁地区。清政府曾派遣崇厚与俄国谈判,希望俄国归还伊犁。然而,崇厚未经清政府同意,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左宗棠对此大为不满,指出该条约的危害以及伊犁的重要性。清政府不得不重新派曾纪泽与俄国再次谈判。当时正值俄土战争结束后不久,沙俄相对虚弱,加之其他的种种考虑,不欲开战,闻知左宗棠入京,反而担心中俄全面决裂,在谈判桌上终于让步:“六年四月,宗棠舆榇发肃州,五月,抵哈密。俄闻王师大出,增兵守伊犁、纳林河,别以兵船翔海上,用震撼京师,同时天津、奉天、山东皆警。七月,诏宗棠入都备顾问,以锦棠代之。而俄亦慑我兵威,恐事遂决裂。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防海军皆罢。”
后来,清朝将左宗棠派任为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在任两江总督期间,他加强了海防,为福建水师购置了多艘战舰。在中法战争爆发时,左宗棠率领旧部支援前线并取得小胜。
然而,法军突袭福建水师与马尾船厂,左宗棠再次奉命出征。尽管年过七旬,他准备亲自率军出征,但受到下属的劝阻。澎湖失守的消息使左宗棠焦虑不安。最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条约内容令左宗棠愤怒,最终在福建郁郁而终。
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清晨,74岁的湘人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在临终口授遗折时先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又说:“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并提出诸多富强之策和对光绪帝的劝勉。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左宗棠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七月,卒于福州,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襄。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于湖南及立功诸省。”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劈雷,东南角城墙,顿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衔的男人,这个风光了半生的孤独者,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